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火藥誕生在中國,是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藥的過程中意外發(fā)現(xiàn)的。而后,火藥就走向娛樂,成了煙花。
據(jù)說煙花起源很早。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書》中說:“除夜燒盆爆竹與照田蠶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靜為吉”。就是說用火燒竹子,發(fā)出爆裂的響聲,達到驅鬼避邪的目的,這就是“爆竹”的由來。那時驅除的鬼邪相傳叫“山魈”,是深山里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
后來發(fā)展到每逢陰歷初一,人們都要燒竹子避邪。《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人們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將一根竹竿逐節(jié)燃燒,來驅逐瘟神惡鬼。
有了火藥后,人們就把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再發(fā)展到后來,就用紙制作成筒,也稱爆仗或炮仗。
《事物紀原》里講“魏馬鈞制爆仗”。說是三國有一個非常聰明的科學家,叫馬鈞,他把“火藥”包在紙里點燃,結果出現(xiàn)了非常漂亮的煙花。所以有人將中國的煙花史的起源推到了三國。
也有人說,真正觀賞煙花是在隋煬帝的時候,那時出現(xiàn)了“燈樹千古照,花焰七枝開”的景象?!八鍩垡曰鹚帪殡s戲”,已經是表演了。
正史中記載,黑色火藥產生于晚唐,所以竹筒或者紙筒里想裝上真正的火藥,那也是唐以后的事情。估計唐以前,煙花的成分應該和火藥差不多。
唐代煉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年)首創(chuàng)了硫磺伏火法,也就是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 年)又研制了狀火磯法,即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 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藥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藥所含的成分。
火藥研制成功后,并沒有運用在軍事上,而是用在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由驅邪演變成一種娛樂活動。到北宋時,民間已出現(xiàn)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燒物,還出現(xiàn)了單響和雙響的區(qū)別,人稱“爆仗”,后又改稱“鞭炮”。到南宋時,煙花這種更具觀賞性的燃燒物出現(xiàn)了,辛棄疾在《青玉案#8231; 元夕》中有詞云:“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指的就是煙花燃放時的絢麗景象。
每逢上元節(jié),皇宮里都要放煙花。那時的焰火與現(xiàn)在不同,通常稱為架式的,可以放上兩三個小時,色彩多變,形狀可以是山川城鎮(zhèn),也可以是樓臺亭榭。山西農村放的焰火更有意思,人們圍著一棵樹,然后把燒化了的鐵水,潑到樹上,高溫的鐵水和樹碰撞后,產生出美麗的火花。
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楊過送郭襄的三件生日禮物之一就是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