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一個多月后,一只美國血統(tǒng)的大胖熊貓著實讓沉浸在悲痛中的國人笑了一把,雖然在《功夫熊貓》播出前后,國人對其褒貶不一。該片在中國內(nèi)地市場驕人的票房收入除了仰仗其精美的制作、杰出的聲優(yōu)和流暢的故事,上海電影譯制片廠的配音也功不可沒。本文擬運用功能加忠誠的翻譯理論解讀其漢譯配音版的語言特點,以期對當前尚未進入翻譯研究主流的影視翻譯理論和實踐有所啟示,從而在實踐上推動我國譯制片事業(yè)的發(fā)展。國內(nèi)翻譯學界對影視翻譯研究的忽略,一方面與學界的偏見有關(guān),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人外語水平整體地提高,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原聲片,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更是讓原聲加字幕片成了時代的寵兒,配音片或日譯制片反倒無人問津。然而,《功夫熊貓》給我們的另一大震撼恰恰是上譯廠的漢譯配音。固然有精通英語的牛人看原聲片,也有具備一定英語基礎的。目不暇接地既聽了原聲、欣賞了畫面,又瞥見了字幕,但是,大多數(shù)人,尤其是該片在電影院里為數(shù)最多的觀眾——兒童,他們需要配音版的《功夫熊貓》。從題材、畫面和該片所追求的娛樂性和勵志性來說,我們更需要漢譯配音版的《功夫熊貓》,甚至可以說,上譯版《功夫熊貓》畦過美版《功夫熊貓》。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