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很多人看來,助人是一件讓他人和自己都快樂的事。然而,生活中好心幫倒忙的事情卻也屢屢發(fā)生。有時候,善意的初衷由于疏忽或意外,反而給他人和自己帶來麻煩,有的甚至還對簿公堂,招致法律糾紛。
按一般社會常理,似乎好心人不應該承擔責任,但在法律視野下,好心辦事也要盡心盡職盡責,盡量避免給別人帶來損失,否則同樣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免費搭車受傷 車主理應賠償
大偉最近買了輛小轎車,某星期天,大偉去城區(qū)的超市買襯衣。剛好那天鄰居小朱也要去超市,大偉便載小朱一同前往。不巧,在快下高速公路時,大偉由于避讓車輛剎車不及,車子碰上隔離帶發(fā)生側(cè)翻。
所幸大偉只是受點皮外傷,但小朱受傷比較嚴重,左臂骨折、腦震蕩,后雖經(jīng)住院治療得以痊愈,但花去醫(yī)療費3萬多元。后來,大偉支付了小朱5000余元。
【解析】
本案是機動車駕駛員出于善意而同意他人搭乘自己的車輛,是一種無償?shù)摹昂靡馔恕?。好意同乘雖不屬客運合同關系,但仍然是一種要約與承諾的關系,雙方達成的一致在內(nèi)容上是駕駛員要承擔保障搭乘者在運輸過程中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的義務。
對于大偉而言,他負有安全駕駛、保障乘客安全的法定義務,不能由于大偉是善意同意小朱搭乘他的車就成為其免責的理由,也不能因為小朱免費搭乘而置其生命健康于不顧。
況且在本案中,大偉是由于自身駕車不當引起翻車,小朱并不存在任何過錯。因而,大偉應當賠償小朱的醫(yī)療費用。
代管小孩被狗咬 未盡職須擔責
小喬和小徐是好朋友。一次,小徐要出差幾天,便把她5歲的女兒托付給小喬照顧。小喬帶著小徐女兒和愛犬在小區(qū)草坪玩耍時,由于小徐女兒抓小喬愛犬的尾巴,結(jié)果被小狗咬傷了胳膊。小喬雖及時將小孩送去醫(yī)院治療,但小孩手臂上仍留下了明顯疤痕。小徐心痛之余,將小喬推上了被告席,不僅要求小喬支付女兒后期的治療費用,而且提出賠償精神損失費2萬元的訴訟請求。
【解析】
監(jiān)護人可以將監(jiān)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小徐將女兒交由小喬看管是委托監(jiān)護行為,小徐暫時將部分監(jiān)護職責轉(zhuǎn)移給小喬。由于小喬疏忽大意,導致小孩身體受到傷害,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但不能由此免去小徐的監(jiān)護職責和義務,因為其負有委托監(jiān)護人不當?shù)倪^錯。
因此,小喬要承擔小孩大部分的醫(yī)療費用支出。至于小徐精神損失費的賠償請求,考慮到小徐自身有選任監(jiān)
護人不當?shù)倪^失,加之小孩傷勢不是很嚴重,而且小喬是義務代看,法院不予支持。
出借車輛肇事 車主負連帶責任
小王在駕校學了一段時間汽車駕駛,馬上就要參加考試了,想借朋友小李的桑塔納車周末再練練。盡管小李不放心,但還是同意了。練車這天,小李也隨車當臨時教練現(xiàn)場指導。由于小王缺乏經(jīng)驗,在一拐彎處采取措施不當,把一行人撞傷。
【解析】
出借車輛引起的事故糾紛,在一般情況下,出借人不必承擔責任。但是,如果出借人具有明顯或重大過錯,例如車輛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告知并出借、明知駕駛員無駕駛證仍出借等,則出借人要承擔連帶責任。
本案中,小李對自己的汽車疏于管理,明知小王未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駕駛技術不嫻熟,仍然將車輛借給小王;小王明知自己未取得駕駛證,仍違法駕車上路行駛,主觀上有重大過失。小李和小王對損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具有共同過錯,構成了共同侵權,應當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驢友”探險受傷 同行人不能免責
一日,張先生在網(wǎng)上發(fā)出帖子,召集“驢友”進行戶外探險活動,在每人交付給張先生200元活動費用且簽署“責任自負”的協(xié)議后,張先生一行10人前往野外探險。當日晚,該團隊支帳篷宿于野外某河谷地段。次日,該地區(qū)普降暴雨,由于該河谷正處于山崖碎石易滾下的危險地段,再加上狂風暴雨,隊友劉某不幸被碎石擊中,造成小腿粉碎性骨折。
后來,劉某要求張先生承擔一定責任。張先生卻說,這次探險是自助形式,責任完全自負,自己只是好心提供野外探險的機會,責任與己無關。結(jié)果,劉某將張先生訴至法院。
【解析】
法院認為,作為組織者的張先生,應對此次活動負有指導隊員認識困難、克服困難的責任,但是張先生對暴雨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選擇安營地點不當,而且在天降暴雨的情況下,沒有組織隊員及時撤離,其行為屬于“疏忽大意、疏于防范、未盡職責”的重大過失,且具有明顯主觀過錯,最終導致劉某受重傷,必須承擔本案的主要責任。因此,法院依法判決張先生承擔60%的賠償責任。此外,各參加人作為有相當辨別能力的成年人,在發(fā)生危險時負有對自身及他人進行救助的義務。因此,對張先生之外其他同行人,判決承擔15%的責任,而劉某本人也應承擔25%的責任。
友情提醒
事先免責約定可能無效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時情況可能瞬息萬變。當事人通過在合同中約定免責條款,可以合理分擔風險,平衡合同雙方的利益關系。在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的情況下,經(jīng)協(xié)商一致所達成的協(xié)議是合法有效的。但如果約定不當,也可能造成合同一方憑借其地位而制定不公平的條款,免除自己本應承擔的責任,損害對方利益的后果。因此,免責條款是否有效應根據(jù)具體內(nèi)容判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3條明確規(guī)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chǎn)損失的?!币虼?,各當事人之間自行約定的類似“出現(xiàn)事故自行負責”的約定,基本上是無效的。因為免除人身傷害責任的條款,與法律基本原則及社會公共道德標準相違背。
免費不等于免責 是否免費不能作為是否擔責的評判標準。免費產(chǎn)品、免費服務一旦出現(xiàn)質(zhì)量問題,給他人的利益帶來損害,照樣要進行賠償。除了日常生活中基于人情、道義的免費幫助外,目前社會上的免費存包、免費停車、免費講座等免費活動屢見不鮮。從法律的角度講,收取費用是其權利,恪盡注意義務是其法定義務,權利可放棄,但義務不能免除。當免費產(chǎn)品、免費服務造成損害時,很多人會以為因為是免費的,就談不上責任和義務,所以受害者只能吃啞巴虧。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7條規(guī)定:“消費者有權要求經(jīng)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chǎn)安全的要求?!笔芎φ呖梢韵蛱峁┱咚髻r,要求其承擔相關責任。提供者拒絕賠償時,受害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討回公道。
有償服務更需盡注意義務 對于有償?shù)姆蘸蜔o償?shù)膸椭?,法律對注意義務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注意義務,就是法律法規(guī)及社會日常生活所要求的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時應當謹慎小心,以避免危害社會結(jié)果發(fā)生的責任。有注意義務,沒有盡這種義務的,就具有民法上的過錯,就應當承擔過錯的民事賠償責任;沒有這種義務的,則沒有民法上的過錯,就不用承擔過錯民事責任。無償幫助人所負有的注意義務比有償服務輕,有償服務人要負與處理自己的事務同樣的注意。也就是說,要像處理自己的事情那樣謹慎、小心,無償幫助人只要在處理事務過程中做到了一個一般人應有的必要注意就不用承擔責任。同時,在無償幫助人應當承擔責任的情況下,也可以因為是無償而減輕賠償責任?!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374條規(guī)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shù)?,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89條、第406條對贈與合同、無償委托合同也作了類似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