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期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整體上揚,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不可回避。本文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現狀,并提出如何利用國際市場來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一些主張。
[關鍵詞] 糧食貿易 糧食儲備 糧食安全
一、糧食安全的涵義
20世紀70年代中期,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糧食危機的背景下首先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的糧食”。1983年FAO又確定了新的定義,即“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由此可以看出,糧食安全具有三方面涵義:一是保障糧食供給的數量與質量,即不僅要供應足夠的糧食,還要保證所供應的糧食安全、衛(wèi)生,滿足人們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糧食供應的穩(wěn)定性與長期性,即保障糧食供應在任何時候都是充足、衛(wèi)生的,滿足人們的長期需要;三是保障人們的購買力,即人們不僅能夠買得到而且買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糧食安全要求大力發(fā)展農業(yè),保障國民購買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我國糧食安全發(fā)展的階段及現狀
1.發(fā)展階段
根據我國糧食生產的總體情況,建國以來,我國糧食安全狀況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處于起伏波動階段,糧食總產由1949年11320萬噸增加到1957年的19500萬噸。人民生活有了較大改善。但由于“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整個經濟和生產遭到了很大挫折,1958年~1978年21年間糧食總產僅增加11020萬噸,平均每年僅增加500萬噸左右。這一時期我國糧食生產長期在低水平波動,進展較為緩慢。糧食安全處于較低水平。
第二階段:1979年~1984年。處于全面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由于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糧食產量全面大幅度提高,進入了全面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糧食總產由1978年的30520萬噸提高到1984年的40700萬噸。每年用于發(fā)展畜牧業(yè)的可統(tǒng)計的飼料糧,由上個階段的3000多萬噸,增加到7000多萬噸,增加了一倍多。使我國糧食安全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期間,1979年和1984年為豐收年,且前一年國家進口糧食數量較多,造成糧食供給量大于需求量,1979年糧食剩余768萬噸,1984年更是達到了4279萬噸。
第三階段:1985年~1992年。糧食生產的波動和徘徊期。由于國家采取了抑制糧食生產的政策,農資價格連續(xù)上漲、居高不下,其漲幅大大超過糧食價格的上漲幅度,致使1985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比1984年減少了6000萬畝,糧食總產比1984年下降了2820萬噸,此后出現了連續(xù)4年的徘徊,一直到1989年才恢復到1984年的水平。1989年由于糧食歉收、市場封閉及糧食出口過多,出現了買糧難,價格比上年上漲了38.3%。而1990年糧食總產達到44624萬噸,剩余達3083萬噸。出現了較大的波動和起伏。
第四階段:1993年至今。農業(yè)生產穩(wěn)定增長,農產品供求實現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轉變。農業(yè)產出不斷增長,整體質量不斷提高。1996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5億噸大關,表明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臺階。標志著我國糧食安全狀況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雖然2000年的糧食產量受嚴重災害和結構調整因素的影響減產9%,但仍然達到了46218萬噸。國家儲備糧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糧食產量和消費量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長。
總體上看,我國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糧食安全得到了較充分的保障。
2.發(fā)展現狀
目前,我國糧食安全狀況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糧食生產能夠滿足消費的需求,糧食安全狀況良好10年來,我國糧食產銷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向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跨越。為滿足國民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近10年來,全國直接消費糧食比例下降,間接消費糧食比例逐步提高,糧食消費呈現出有史以來的繁榮景象。一是從總量看,全國糧食消費每年在49000萬噸左右。二是直接消費下降,間接消費上升。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農調隊抽樣調查,農民人均直接消費糧食1997為250.67公斤,比1990年262.08公斤下降11.41公斤,下降了4.4%。城鎮(zhèn)居民人均直接消費糧食1997年為88.59公斤,比1985年134.76公斤下降46.17公斤,下降了34.3%,下降幅度高于農民直接消費糧食29.9個百分點。三是細糧消費比例逐年提高,粗糧比例逐年下降。農村細糧消費比重,1980年為63.4%,1985年為81.5%,1990年為82%,1997年為83.3%。粗糧消費,農村為17%~18%,城鎮(zhèn)粗糧消費比重比農村小。
(2)大宗糧食品種是生產和消費的主體。我國糧食生產大宗品種有水稻、小麥、玉米等三大作物,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占整個糧食的76%、86%左右。其中水稻分別占28%、39%,小麥分別占25%、22%,玉米分別占23%、25%。
從三大主要糧食品種的產需情況看,一是稻谷產銷平衡有余。大米是我國人民直接消費的主要口糧,每年用于口糧消費的大米占大米總消費量的85%左右。按全國人均消費大米97公斤計算,全國平均每年消費大米在12000萬噸左右,折合稻谷17000萬噸左右。目前全國大米供求平衡有余。二是小麥產銷不平衡。目前世界人均小麥消費量為97公斤,按此估算,我國小麥年需求總量在12000萬噸以上,這與現階段全國小麥的生產能力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玉米消費呈增長趨勢。據分析,我國玉米用作飼料消費的比重約占玉米總消費量的70%左右,有專家估計,這一比例還將進一步擴大。
(3)糧食消費結構日趨合理。過去長期以來,我國糧食消費結構很不合理,居民口糧占80%以上,其他用糧不到20%。從1980年代中期以來糧食消費結構不斷得到改善,并且日趨合理。目前有3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口糧消費占糧食總消費量降到55%左右。二是飼用糧消費占糧食總消費量上升到30%左右。玉米是飼用糧的主要原料。三是工業(yè)用糧占糧食總消費量的10%左右。四是種子用糧穩(wěn)定在3%左右。
(4)糧食出口持續(xù)增加,進口減少。2002年進口谷物和谷物粉285萬噸,出口1482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69.3%,凈出口1243萬噸。其中,玉米和小麥出口大幅度增加。我國還對進口農產品采取了寬嚴適度的“安全評價”、“進口安全”和“標識制度”的有效管理,同時加強了對進口糧食的檢驗和檢疫管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進口的增長。
總的來說,19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糧食已經擺脫了供給長期偏緊的局面,糧食安全度得到提高。同時,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庫存積壓較多,品質差的糧食銷售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了我國糧食安全狀況。
三、充分依靠國際市場,保證我國糧食安全
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我國的糧食安全將直接面對全球市場。過去一段時間,我國保持了高于95%的糧食自給率,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代價。今后,可以考慮進一步改革糧食外貿體制,通過參與國際市場,更有效地調劑糧食余缺,進而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為此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1.選擇一些耕地資源較豐富、投資環(huán)境較好的國家,購買、開發(fā)和租用耕地,建立國外糧食生產基地
增加從南美洲等地區(qū)的糧食進口。南美洲是大豆和玉米的主要產區(qū),耕地有很大的增長潛力,而且不像美國那樣經常實行糧食禁運。是可靠的糧食進口來源地.我國可以通過與南美洲加強糧食生產合作,加快南美糧食用地的開發(fā)和利用??梢酝ㄟ^調節(jié)關稅,對南美的糧食進口給與優(yōu)惠。
2.考慮在國內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建立糧食保稅倉庫,吸引外資建設倉儲糧
國內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有著其優(yōu)越的糧食流動環(huán)境和市場條件,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建立糧食保稅倉庫一方面可以激勵外資企業(yè)在我國境內建設倉儲糧,從而在節(jié)約成本和資源的情況下間接地增加我國儲備糧數量,而且成為一個可以自動調節(jié)我國糧食供求的“水池”。
3.充分利用WTO允許的“綠箱政策”與“灰色區(qū)域”,促進國內糧食生產,保護農民利益
所謂“綠箱政策”,是指政府在執(zhí)行某項農業(yè)計劃時其費用由納稅人負擔而不是向消費者轉移。這些措施主要包括直接或間接地實施農業(yè)保護政策與鼓勵政策,盡可能地使國內農民利益得到保護和提高,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從而鼓勵其積極地參與國內糧食生產,從內耳外地促進我國糧食安全。
4.推行南進北出的進出口策略
利用我國各地區(qū)之間所具備的個別優(yōu)勢,調整我國進出口結構,同時也實現在較低成本上實現我國糧食儲備結構的調整?;诖耍覀兺耆梢钥紤]在南方銷區(qū)可利用WTO配額從國際市場進口玉米、小麥及其制品和飼料等產品,北方可利用市場區(qū)位優(yōu)勢出口大米、玉米、小麥和大豆等農產品。
參考文獻:
[1]麻志周:《我國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國土資源》,2004年第11期
[2]蘇振生:《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年第3期
[3]夏建國:《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問題探討——以四川省為例》.《中國農學通報》,2005年第3期
[4]蔣平:《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的政策建議》.《湖南農業(yè)科學》,2006年第1期
[5]陳錫文:《中國的糧食和農民問題》.中國食品產業(yè)網,2006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