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院子里蕭咽的笛聲、昏暗的燭光、火紅的炭火、濃濃的醉意,把李清照帶到了30 年前的新婚之夜和那個上元節(jié)的汴京街頭……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傳說,趙明誠21 歲那年,父親開始給他物色妻室。一日,趙明誠午睡,夢中一直吟誦一首詩,醒來后卻只記得其中的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卑偎疾坏闷浣?,就向父親討教。父親聽后,沉思了片刻,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趙明誠還是丈二和尚。父親接著給他解釋:“‘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p>
佳偶天成,就在這一年,趙明誠與18 歲的李清照喜結良緣。
繡幕芙蓉一笑開
婚后不久,趙明誠就游學去了。從太學畢業(yè)后,趙明誠被皇上委了官,常年在外,夫妻之間不再是日日相守,有時半個月、一個月,有時是一年半載,才得以見面。李清照深明大義,并沒有抱怨,或者紅杏出墻,而是用心來經營愛情。
據說,在一個秋風蕭瑟、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趙明誠得到友人劉跋的書信,約他到泰山訪古,李清照無法隨他一起去泰山,就幫丈夫打點行囊,備下酒菜。席上李清照在一塊錦帕上寫下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為丈夫送行。趙明誠讀了此詞,登泰山、訪古碑的情致減去了大半。人離家愈來愈遠,心卻愈來愈近,人還未到泰山,心早已在計算歸期了。
可見,李清照不只是文才好,還很懂夫妻相守之道。
某年,上元佳節(jié),趙明誠休假探親。他剛在書房中坐下,丫環(huán)來報,說有一位青年公子求見。當公子走進書房時,只見他,頭戴繡花儒巾,身著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趙明誠連忙起坐,拜:“請問兄臺尊姓大名?”那書生舉止瀟灑,還了一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半月不見,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只感覺面前這個青年眼熟,但卻記不得名字。突然,他醒過神來,哈哈大笑,原來這書生是女扮男裝的李清照。
應該說,李清照在好妻子中也是很拔尖的。
東萊不似蓬萊遠
李清照愛好詩詞,趙明誠酷愛考古。清照能體會到丈夫的情趣愛好,更能主動地“愛屋及烏”。
在青州10 年的鄉(xiāng)居生活中,趙明誠致力于搜集金石書畫,李清照則協(xié)助他整理???,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常以“盡一燭為率”。大小姐李清照為了支持丈夫的愛好,甘愿過“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的生活。每逢初一、十五,夫妻兩人總要到相國寺去尋訪金石書畫,然后傾囊買回家。
一次,一個人拿著一幅南唐著名畫家徐熙的《牡丹圖》來到趙家,聲稱要20 萬錢才出賣。趙明誠客客氣氣把他讓進客廳,急忙請妻子一同欣賞。李清照出來一看,果真是畫中精品,名家妙筆。但一聽價錢,遺憾地搖搖頭說:“上哪去籌這么多錢啊!”可又愛不釋手,于是,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客人在家中住一晚上,這樣他們就能慢慢品味。天亮了,當趙明誠交還《牡丹圖》時,夫妻二人戀戀不舍,宛若饑餓的人瞅著冒熱氣的面包。
他們還經常討論詩文。趙明誠說他喜歡李清照“驚起一灘鷗鷺”、“梨花猶謝恐難禁”一類不經意的句子,慚愧自己刻意斧鑿,反倒弄巧成拙。李清照告訴丈夫,文不可茍作,而應該誠著,這樣就會字字如從肝肺出。
舊時天氣舊時衣
建炎三年,趙明誠在由池陽到湖州任職的路上,中暑染疾,到達建康的時候,就已經病重了。身在池陽的李清照得知趙明誠臥病不起的消息后,當天就乘船東下,日夜兼程,與相濡以沫的丈夫見了最后一面。
趙明誠撒手人寰時,《金石錄》還沒有定稿。李清照本想隨丈夫一起赴黃泉,但她知道《金石錄》是丈夫一生的夢。當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一卷卷書冊上時,她決心要為趙明誠整理考證金石彝器的文章,延續(xù)丈夫那顆熱切的考古之心。
在金人的鐵蹄中,趙明誠和李清照的收藏散失殆盡。李清照拖著纖弱的身子,帶著未完成的遺稿、金石、書畫、碑帖,跋山涉水,輾轉千里,先后到了越州、臺州、溫州、衢州,最后到了杭州,嘗盡了國破家亡的艱辛。在顛沛流離的逃難中,李清照大病了一場,但她仍然把玩思索書稿,重新尋找資料。
紹興二十年,已過花甲之年的李清照,還在為《金石錄》著錄。她曾兩度拜訪大書法家米友仁,請他為所收藏的米芾的墨跡題字。米友仁是米芾的兒子,讓他題字,從收藏和鑒別的角度來看,就是為了更加確鑿可信。足見,李清照對金石、書畫研究的嚴謹。
又一個上元佳節(jié)。經過幾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將趙明誠研究金石的遺稿一一校正,又作了些增補修訂。全文用細宣工楷謄寫,全部竣工。這天下午,李清照親手在素絹封面上工楷寫下:
《金石錄》(三十卷)
宋秘閣修撰,知湖州事,東武趙明誠撰。
書罷,讓丫鬟擺好酒菜,點上燈籠。朦朦朧朧中,清照一頁一頁翻閱著《金石錄》。鄰家院子里蕭咽的笛聲、昏暗的燭光、火紅的炭火、濃濃的醉意,把李清照帶到了30 年前的新婚之夜和那個上元節(jié)的汴京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