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消費對于整個經濟增長起著直接的、最終的制約作用。目前我國的宏觀經濟發(fā)展中投資和出口成為主導力量,消費的拉動作用減弱。消費需求不足嚴重影響我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擴大消費需求,實現(xiàn)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向消費主導的轉變是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
[關鍵詞] 消費 投資 經濟增長
一、消費需求是促進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最主要的力量
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三者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消費是促進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首先,消費需求是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總需求中,最終消費一般占到60%左右,是三大需求中份額最大的部分,而居民消費在最終消費中約占80%。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美、日、英三國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4.4%、62.2%和89.7%。同期,我國消費、投資、凈出口三者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2.3%、42.5%和5.2%。盡管與上述三國相比,我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偏低,但仍然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其次,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對于整個經濟增長起著直接的、最終的制約作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的主要約束已經由短缺經濟時代的資源供給約束轉變?yōu)槭袌鲂枨蠹s束,決定生產規(guī)模和投資規(guī)模的主要因素變?yōu)槭袌鲂枨笠?guī)模。從社會生產來看,投資不過是中間需求,只有消費才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和新的起點。消費需求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投資需求和總需求。特別是從中長期來看,沒有消費支撐的投資將成為無效投資,而無效投資是無法保證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增長的。
再次,消費需求是阻止經濟劇烈波動的穩(wěn)定力量。消費在經濟波動中穩(wěn)定性表現(xiàn)為,它的波動總是小于投資和GDP的波動,并且往往滯后于投資的波動。由于GDP的波動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波動的綜合結果(即兩者的疊加),所以消費需求的相對穩(wěn)定性是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制約因素。消費需求相對穩(wěn)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資需求波動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動蕩,阻止著國民經濟過于迅速地上升或下降。
二、目前我國消費需求持續(xù)低迷成為影響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主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從動力來源看,主要來自投資和出口需求。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出口的作用在增強,而消費對GDP的貢獻呈下降之勢。據(jù)統(tǒng)計,我國投資率由2001年36.5%增長到2006年42.7%,同期,消費率則由61.4%下降至50%。我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對GDP的貢獻率分別從2001年的50%、50.1%和-0.1%變?yōu)?006年的38.9%、40.7%和20.4%,可以看出,投資和凈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兩大主要因素。應該說,這種增長模式符合原來所處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但在新形勢下,消費需求持久低迷、投資和出口的過渡膨脹會導致經濟社會發(fā)展失衡和持續(xù)發(fā)展受到嚴重挑戰(zhàn)。
首先,部分行業(yè)出現(xiàn)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從短期來看,投資過快增長會引起投資品、能源等部分物資供應以及交通運輸緊張,導致相關產品價格過快上漲。從長期看,經過連續(xù)幾年的大規(guī)模投資,部分行業(yè)生產能力顯著擴張,由于消費增長落后于投資,部分行業(yè)產能會出現(xiàn)嚴重的產能過剩,最終使得靠投資維持的高增長難以維持,導致經濟大起大落。例如,鋼鐵行業(yè),2005年底生產能力為4.7億噸,產量只有3.52億噸;汽車行業(yè),生產能力為868萬輛,已過剩200萬輛;電力行業(yè),生產能力已達到5億千瓦小時,在建規(guī)模還有3億千瓦小時,已明顯超過社會需求。從過剩的行業(yè)看,大量建設的恰恰是技術含量不高,能源原材料消耗大,污染嚴重的行業(yè)。一方面,過剩的產能導致產品價格下降,產品積壓;另一方面,支撐這些行業(yè)需要進口能源、資源,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容易受制于人,難以維系。
其次,增大了資源環(huán)境的壓力。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意味著機械設備以及生產所需的投入品的生產增長速度大大高于消費品的增長速度。投資品的高增長又與能源需求的高增長聯(lián)系在一起。1980年~1990年代,我國的能源消耗彈性系數(shù)為0.6,而在2000年~2005年間,該指標幾乎翻了一番。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煤炭消費約占我國能源消費的70%。2000年以來我國煤炭消費量增長了三分之二,到2005年煤炭消耗量超過了20億噸,幾乎是美國的2倍。高消耗的增長還給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為全球第二,多個城市位居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再次,低收入、低消費抑制勞動力擴大再生產。近年來,沿海出現(xiàn)的民工荒表明,被過分壓低的廉價勞動力并非源源不絕,通過壓低勞動力成本以換取競爭力的空間在萎縮。長期低收入、低福利使生產者消費能力嚴重不足,勞動力擴大再生產受阻。目前中國有4億多人的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還包括實物折算)。勞動者收入過低不僅會影響其身體健康狀況,而且會減少甚至剝奪其享受休閑、娛樂、健身機會,使其受教育程度和職業(yè)素質難以提高,制約其勞動素質、安全意識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僅產品與服務質量提高慢、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而且安全事故多等嚴重后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每年僅安全事故和災難給中國造成的損失就高達800億美元,相當于GDP的6%。
最后,外部市場難以消化中國過剩產品。國內需求不足,商品必然要尋找出口渠道,而外部市場容量也是有限的。一方面貿易規(guī)模擴大會導致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隨著中國出口快速增長,中國貿易條件指數(shù)從1995年的109%下降到2004年的90.8%,而2001~2004年下降更快,年均下降2.2個百分點。2004年貿易條件惡化的大約5%又轉化為占國內生產總值1.5%的購買力的下降。這種以經常項目順差轉化為外匯儲備資產+大規(guī)模外資內流的組合實際上等于中國用境外低收益資產替換國內高收益資產的利益倒貼行為,即“貧困化增長”,在全球經濟失衡格局下很難長久持續(xù)。另一方面出口過分擴張引起貿易摩擦增多。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外已經發(fā)起針對或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與特保措施調查多起,影響到中國70%多的出口企業(yè)200多億美元的出口,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三、 擴大消費需求,構建內需主導增長新模式
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調、消費需求不足,既是短期問題也是長期問題,在整個“十一五”期間都應把它作為宏觀經濟調控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把解決當前消費需求不足作為近期改革的基本目的,圍繞扭轉目前投資消費比例失調設計改革措施。因此,必須重新認識消費對經濟的重要作用,盡快實現(xiàn)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拉動型向消費主導型的重大轉變。
首先,要不斷提高各階層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農民收入,扭轉多年來居民收入增長低于總體經濟增長水平的狀況。從居民消費的構成看,農村居民消費比例逐年下降,城鄉(xiāng)消費比例與城鄉(xiāng)人口比例明顯倒掛。因此,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應放在提高農民收入上。近年來,國家為了啟動消費、刺激消費、鼓勵消費出臺了許多的政策措施,但農村居民消費始終未能全面啟動。對于農民,要調整農業(yè)生產結構,使農民從單純的農業(yè)生產中轉移出來。同時,應增加國債資金中用于農村發(fā)展的部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為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創(chuàng)造條件,使農村居民能夠直接從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得到好處??梢哉f,擴大內需的關鍵是要逐步建立起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其次,完善公共支出政策,穩(wěn)定居民支出預期,從制度上、政策上保障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消費者而言,消費者的即期消費不僅取決于現(xiàn)期的收入,也深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居民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受將來養(yǎng)老金發(fā)放、醫(yī)療衛(wèi)生和教育成本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目前造成高額居民儲蓄的主要原因即是居民的預期消費支出(包括失業(yè)、住房、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險、教育等項開支)增加。因此,要改革養(yǎng)老金制度以提高其資金來源的可持續(xù)性,擴展社會保障網和醫(yī)療衛(wèi)生保險,明確政府在提供教育經費中的角色,以便解決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刺激消費的穩(wěn)定增長。
最后,充分發(fā)揮財政政策促進總體消費的作用。應該考慮將財政政策由以前較多地側重促進投資功能轉變?yōu)楦嗟貍戎卮龠M消費功能方面來,實現(xiàn)財政政策功能導向的再次轉變。增加政府的消費性支出,特別是對農村義務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的事業(yè)支出,逐步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公共財政體制。通過增加財政對農村地區(qū)的消費性支出,可以間接達到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的目的,增加農民的消費支出;隨著農民實際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從源頭上提高我國勞動力的價格,從根本上改變二元經濟的分配格局。
參考文獻:
[1]消費需求:擴大內需的決定性力量 http://www.southcn.com/nflr/zjll/200608300245.htm
[2]郭海峰:擴大內需與我國內外經濟均衡問題研究[J].國民經濟管理,2007.6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