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傳媒業(yè)受商業(yè)化的侵蝕而產生的負面效應日趨嚴重。隨著西方媒介批評理論的引進,媒介批評逐漸成為我國新聞學界和業(yè)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媒介批評觀念逐漸獲得新聞界廣泛認可的背景下,在對媒介批評進行理論探討的同時,部分新聞學刊物和學術專業(yè)網(wǎng)站等嘗試開辦“媒介批評”欄目,開展較為專業(yè)的媒介批評實踐。就新聞學雜志而言,《新聞界》雜志在2004年開辟了媒介批評專欄;1999年開辟“報刊批評學”欄目的《報刊之友》在2004年改名為《今傳媒》后仍然不定期設立有媒介批評欄目;2005年7月,更有一本定位于“對各類大眾媒介進行研究和批評的學術性期刊”的《媒介批評》刊物面世;在《新聞戰(zhàn)線》《中國記者》等雜志上也常能見到開展媒介批評實踐的文章。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理論被大量引介到中國。經(jīng)過20多年的研究、沉淀,我國新聞學界和業(yè)界逐漸消化、吸收了其中許多觀點和方法,并自覺不自覺地將之運用到新聞傳播的研究和實踐之中①。當前方興未艾的媒介批評也自然體現(xiàn)了這一點。但是,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理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當前的媒介批評?這種影響在不同媒介批評者群體中又有無差別?我國的媒介批評實踐引用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材料主要用以論證、說明哪些問題?探討這些問題,對于深入認識我國當前媒介批評的學術品質和基本風格顯然不無積極意義。而選擇我國當前較有代表性的媒介批評樣本,對這些樣本中明確引用以作為論據(jù)或判斷標準的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觀點、案例進行歸納分析,即探討近年來我國媒介批評中的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影像”,無疑能夠為探索和回答以上問題提供一個較為簡便的切入點。
本文選取上海《新聞記者》雜志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媒介批評”專欄中所有文章作為分析樣本?!缎侣動浾摺冯s志自2002年開始正式設立“媒介批評”專欄,是我國少有的連續(xù)、持久關注媒介批評的新聞傳播類專業(yè)雜志。事實上,該刊早在1999年就開設了“切磋堂”專欄,致力于媒介批評;在該刊的其他欄目如“爭鳴空間”、“正方反方”、“一月漫筆”等中也有許多批評性文章。該刊長期被列為“全國新聞核心期刊”和“CSSCI收錄期刊”,在我國新聞業(yè)務研究領域享有較高聲譽。應該說,《新聞記者》“媒介批評”專欄的文章在總體上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的,能夠反映我國媒介批評實踐的專業(yè)水平。當然筆者并未打算以一家雜志的文章去代表我國媒介批評的所有風貌。本文在此只是嘗試做一實驗性解剖,希望能夠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一些啟發(fā)。
二、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新聞記者》“媒介批評”專欄引用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觀點、案例的基本情況
⒈引用頻率。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新聞記者》共出刊34期,有29期設立“媒介批評”專欄(2007年第10期、2008年第2、3、4、6期未設專欄),發(fā)表媒介批評專欄文章100篇(2008年第10期刊發(fā)了謝靜的《拯救的期待與想象》為媒介批評理論文章,未統(tǒng)計在列)。
據(jù)表1的統(tǒng)計顯示,該刊“媒介批評”專欄較為頻密地引用了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觀點、案例,鑒于這些觀點和案例在文章中往往充當著論據(jù)或判斷標準的作用,說明該欄目的媒介批評實踐受到了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的深刻影響。
⒉不同身份作者的引用情況?!缎侣動浾摺贰懊浇榕u”專欄的作者主要有三類:傳媒研究或教育者、傳媒從業(yè)者和社會公眾。還有少數(shù)文章雜志未標明身份②。其中,傳媒研究、教育者在“媒介批評”專欄作者群中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傳媒研究、教育者共發(fā)表文章65篇,對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觀點、案例的引用比率也最高,文章數(shù)目與引用次數(shù)的比率為1:1.74;傳媒從業(yè)者發(fā)表文章21篇,文章數(shù)目與引用次數(shù)的比率為1:0.38;社會公眾發(fā)表文章6篇,未見有直接引用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觀點、案例的情況;身份未注明的作者發(fā)表文章8篇,文章數(shù)目與引用次數(shù)的比率為 1:0.25(見表2)。
⒊引用觀點、案例的使用分布。從此次考察的樣本看,《新聞記者》“媒介批評”的專欄文章引用西方觀點、案例在內容上涉及范圍較為廣泛,涵蓋了西方新聞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及實踐、新聞專業(yè)理念、傳播學基礎理論和傳媒批判思想等?!懊浇榕u”專欄的作者在引用西方新聞學、傳播學材料時,主要用以論證或說明以下問題:改進新聞教育;新聞娛樂化現(xiàn)象批判;承擔傳媒責任;維護新聞真實;新聞事件(包括犯罪、自殺、死亡、災難和訴訟等)報道中的業(yè)務和道德問題;強調人文關懷;廣告批判及其道德探討;其他傳媒文化批評。其中,在關于新聞事件報道中的業(yè)務和道德問題方面引用最多,觀點和案例引用次數(shù)總計達74次,其后依次是新聞真實問題、新聞娛樂化現(xiàn)象批判等(見表3)。
三、總結和分析
⒈《新聞記者》的媒介批評實踐較為廣泛深刻地融入了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視野,大量媒介批評文章在觀點論證和批評標準等方面使用了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觀點、案例。長期以來,我國對新聞傳媒的批評往往是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實施的,這就使批評不可避免地受到現(xiàn)實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例如當下“最為主流的媒介批評”③樣式——新聞閱評,主要就是從管理媒介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而開展的閱讀與評論,其官方政治色彩十分明顯。顯然,在媒介批評實踐中適當加入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學理探討,不僅是對主流批評的一種補充,而且對于推動媒介批評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并進而促進和培育我國新聞傳播實踐領域內的職業(yè)規(guī)范意識也是十分有益的。
⒉傳媒教育、研究者是《新聞記者》“媒介批評”專欄的第一大作者群體,同時他們引用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觀點、案例也最為頻密。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這一群體在媒介批評實踐中對于西方新聞學和傳播學的親近和認可程度。相對來說,傳媒從業(yè)者的引用頻率較低。這可能與他們的關注話題、知識結構和作文習慣等有一定關系,但并不一定意味著他們對西方理論的認可度就一定低。但是從樣本分析來看,傳媒教育、研究者們更習慣或者擅長于借用和參照西方理論來評議中國的傳媒現(xiàn)象卻是不爭事實。
⒊《新聞記者》“媒介批評”的專欄文章在引用西方觀點、案例時,其著力點主要在于批評和矯正當下傳媒業(yè)的種種失范現(xiàn)象。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近年來我國學界媒介批評理論研究的一個主要焦點則是集中在對西方傳播批判學派的引介和探討上。例如中國傳媒大學雷躍捷教授就認為:“考察我國媒介批評理論研究的嬗變軌跡,有兩條平行發(fā)展的研究路徑:一條是文學理論界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發(fā)生的由傳統(tǒng)的文藝學研究轉向文化研究,尤其是轉向日常生活中的大眾文化研究;與此同時,另一條是新聞傳播學界發(fā)生的由新聞學研究轉向傳播學研究,尤其是轉向傳播學中的批判學派研究。”④清華大學李彬教授也觀察到,進入新世紀以來,傳播批判學派作為“不同于美國經(jīng)驗學派的學術傳統(tǒng),尤其得到各方的關注,成為孕育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的一方沃土?!雹輦鞑ヅ袑W派內部流派眾多,共同特點是“反對美國行為主義取向的量化傳播研究,并企圖從社會權力結構的運作,探討媒體在宰制與抗爭之間所扮演的角色?!雹抻纱擞^之,我國近年來媒介批評理論研究的重要對象——批判學派的基本意旨幾乎沒有在“媒介批評”專欄文章的引用實際中體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媒介批判理論研究和《新聞記者》媒介批評的引用、借鑒實踐存在著較大距離。在此次考察中,也有部分文章引用了批判學派席勒、弗洛姆、馬爾庫塞和鮑德里亞等人的某些觀點,但基本上用于論證或說明傳媒業(yè)中的種種業(yè)務和道德等問題,這種反差體現(xiàn)了《新聞記者》媒介批評實踐的局限性。
注釋
①雷躍捷:《媒介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頁
②據(jù)復旦大學謝靜博士了解,未注明身份的作者大多來自新聞崗位。見謝靜:《媒介批評在實踐中發(fā)展——以<新聞記者>的媒介批評實踐為例》,《新聞大學》,2005年冬季號
③郭光華:《建設中的中國式媒介批評制度》,《今傳媒》,2008年第6期
④雷躍捷:《媒介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頁
⑤李彬:《批判學派在中國:以傳播符號學為例》,《新聞大學》,2007年第3期
⑥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1994年版,第1頁
(作者李濱系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鐘沈軍系新華社經(jīng)濟信息編輯部主任記者,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