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條橙》與行為矯正
如果說《越空飛龍》中行為主義心理學被科幻化,那么,《發(fā)條橙》給觀眾展示的就是典型的行為矯正技術(shù),只不過被賦予了負面的色彩。
該作品由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Burgess1917——1993)創(chuàng)作。作家本人曾經(jīng)在英軍服役時到過馬來西亞。書名中的“橙”(orange)和馬來語中的“人”(orang)讀音類似。所以”發(fā)條橙”實際上就是“發(fā)條人”,指稱被像機械那樣控制和操縱的人。電影大師庫布里克
將它搬上銀幕, 從此名揚天下。故事發(fā)生在未來世界。由于精英階層已經(jīng)移居月球,留下來的大多是下層居民和社會渣滓。主人公亞歷克斯帶著一群小流氓,在街頭無惡不作:吸毒,斗毆,強奸,搶劫。當局抓捕到他以后,把他當作行為科學罪犯改造實驗的對象。
故事中的罪犯改造方法完全忠實于行為科學心理學原理:司法人員將亞歷克斯綁在特制座椅上,用細棒撐開眼皮,強迫他觀看一些暴力、輪奸內(nèi)容的電影。同時加以電擊、催吐劑等“負強化”。長此以往,亞歷克斯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犯罪行為和極度身體不適之間建立了固定聯(lián)系,只要產(chǎn)生犯罪意念,就會自發(fā)停止行動,仿佛身體里裝上了剎車系統(tǒng)。
在行為科學中,對身體產(chǎn)生影響的刺激叫直接刺激。美食、電擊、催吐劑都是直接刺激。通過認知才能產(chǎn)生影響的叫間接刺激,表揚、批評、獎金、罰款都是間接刺激。它們要起作用必須經(jīng)過主體的判斷。比如同樣罰一百塊錢,有的人很心疼,有的人不在乎。但如果是對人實施電擊,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害怕。
因此,直接刺激常被用在行為矯正中,比如讓酗酒者喝混有催吐劑的酒。由于經(jīng)常伴隨著嘔吐,酗酒者慢慢就能戒酒。
由于發(fā)明出這些技術(shù),行為主義者認為無須通過說服教育,靠人們的自由選擇改變其行為,直接通過獎勵懲罰便能達到效果。而這也是行為主義被知識界批評的地方。
需要指出的是,伯吉斯在原著結(jié)局處讓亞歷克斯結(jié)婚生子,過上普通人的生活。這意味著行為矯正對他的命運有正面意義。而該書的美國版本和電影改編版均刪掉這一節(jié),完全改變了它的主題。尤其是電影版,由于影響力遠大于原著,徹底改變了《發(fā)條橙》的社會影響。
《情緒訓練班》與理想化的心理治療
2003年,由老戲骨尼克爾森和喜劇明星亞當·桑德勒共同主演的《情緒訓練班》在美國上演,拿下當周票房冠軍。如果說《麻木》揭示了心理治療中存在的缺陷,這部大受歡迎的電影卻是在描繪一種理想的心理治療。
主人公戴夫是個循規(guī)蹈矩的小職員,不敢表達自己的感情,在老板面前唯唯諾諾,喜歡一個女孩子很多年,就是不敢求婚。一次戴夫乘機旅行,和空姐發(fā)生沖突,被判去參加“情緒訓練班”。
一個叫巴迪的怪老頭主持訓練班。和其他“心理大師”一樣,他也有嚇人的頭銜,還有一大堆專著。然而和那些儀表端正、舉止得體的心理大師完全不同。巴迪外表垃塌、瘋瘋癲癲,一會向陌生人豎中指,一會在大庭廣眾下嘻笑怒罵,一會把盤子摔到墻上。因為法官命令戴夫必須由巴迪陪同進行訓練,怪老頭干脆進入戴夫的生活,將他折磨得夠嗆,甚至要奪走他的心上人。
影片最后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整個過程就是一次心理治療,其目的不是要讓他如何克制自己的憤怒,而是教他勇于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是戴夫的女友和巴迪設(shè)下的計謀。他們努力幫助戴夫融化掉多年形成的“殼”,幫他建立新的自我。
這部片子里所表現(xiàn)的心理治療完全不同于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中,心理治療可以制怒、減壓,卻不能令人增加勇氣。主人公戴夫謹小慎微,正是廣大白領(lǐng)階層的縮影。而他通過心理治療得到成長的標志,竟然是敢于在老板面前拍桌子!
在《麻木》中,心理治療家都呆在自己的診所里,像觀察病人一樣觀察來訪者。而《情緒訓練班》只是在開始時出現(xiàn)了“小組心理咨詢”的場面,余下情節(jié)都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巴迪是在戴夫的生活里教他怎么改變自己。
從效果上說,這當然最好不過的了。心理治療室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在那里形成的心態(tài)變化往往難以延續(xù)到現(xiàn)實中。然而這樣做要調(diào)動的人力、物力資源非常之大,使得它根本不能實現(xiàn)。在《麻木》中,哈德森每換一次治療師,就要計算一下口袋里的錢,經(jīng)常抱怨自己花了許多錢卻沒有效果。他之所以去勾引女心理醫(yī)生,只是因為這樣可以省下費用,并且讓對方在治療時更投入。
反觀《情緒訓練班》,戴夫在劇中遇到的許多人都是巴迪偷偷安排的,其中有法官、警察、橄欖球運動員。有的人不僅被安排在特定場合與戴夫接觸,甚至要化妝以改變身份。單是巴迪本人消耗在戴夫身上的時間就長達數(shù)周。而戴夫由于是被法官強制接受心理治療,不用付任何費用。這等活雷鋒般的好事在現(xiàn)實的心理治療中完全不存在。
當然,本片編劇并非不了解心理治療的現(xiàn)實。影片中出現(xiàn)的情緒訓練班活動完全寫實。然而編劇從真實的心理治療出發(fā),筆鋒一轉(zhuǎn),去描寫根本不存在的心理訓練,恐怕也是出于對心理治療現(xiàn)狀的不滿。
《越空飛龍》與行為管理
華生只是要訓練“一打嬰兒”。他的繼承者斯金納走向更遠,幻想著用行為主義管理社會。1948年,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創(chuàng)作了一部幻想小說,名叫《沃爾登第二》,描寫了一個由行為專家控制的小社會。差不多50年后,一部美國驚險電影用反諷的方式嘲笑了這部小說,它就是科幻片《越空飛龍》。
影片中,生活于20世紀90年代的警察斯佩克(史泰龍主演)在一次抓捕行動中犯了錯誤,導致幾十名人質(zhì)死亡,被判“冰凍刑”。當他在2032年復蘇后,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一個奇特的世界。這里沒有暴力,許多年都不出現(xiàn)一起兇殺案。人們舉止優(yōu)雅,一句臟話都不會講。不僅如此,未來人類全部衣著得體、干凈整潔,不吸煙喝酒,不吃高脂高糖食物。為了避免性病,男女之間只通過傳感器作愛,通過試管嬰兒技術(shù)繁育后代??傊?,這是一個“文明”到極點的社會。而塑造并控制這個完美社會的便是行為科學家瑞曼·卡托。
但正是在這個“美好社會”里,人的個性極度退化。他們不懂個人選擇的價值,對危機沒有應(yīng)對能力。瑞曼·卡托被視為圣人,而他則把整個社會玩弄于股掌之上。為了創(chuàng)造“珍珠般無瑕的社會”,不惜制造恐怖事件,以便讓人們交給他更大的權(quán)力。
在影片中,瑞曼·卡托對金錢、美色等傳統(tǒng)欲望毫無興趣,唯一動機就是把整個社會按照自己的模式進行雕塑。在瑞曼·卡托這個角色上,濃縮著行為主義心理學最本質(zhì)的荒誕:如果想把嬰兒們塑造成“理想狀態(tài)”,不僅需要行為心理學理論,更需要財政、警察、軍隊、暴力……最終需要一個高高在上的獨裁者。他有權(quán)力調(diào)動一切資源來塑造別人的行為,而自己則不受任何制約。
當然,行為科學家的這種理想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因為他們自己也是人,也要符合強化規(guī)律,即使他們真擁有如此大的權(quán)力,他們也要被下屬的行為反強化,他們同樣會是被塑造者。
在《越空飛龍》里,行為主義心理學被科幻化了——重刑犯在被冰凍時,管理者通過電子手段刺激他們的大腦,改造其行為模式。警官斯佩克被塑造出編織技能。而罪犯西蒙·菲尼克斯則被塑造成殺手,用來消滅“完美社會”的反叛者。
當然,影片里還有一些地方體現(xiàn)了真實的行為矯正法。比如在未來的“圣安吉市”里,到處都有行為提示器。如果一個人說了臟話,附近的提示器就會聽到,進行口頭警告,并給他扣分。這就是行為科學的“負強化”理論。
《人猿泰山》和早期教育
上世紀初,美國通俗小說家伯勒斯創(chuàng)作了《人猿泰山》系列冒險小說。甫一問世便引起轟動。1918年便改編成默片。后來分別被改編為有聲片、電視劇、卡通片,乃至許多同仁電影,合計有幾十部之多。本文介紹的是1981年拍攝的彩色電影《泰山》。這是最寫實的一部泰山電影,它既不是劇情片也不文藝片,而是用大量動物行為學知識建筑起來的寫實電影。
克雷斯托伯爵家族傳人、探險家格林攜妻子愛麗斯前往非洲探險。由于船只遇難,他們被迫在叢林中搭建小屋度日。愛麗斯生下一個兒子后因瘧疾死亡,格林被黑猩猩打死。一只剛剛失去幼子的母猩猩收養(yǎng)了嬰兒,將他撫養(yǎng)成人。這位森林之子雖然和猩猩體形相差很大,但因為能使用工具,用父親遺體旁邊的一只匕首奪下了猩猩族的王位。
后來,一個名叫唐諾的比利時人發(fā)現(xiàn)了他,并將他帶回文明世界。老克雷斯托伯爵接納了孫子。但泰山不適應(yīng)人類的生活,在豪宅里倍感困惑。一次,親屬們帶著泰山參觀自然博物館。泰山發(fā)現(xiàn)生物學家抓捕了供解剖使用的猩猩,遂將它放出,引起街頭騷亂。警察打死了猩猩。泰山于悲憤之下執(zhí)意回到原始森林中。
由動物養(yǎng)大的孩子并不鮮見。最著名的當屬印度狼孩卡瑪拉。其他有記載的還有熊孩、羊孩、豹孩等。1974年肯尼亞發(fā)現(xiàn)了猴孩,這是與泰山最接近的例子。無論這些真實事件,還是泰山的故事都反映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在人的社會里長大,才能發(fā)展成為人。
狼孩卡瑪拉于7歲被人發(fā)現(xiàn),撫養(yǎng)9年后死于16歲。由于缺乏早期教育,卡瑪拉臨死時的智力僅相當于三四歲孩子,無法在人類社會生存。另外一個例子可以拿來作反襯。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一些日本士兵困在東南亞密林里孤獨生活,最晚的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才被發(fā)現(xiàn)。由于長期不接觸人,他們已經(jīng)不能講話。但被接回到文明社會后,很快恢復了正常生活能力。這個反例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說狼孩、猿孩只是特例的話,現(xiàn)實社會中普遍存在著早期教育不良的問題,更值得人們重視。不久前一位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對我說,她正輔導一個6歲的孩子,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把孩子放到爺爺奶奶那里寄養(yǎng)。然而二老都是文盲,平時很少和孩子說話。即使說話,語言能力也很差。孩子一直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長大,語言能力和智商均比同齡孩子相差了許多。
(責任編輯 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