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里的前“總統(tǒng)”李登輝
今天是來臺灣的第4天。早上坐在床上看電視,第一個感覺是,臺灣收不到中國大陸的中央臺。這很可能是陳水扁
當局“去中國化”的一個手法。盡管如此,此地仍然可以收到香港的鳳凰中文臺??磥碓谂_灣,鳳凰臺成了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唯一民間電視渠道,很值得珍惜。
電視新聞里,第一次看到了久違的前“總統(tǒng)”李登輝作演講,他看上去精神還不錯,紅光滿面,身體出奇健康,也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回答觀眾提出的“為什么陳‘總統(tǒng)’就職演說沒有提臺灣制憲”問題時說,他最了解陳水扁“總統(tǒng)”的心,這次陳“總統(tǒng)”之所以在就職演說中退了一步,沒有提(臺獨)“制憲”,就是因為社會上兩派意見分歧太大,所以不能馬上搞“制憲”。大意是條件成熟以后,陳水扁肯定要搞臺獨的。
另外,他還說“修憲”(重修《中華民國憲法》)并不解決問題,他在位時已經修了6次,這樣的“憲法”已經不能再修,只有徹底“制憲”才能根本解決問題。接著他就對連戰(zhàn)進行人身攻擊,稱“連戰(zhàn)的臉部表情有點像神經病”,還說是有一個醫(yī)生這樣說的。他講到此處,聽他演講的人們鼓起掌來。
李登輝這個人看來真不簡單,可以說是個人精,其煽動能量之大,遠遠超過人們當年的想象。他說的話十分尖刻,連戰(zhàn)本是他當年任“總統(tǒng)”時的下屬,按中國人傳統(tǒng)的禮數(shù),決不會與他當面對罵的。而李登輝鉆了這個空子,毫不留情地極盡挖苦之能事,達到完全不尊重對方人格的地步。
未受沖擊的街頭文化
下午睡了一大覺,精神很好,晚上與G君在大學附近的一家餃子店用餐。大學附近的街頭餐館特別多,既親切又干凈,一到晚上就萬家燈火,看上去非常熱鬧。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面館前,居然嗅到了久違的陽春面香氣,使我好像一下回到了少年時代,有種時光倒錯的感覺。
我對G君說,臺灣沒有經歷過公私合營與公有化,各家都把祖?zhèn)鞯慕洜I秘方與看家本領一代代保留了下來,店面再小也有其特色。這些面館的小老板對自己從父輩手中承繼的祖業(yè)小心維護,傳統(tǒng)的經營文化深深積淀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中,比方說,店主說起話來輕聲細語,維護著一種傳統(tǒng)的待客之道。
大陸在計劃經濟時代則正相反,先是把過去慘淡經營的小業(yè)主文化當作資本主義根苗全部摧垮,經過“文革”之后才讓一部分人重新從事小業(yè)主生計。1980年代以來的個體戶都是白手起家,早己失去傳統(tǒng)家風、店風。我們日常所見的,只有那種原始的、赤裸裸的、粗鄙的拜金主義,唯利是圖的貪婪品性與奢華氣勢。臺北的夜色中,那些燈光下的小店有種難以言表的人情味。
G君說,林毓生(從臺灣赴美國留學的著名學者)先生有篇文章說,臺灣與大陸相比,在對傳統(tǒng)的繼承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經歷過激進的全盤反傳統(tǒng)運動??磥?,這一點林先生說到點子上去了。
我們一邊散步一邊漫談。G君指給我看一家飯店的名稱——“湯饌”。這兩個充滿古人意趣的字,結合到一起,真有一種古典文化的美。中國漢字傳達的一些極為精致的意思,常常通過這樣一些餐鋪招牌為人們所感受到。我想起一位上海朋友準備為即將出生的孩子起名,總覺得找不到合適的字,其實,唐詩宋詞中有多少優(yōu)美而豐富的漢字,為什么想不到呢?
G君說,一位臺灣朋友告訴過他,臺南那些地方,尤其是農村,人真有點宋明人的遺風。一位大陸學者第一次到那里去,許多村民都來看這位“共匪”,紛紛說,要把“共匪”請到家里做客——因為當時沒有適當?shù)脑~來指稱大陸人,只好借助于國民黨反共宣傳的稱呼。也是趣聞。
在雨中揮舞國民黨黨旗的老兵
今天是來臺灣的第5天。上午7點出發(fā),乘車去郊外參觀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接著又去蔣介石草山行館,那是蔣介石來臺灣后1950年代長期居住的地方。公館整體上是日本式風格,格局似并不大,但窗明幾凈,有一種恬淡之美。20年前我在一張政協(xié)小報上讀到過蔣介石的警衛(wèi)寫的回憶,印象很深刻,說1950年代蔣介石在草山過生日頗為儉樸,只讓警衛(wèi)下山在老百姓家里買了兩只活雞。
回市區(qū)路過國民黨中央黨部,在7樓黨史館參觀,一位國民黨的義工為我們講解國民黨領袖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此地參觀者很少,整個大廳只有我們幾個人。我總覺得整個的氣氛是人去樓空,有種難以言說的落寞之感。
這時外面正好下起了大雨,在滂沱大雨中,黨部大樓外聚集著的幾十個退休老人仍不肯離開,有兩位老人在雨中用雙臂揮舞國民黨黨旗,頗有悲壯傷感的氣氛。這些屬于深藍的老兵,似乎想以此來表達他們對已失去政權的國民黨的支持。
據(jù)說連戰(zhàn)現(xiàn)在就在此地樓上某一層辦公,真不知選戰(zhàn)失敗后的連戰(zhàn)看到這些老兵雨中揮旗的場景,心中會作何感想。國民黨要再等4年,才有一次新的機會重整河山,他們到那時會有所作為嗎?
(本文系作者2004年的臺灣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