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佛羅里達州有位名叫曼斯?fàn)柕暮T,在兒子出生幾天就開始遠航。三年后回到家見到兒子時,這位父親驚呆了:孩子舉止古怪,性格孤僻,有著很明顯的自卑感,本應(yīng)是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反倒酷似嬌羞不語的小姑娘了。
曼斯?fàn)柡推拮訋е鴥鹤尤メt(yī)院的幼兒心理工作室。比特博士嚴(yán)肅地說:你們兒子的病征就是缺少父愛———患了“缺乏父愛綜合征”。如果幼兒的成長期僅僅由母親一個人無微不至地照料,父親長時期不和孩子有親密的接觸,小家伙就會出現(xiàn)像現(xiàn)在這樣意料之中的癥狀。
以往人們總是持有這樣一種認(rèn)為,哺育和照料孩子是做母親的天職,似乎和做父親的沒有多大的關(guān)系。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yán)重的偏見。從人體心理學(xué)角度來看,嬰幼兒從出生后的第一天就需要父愛了,也可以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希冀。孩子在哭啼時,除了要吃奶,還熱切期盼著有一種深沉的聲音來安慰他,以及有一只粗大的手來撫摸他。很多孩子剛剛吃飽奶,卻還是哭個不停,在這個時候,當(dāng)父親渾厚的聲音在孩子耳朵邊響起時,當(dāng)父親的手掌在孩子的臉蛋上輕輕撫摸時,孩子這時也許就會立即停止哭泣,甚至還會破涕為笑。
嬰兒在出生后的第二個星期就會模仿父親的動作,比如父親瞪著眼睛,孩子會睜大眼睛好奇地對視;父親打呵欠,孩子就會跟著張開小嘴巴;父親舉手時,孩子會情不自禁地跟著伸手。從這些不被人們所注意的小動作中其實可以看出,父親對孩子有一種很特殊的吸引力。盡管父親逗逗孩子大多是一種用力氣的玩耍,比如搖晃孩子的手腳,高高舉起孩子、背著孩子轉(zhuǎn)圈,抱著孩子跳舞、給孩子騎馬等,孩子呢,對這些粗線條游戲不但不覺得反感,反而會覺得玩得更加開心,還希望這樣的游戲更多一點。很顯然,溫柔的母親是不大樂意做也做不來這些游戲活動的,即使做了,對孩子的心靈感應(yīng)效果是不一樣的。很顯然,父親對孩子的愛絕非是母親所能替代的。
比特博士給這位“缺少父愛綜合征”的孩子開出了“藥方”:做父親的平時一定要多關(guān)心孩子,多和孩子接觸,如經(jīng)常抱抱孩子啦、給孩子換換尿布啦、拍拍孩子的肩膀啦、為孩子哼哼小調(diào)啦、逗逗孩子笑笑啦……當(dāng)然,如果你遠航在外,可以打電話問太太,孩子情況怎么樣?然后再和你的孩子說上幾句話,這也會使你的孩子感覺到,父親的身影時刻伴隨在自己的身邊。
當(dāng)曼斯?fàn)柗驄D離開比特博士的工作室時,比特又語重心長地說道:做父母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小寶貝健康成長呢?除了偉大的母愛,切莫忘了還有偉大的父愛。記住,請不要吝嗇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