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和電視的出現(xiàn)極大的美化著人類生活,影視作品中的音樂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也給音樂教學帶來可取的視聽資源。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課多是以“聽”的形式來進行的。這種聽覺形式的欣賞課,越來越顯現(xiàn)出它的不足,而影視作品的應用彌補了欣賞課教學中的不足,欣賞課由原來的“聽”變成“視聽”,使得欣賞課變得豐富多彩。
[關鍵詞]欣賞 影視 應用
電影的出現(xiàn)不過百年,電視不過五十年,而他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之大,則是其他各門藝術所無法比擬的。影視藝術已成為一門集時間藝術、視覺藝術、空間藝術、聽覺藝術、造型藝術與再現(xiàn)藝術于一身的、最具影響、最現(xiàn)代化的綜合藝術。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它的藝術表現(xiàn)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它集審美、教育、娛樂、信息等多功能于一身,成為影響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藝術,也成為音樂教育的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一、影視作品的藝術特征
電影具有六個方面的藝術特征:即以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為媒介塑造藝術形象的視聽性:通過“活動的繪畫”完成藝術形象的運動性:記錄現(xiàn)實生活中人和物的空間狀態(tài)、演變形態(tài)、各種音響的逼真性、高度的技術性:通過藝術媒介對客觀環(huán)境的非原樣表現(xiàn)的假定性:廣泛吸取各門藝術精華的綜合性。而電視除了也具備上述的特征外,它更多是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來審視的。作為文化形態(tài),它包含大眾文化、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化、精英文化、外來文化、現(xiàn)代文化,由于它的包容面更廣,使它更有開放性、可選擇性、滲透性和信息性的綜合特征。
二、影視作品中的音樂
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是20世紀新出現(xiàn)的音樂體裁。它生動的、豐富的音樂語言,加強了影片的藝術性、時代性和民族性,增強了視覺形象的三度空間感。電影音樂不同于純音樂作品之處在于它的視聽性。它同畫面結合在一起,可使觀眾產生特定的審美感知。人們稱之為“為了眼睛的音樂”。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既是音畫同步、視聽統(tǒng)一的,又對畫面作獨立的音樂補充,做到音畫平行。音樂是作品人物情緒的渲染或內心情感的刻畫,這種刻畫是語言所不能及的。如電影《非凡的艾瑪》中,當奧匈當局禁止艾瑪演出,音樂奏響的是德沃夏克的《月亮頌》中反映民族精神的《胡斯運動之歌》,以此反襯出群眾的反抗斗志和激憤的情緒。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影視作品中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音樂、無調性音樂、電子音樂、通俗音樂、民族音樂等風格多樣的音樂。那時流行的《哆來咪》、《雪絨花》、《愛情的故事》都是電影插曲,人們記憶深刻。
了解了影視文化的特征、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有助于我們從中接受音樂教育,并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運用于音樂教學中去。
三、音樂欣賞中的影視音樂應用
音樂欣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音樂欣賞,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在欣賞西洋古典音樂、中國民樂作品的同時適當地加入一些具有時代感的電影音樂作品。不僅可以拓寬學生們的欣賞廣度,也有助于學生用別樣的視角來審視音樂。例如:通過欣賞《泰坦尼克號》中的音樂,引導學生對愛情、親情的理解:電影《可可西里》中空曠悠遠的主題音樂,表達了對生命的詠嘆和關懷:中國民歌劇《劉三姐》。把民歌的演唱形式、民歌的特點以及書本沒有涉及的民歌的意義都一一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這種通過欣賞而獲感染的欣賞方式,遠比說教更深入人心,更記憶深刻。除了電影音樂外,電視劇中的經典音樂,也可以為音樂欣賞教學服務。例如《喬家大院》中的音樂非常獨特,濃縮了山西民間音樂的精華,可以做為民族民間音樂結合交響的范例來進行講解。
四、影視音樂應用于欣賞教學的意義
眾所周知,聽覺藝術是音樂的藝術特征之一。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是以“聽”為主。由以前的聽磁帶到后來的聽CD光盤,欣賞的載體在變化,但是“聽”的方式還是單一的,這種單調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收效事倍功半。從專業(yè)音樂教師的角度出發(fā),不改變陳舊的教學手段、更新教學內容,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學效果的,必須尋找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作為實際教學內容的“引子”。音樂來源于生活,影視作品貼近生活,影視音樂無疑是不錯的選擇。欣賞課教學中,巧妙的運用影視作品,將影視作品中的音樂融入課堂,使教學由單調的“聽”變成“視聽”。使得音樂有“可看性”,使得課堂教學由被動變主動,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使得課堂教學更豐富多彩。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使用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使其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