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損毀,是此次洪災中導致兩廣受損嚴重的重要原因
暴雨,走到哪里都是暴雨。
從5月25日至6月18日下午,連續(xù)24天的暴雨,把廣東從地震災區(qū)的援助者變成了受災者;相鄰的廣西也因連續(xù)11天的暴雨,成為此輪洪災的主角之一。
截至6月19日,暴雨已使廣東21個市的753萬人受災,23人死亡;倒塌房屋6444間;公路中斷652條次、損壞大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51座。官方統(tǒng)計,直接經濟損失為52.757億元。
廣西的情況更為嚴重:45人因災死亡,716個鄉(xiāng)鎮(zhèn)的895.6萬人受災,10個城市受淹,倒塌房屋60754間,公路中斷1866條次,損壞小型水庫188座(其中中型水庫一座)。
據官方統(tǒng)計,直接經濟損失達68.4億元。
長洲鎮(zhèn)大腰堤潰決
6月18日下午,《財經》記者來到廣西梧州。
大水退去后的現場已趨于平靜。城里及農村部分低洼地的房屋外墻上,泥黃的水漬還未曬干,部分農田依然貌似水塘,一些小鎮(zhèn)街面上的泥印還沒掃清。居民臉上的表情已然和緩。
對水災中的兩廣而言,梧州是個要地。此處匯聚了廣西700多條河流的水量,占廣西總出水量的85%以上,常年遭遇洪水威脅,人稱“四年有三澇”。
由于位居潯江、桂江、西江三江交匯處,這里的汛情對地處下游的廣東亦關系重大。
已習慣了洪災的廣西梧州市民告訴《財經》記者,十天洪災期間,最驚險的時刻,是長洲鎮(zhèn)大腰堤(下稱大腰堤)出現潰壩。
堤防損毀是此次洪災中導致兩廣受損嚴重的重要原因。據統(tǒng)計,暴雨使廣東損壞堤防1345處、計293.512公里,堤防決口89處、計15.855公里;廣西則出現堤防損毀2101處,計202.394公里,另有8341處灌溉設施受損。
廣西區(qū)梧州市長洲鎮(zhèn)大腰堤,是此次珠江水系中潰堤最嚴重、規(guī)模最大的地方。
該防洪堤為長洲水利樞紐庫區(qū)防護工程的一部分,全長6.5公里,堤頂高程26.5米,在原有堤防基礎上改建,2007年6月完成。
“這么漂亮的大堤,光基座就有40米寬,竟然連一次洪水都沒有頂住?!?月19日,站在殘缺的大壩上,廣西梧州市長洲區(qū)防汛指揮部工作人員管桂蘭對《財經》記者說。
說這話時,她的腳下是尚未修復的堤壩潰口,渾濁的潯江水順著缺口從容流出。
險情發(fā)生在6月15日上午。當日凌晨4時許,當地干部巡堤時發(fā)現大腰堤出現漏水;早上8時許,堤壩上出現裂縫,漏水面積加大;一個多小時后,堤壩不堪重負,被江水轟然沖垮,最后形成40米左右的大潰口。
決堤的江水直奔長洲區(qū)龍華村,過萬畝農田被淹沒。幸得通報及時,周邊6000多群眾在洪水到來前撤離,無人傷亡。
據悉,這次決堤引發(fā)的洪水,除了長洲區(qū),也使旁邊的蒼梧縣、滕縣同時受災。
記者在現場看到,缺口處不足10米,便是正在施工的馬(江)—梧(州)高速公路長洲大橋段。高速公路路基上仍可以看到被洪水沖毀的痕跡。
據悉,早在潰壩前,梧州長洲區(qū)政法委書記張進生曾帶領200多人的搶險隊伍到達現場??紤]到當時情形已極為危急,管涌情況下作業(yè)可能威脅搶險人員的生命安全,只能先撤出村民。
管桂蘭是6月15日第一個接到村民通知趕到現場的防辦人員。她告訴《財經》記者,她驚詫于村民在30年前自行修建的土堤依舊完好無損,反倒是這座修建于2005年下半年、2007年上半年才完工的新江堤居然如此不堪一擊。
“以往發(fā)大水時,我們見過漫堤,但潰堤是第一次看到?!?管桂蘭說。
廣西區(qū)水利廳知情人士透露,對長洲水利樞紐庫區(qū)防護工程的可靠度,中央和地方事實上早有警惕。去年6月以來,廣西區(qū)水利廳、梧州市政府多次派人對庫區(qū)沿江防洪大堤、防洪閘門改建工程進行考察,督促完善庫區(qū)內涉水部分護坡的硬化工程。
大腰堤為長洲水利樞紐千里庫區(qū)不起眼的一個點,它位于西江水系潯江下游河段,橫跨泗化洲島、長洲島和外江、中江、內江,為長洲水利樞紐工程的一部分。后者作為國家“西電東送”計劃和廣西“十一五”期間的重點工程項目,其功能以發(fā)電為主,兼有航運、灌溉和養(yǎng)殖等綜合利用效益,是國內同類型水電站中大壩最長、機組臺數最多的大型水利樞紐。
電站總裝機容量63萬千瓦,年平均發(fā)電量為30.14億千瓦時,工程動態(tài)總投資為73.9億元,被譽為燈泡貫流式機組電站中的“三峽工程”,亦有“小葛洲壩”之稱。
長洲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工期預計為五年零七個月,2004年底進入主體施工,2007年底第一臺機組投產發(fā)電。
可是,2008年6月18日,一份名為《關于梧州市長洲水利樞紐庫區(qū)堤防出現險情的匯報》(下稱《匯報》)的文件,擺到了梧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桌上。
《匯報》稱,長洲水利樞紐工程目前進入蓄水發(fā)電階段。由于“庫區(qū)改建防洪工程和涵閘的設計審查、報批、施工管理均沒有行政主管部門參與,部分項目不按技術規(guī)范要求清基、填土,存在開裂、下沉等現象”。
《匯報》稱,這次堤防在沒有漫頂的情況下即潰決,“最主要原因是河堤工程質量差,負責管理監(jiān)督堤防的長洲樞紐工程業(yè)主巡查排險不力,對失事前群眾及當地干部反映的堤防出現的各種險情和異常情況未能及時處置”。
《匯報》還透露,大腰堤的決堤并非偶然和個案。
“長洲水利樞紐位于梧州市長洲區(qū)正陽村大蟲沖涵閘改建后,一直沒有進行排澇試驗。6月13日,洪水淹沒排澇閘門時,出現閘門關不緊的現象;6月15日,再次發(fā)生閘門漏水、管涌,最后導致涵閘爆裂,100戶500多名群眾被困。經過搶險,最終把閘口封堵,避免了危險的擴大?!?/p>
與此同時,長洲水利樞紐庫區(qū)下陸河涵洞和南安堤大壩也發(fā)生管涌,“地方政府緊急轉移人口6400多人”。
珠江治理困局
每年6月雨季來臨時,亦是兩廣防汛關鍵期。由于西江貫穿兩廣,廣西的汛情歷來對下游的廣東影響重大。
2005年6月23日,當最大一次洪峰通過西江梧州段,水位高達26.75米——這是繼1915年以來的最高水位,逼近梧州市西大堤的防御極限26.9米,當時梧州告急,下游的廣東沿江城市均不同程度遭水淹。
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全長2214公里。它發(fā)源于云南省曲靖市境內的馬雄山,依次經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在廣西梧州與桂江匯合后稱西江,在廣東省佛山三水思賢窖與北江相匯后,南流進入珠江三角洲網河區(qū)。
洪水出海時,經常遭遇珠三角潮汐頂托,對河網區(qū)尤其是以廣州為首的珠江三角洲防洪排澇威脅極大。
今年5月26日以來,中國南方遭到第四輪強降雨襲擊,即展現了這一問題。
據水文記錄,5月16日早晨,西江、北江洪水在三水地區(qū)交匯后,西江下游馬口水文站錄得每秒46800立方米的流量,三水水文站錄得每秒15200立方米的流量,兩站的洪水均達到“五十年一遇”的量級,和“十年一遇”的潮水互相頂托,形成此次西江防汛史上典型的“黑色六月”組合。
廣西水利廳一位官員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兩廣防汛的關鍵仍在于水利樞紐的建設。該廳的一份內部報告稱,“黑色六月”組合的原因是,珠江流域具有一定調蓄能力的水庫多位于西江上游,中下游23萬平方公里的區(qū)間卻缺乏水資源調控手段。
“由于上游水庫距離遠,無控區(qū)間范圍大,區(qū)間降雨預報和利用困難,提前七到十天調度上游水庫來保證下游流量,技術難度大、風險高,不易作出決策。”
報告稱,即使是上游有一定調蓄能力的水庫,其主要功能亦以發(fā)電為主,其發(fā)電調度與保證下游供水調度之間長期矛盾突出。
報告呼吁,在西江中游、廣西桂平市大藤峽峽谷出口建設大藤峽水利樞紐,可以控制西江流域面積56.4%、西江防洪控制站梧州洪量的65%。
報告稱,大藤峽距引發(fā)洪水疊加的三水思賢窖僅404公里,若工程得以建成,可將調水里程縮短70%,“充分發(fā)揮其枯季水資源有效配置和減輕上游發(fā)電與供水矛盾,以及汛期攔峰、錯峰和攔蓄洪水保障防洪安全的作用?!?/p>
這份報告雖然充滿地方利益訴求,卻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兩廣防汛的解決方案。
據悉,大藤峽水利樞紐項目是經國務院批準的《珠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中確定的流域防洪關鍵性工程,在流域防洪、水資源配置、發(fā)電、航運、灌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水利部副總工程師龐進武去年9月在相關會議上稱,水利部對此非常重視,積極推進其前期立項工作,爭取工程能在“十一五”后期開工建設。
不過,由于工程庫區(qū)建設中涉及范圍廣、可能導致的淹沒數量多,移民安置難度大等原因,使得工程進展緩慢?!?/p>
本刊記者歐陽洪亮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