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老師是一流的經濟學家,但我跟他學到最多的,是愛情。
畢業(yè)12年,當我在現(xiàn)實世界運用過經濟學和愛情學后,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有很多共同點。
研究生產成本時,經濟學有一個“邊際報酬遞減法則”。比如說一塊花圃,你撒下1公斤的種子,長出1公斤的花。照理說撒下2公斤的種子,應該長出2公斤的花,但事實不然。2公斤種子,在栽種法不變的前提下,只會長出15公斤的花,因為土壤的養(yǎng)分,不足以支撐整整2公斤的產量。
更精致地解釋“邊際報酬遞減”,應該要說投入額外的生產成本,一開始的確會造成等比例的產量。但到了某一點之后,產量就越來越少。
對比較薄情的情侶,那一點叫“上床”。對比較幸運的,那一點叫“結婚”。
男女剛開始交往,就像一片初耕的花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所付出的每1公斤努力,都能引起對方1公斤的回應。如果他愛你超過你愛他,你甚至能得到超過1公斤的回收。這次你請他吃飯,下次他請你。你生日時他送你禮物,他生日時你不會忘了他。
可惜熱戀期一過,一旦雙方有了某種形式的承諾(牽手、上床、結婚……)后,花圃就開始荒蕪。懶的園丁就隨便種種,本來的自我期許是花團錦簇,現(xiàn)在可以接受枝葉扶疏。原本發(fā)誓要天荒地老,現(xiàn)在只求對方不要遲到。
而那些勤勞的園丁縱使加倍努力,土壤好像也不會特別感激。原本情人節(jié)送她花她會睜大眼,現(xiàn)在情人節(jié)送她花她會嫌你當了冤大頭。
這當然不代表你就不愛對方,只是愿意對愛付出的努力和從愛中得到的快樂,都隨著熟悉,而遞減了。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最有名的比喻,是“看不見的手”。他倡導自由經濟,認為在自由、開放的市場內,供給和需求會自然達到平衡?!皟r格機能”,就是那只“看不見的手”。
而“看得見的手”,也就是政府的干預。當政府以法令或關稅來決定供給、需求、甚至價格,就是伸出了看得見的手。“看得見的手”有時會保護市場,比如說掃除不法和弊案,有時會傷害市場,比如說官商勾結。
20幾歲的愛情市場,極端自由化。供給和需求都很豐沛(廣大單身人口)、交易市場眾多且活絡(夜店、KTV、網路……),所以戀人在一起通常是你情我愿,分手大多不會鬧上法庭??床灰姷氖智擅畎才?,市場皆大歡喜。
30歲后期,看得見的手容易一手遮天。那些熱心替晚婚子女相親的父母,就像干預市場的政府。政府干預市場常用的理由,是保護人民的福利。就像積極相親的父母,都是為了子女幸福。
不過話說回來,有時政府是對的。就像政府為了扶持具有策略性價值的新興產業(yè),必須提供補助。有時,媽媽是對的。如果李小弟天性害羞,是個愛情新手,適度的扶助,是李小弟需要也歡迎的。
這又要講到經濟學中的“學習曲線”。
“學習曲線”的想法是:當累積的產量變成2倍,生產每一單位所需的勞力或時間或成本,會減少某個固定百分比。好啦,說穿了,這也不是什么經濟學,就是俗話說的“熟能生巧”。
如果李小弟是愛情新手,放任他在自由市場爭斗,他可能永遠不會起步,或是很快就放棄。若他不幸碰上表面清純的沙場老將,弄得人財兩失,輕微的從此金盆洗手不問世事,嚴重的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在這種情況下,李媽媽幫他過濾適合的對象,也不期望他立刻結婚,只希望他開始學習和異性相處,不失為一種安全的入門方法。畢竟打電話約第三個女朋友時的手,不會像約第一個時那樣發(fā)抖。和第三個女友分手時,不會像第一次那么想去跳樓。
“學習曲線”的成果,是“經濟規(guī)?!?。當制造的數(shù)量變多,單位的成本就變低。說穿了,就是效率。
沒想到的是,畢業(yè)12年,才體會到經濟學的理論:“很多產品是互補的。某一產品單獨存在,價值不會太高。但當另一產品出現(xiàn)時,彼此的價值會同時提升。以筆為例,若只有筆沒有紙,沒人會用筆。有了紙后,筆和紙的價值都提升了。”
好了,縱使你沒讀過經濟學,現(xiàn)在也不用紙筆,你也知道這其實是在講愛情。兩個人比一個人好:兩個人點菜比較好點、在餐廳的位子比較舒服、看完電影有得討論、開車比較不會迷路、洗兩個人的衣服比較省水,兩個人坐一部車比較省油,兩人同行一人免費,兩人的家比較不會鬧鬼。
除了這些現(xiàn)實的考慮,更重要的是兩個人的心靈力量。有了適合的對象,她會不斷地刺激、鼓勵、啟發(fā)你成為更好的人。在愛情中,我曾經是最好的自己。一個人時,我大多平凡無奇。
當然,兩個人也會讓我們面目猙獰,就像筆也可以拿來做殺人武器。但只要選對了紙,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用筆來寫詩,不是行刺。
我深深地相信:經濟學和愛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