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別人的衣裳生,換上自家的衣裳死,說起來是件尷尬之極的事。
漢族,人口排名世界第一,卻獨獨沒有自己的服飾。每逢大典,我國56個民族中的55個皆盛裝出場,惟獨漢族不倫不類。第三套人民幣10元券的票面上,漢族人穿了套中山裝;第四套人民幣的10元券和1角券上面,漢族人和滿族人穿了同樣的服裝;而2004年的56個民族金花聯(lián)歡活動中,55個少數(shù)民族都身著各自的民族服裝,而漢族金花卻身著西式黑色晚禮服。時至今日, 許多漢族人,
也許畢生都不知道自己也有民族服裝。甚至,在許多國人的心目中,漢族從來就沒有民族服裝,穿民族服裝是少數(shù)民族的特色。
漢人衣冠三千年
這個被稱為華夏民族的古老民族,名字中的“華”字便是來自于它的服飾——“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而“漢服”一詞則最早見于《漢書》:“后數(shù)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曹植就在詩中寫道:“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yuǎn)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p>
可見,漢族不僅有自己的服飾,而且還很華美。中國的衣冠服飾歷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代,大約在夏商時期服飾制度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并被納入“禮治”范圍。所以我國例來就有“衣冠上國”之稱??梢姡耙鹿凇痹缫殉闪宋拿鞯拇~。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qū)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逐漸把江南開發(fā)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在歷史上就稱作“衣冠南渡”。而如今,日本、韓國、朝鮮等國家的民族服飾亦是經(jīng)漢服流變而成。
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直到1644年甲申之難間,三千年的時間,始終長裙搖曳、寬袖紛飛,“風(fēng)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即便是男子,寫字前也一定先輕挽羅袖,款款題之,伴之佳人,紅袖添香。
那么,漢族那華美的服飾到哪里去了?
事實上,漢服一直都在我們身邊,而大多數(shù)的漢族人,也是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走的。只不過,它換了個名字,叫做“殮衣”。也就是說,漢服,在長達(dá)近四百年的時間里,是在棺材里輾轉(zhuǎn)流變的。直至今日也還是能看到那些零星散落在小胡同里的訂做“殮衣”的小鋪子。
穿著別人的衣裳生,換上自家的衣裳死。為什么?
血泊之中衣冠改
滿清入關(guān)后,于順治二年農(nóng)歷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公歷1645年7月8日,頒布剃發(fā)令。
將延續(xù)了三千年的華美漢服送進(jìn)了墳?zāi)埂G逭?,從公文所到之日起,?0天內(nèi)要將全體男子統(tǒng)統(tǒng)剃去頭發(fā),改梳發(fā)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dāng)時由于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shù)。滿洲統(tǒng)治者所要求的剃發(fā)標(biāo)準(zhǔn),并非現(xiàn)在人們常??吹降奶臧雮€頭,而是將頭顱四周的頭發(fā)都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結(jié)辮下垂?!疤臧l(fā)不如式者亦斬”。
后來又迫于漢族的極力抵制,清政府又提出了所謂的“十從十不從”。漢人從這“十不從”中的“生從死不從,倡從而優(yōu)伶不從”中保留了一點自己的根脈,即“殮衣”和“戲裝”。
1683年,清軍入臺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滿服的長袍、馬褂、瓜皮帽就這么在血泊中套在了漢族人身上。
37年間全國因服飾和發(fā)式而被殺的漢人無數(shù)。據(jù)張善余主編的《中國人口地理》記載:37年的野蠻屠殺,使全國總?cè)丝诠烙嫓p少了近一半。當(dāng)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到:“全世界像漢族這樣因服飾和發(fā)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p>
衣冠成了漢人心頭的一點痛,不能不想,因為每天都要穿,又避免提及,尷尬兩難。當(dāng)他們看到昔日的東鄰,舊日的東夷,竟然還可以穿著舊時衣冠堂皇過市的時候,常常就有一些自我悲憐,來中國出使的朝鮮人常常記載說,“華人見(我)東方衣冠,無不含淚,其情甚戚,相對慘憐”。
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有一個姓李的朝鮮使者還說,“每與渠輩(指清國人)語,問其衣服之制,則漢人輒赧然有慚色”。因為朝鮮衣服倒真的是“中華之制”,而中華穿的倒已經(jīng)是“蠻夷”服飾了。所以,漢人只好勉為其難地自圓其說,滿清衣冠也有很多好處嘛,“頭發(fā)盡剃,無梳櫛之勞,上下均服,無名分之別,制度簡易,執(zhí)事服役無所相礙”,更有人拿了歷史來說事兒,冠冕堂皇地解釋,“一代有一代之衣冠”。
萬國衣冠身上穿
時間總是會沖淡很多東西,漢人的漢服情結(jié)亦是如此。到雍正、乾隆年間,已經(jīng)沒有幾個人提穿衣服的事兒了。畢竟這世間大多是普通人,吃得飽穿得暖還革什么命,有什么故國黍離之思。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一個叫姜銑的朝鮮使者寫了兩首詩,先是說“使者遙尋秦地界,夷人驚怪漢衣冠”,接著說“楚士幾輕秦吏卒,蠻兒渾怪漢衣冠”。這很有趣,在漢人眼中本是東夷的朝鮮人到了中國,卻奇怪這里找不到真正的中華,本來是中華的漢人,卻在朝鮮人的眼中成了“夷人”、“蠻兒”,他們對原本祖先穿過的大明衣冠感到陌生和詫異。難怪乾隆年間的洪大榮要嘲笑說:“中國衣冠之變,已百余年矣。今天下唯吾東方略存舊制,而其入中國也,無識之輩莫不笑之。嗚呼,其忘本也。見帽帶則謂之類場戲,見頭發(fā)則謂之類婦人,見大袖衣則謂之類和尚?!?/p>
即使后來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皇帝,中國人恢復(fù)了留發(fā)穿衣的自由,恢復(fù)漢服這一念想也還是被高高擱置。所以,頭發(fā)雖然留起來了,衣服的樣式也換來換去,這“大明衣冠”卻始終都是那很遠(yuǎn)很遠(yuǎn)時候的故事。不但不恢復(fù),一任它做了裹尸布到今天。若是那些為爭穿衣留發(fā)之權(quán)利而死的同志們聽了,不知道會做什么感想。
所有的枷鎖都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