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德里,95%的地方都沒有正式的垃圾收集系統(tǒng),因此這個任務(wù)就落在了城市拾荒者的身上。拾荒者是印度最貧窮、社會地位最低下的群體之一,他們的工資并不是由政府負責,而是來源于所服務(wù)社區(qū)的捐贈和賣廢品的微薄所得。
然而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默默忍受,印度的拾荒者們也紛紛開始要求得到更多的尊重與權(quán)益。
不久前,印度政府做出了一些讓步,雖然很小,但卻很有意義。政府決定為大約6000名拾荒者配備工作手套、長靴和圍裙。而此前,拾荒者們都是光著手撿各種垃圾,其中包括沾滿剩飯菜的碎玻璃片和滿是腐肉的破爛鞋襪。
這是印度政府第一次承認拾荒者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新德里環(huán)保部的秘書J·K· 達多說:“我們需要照顧到他們的健康,這其實也是尊重他們的表現(xiàn)?!?/p>
不過,拾荒者對政府的這一舉措反應(yīng)冷淡。他們說他們需要的不是手套,而是薪水、社會保障、退休金、醫(yī)療服務(wù)、可以避免警察騷擾的制服、子女受教育的權(quán)利以及像樣的住房。
一個城市的垃圾回收以及垃圾處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這個城市自身的面貌。這里的垃圾回收系統(tǒng)雖然不是很正式,但卻被高度組織起來。其有效回收塑料和廢紙的能力,甚至超過了回收利用做得很好的西方國家。對于擁有數(shù)億貧困人口的印度社會來說,任何東西都是有價值的,都是被需要的。
35歲的馬諾拉瑪每天穿行在350座政府公寓之間,她深刻體會到了世間的人情冷暖。這些公寓里住著低級政府雇員。根據(jù)各家扔掉的洋蔥皮、鷹嘴豆和吃剩的薄煎餅,她可以判斷出哪個家庭貧困,哪個家庭生活富裕。她知道每天早上從她身邊匆匆走過的那些人誰的家庭生活幸福,誰是好人,誰是她應(yīng)當盡量回避的人。
這里有一些貧窮的家庭,他們將塑料牛奶瓶收集起來出售給上門收購的人,換幾個盧比補貼家用。這里也有慷慨大方的人,最近就有人資助馬諾拉瑪?shù)?6歲女兒的婚禮。這里也有一些吝嗇小氣的人,從來不交應(yīng)當捐贈的每月100盧比(相當于0.25美元)的捐款。馬諾拉瑪說:“如果每戶人家都能把捐款交給我,我每月可以掙到3500盧比,但現(xiàn)在我連1500盧比都拿不到?!?/p>
她的丈夫穆罕默德·納茲爾工作的社區(qū)比較富裕。他說,從他收集的垃圾中可以看出這個城市的變化發(fā)展?!叭藗兪杖朐蕉啵M也更多,扔掉的東西也就越多。如今的新德里已經(jīng)很富裕了,就連我的收入也都比5年前多了?!?/p>
馬諾拉瑪一家六口仍住在用撿來的廢品搭成的房屋里,房屋四周的墻壁是用紙板釘起來的。
[編譯自美國《國際先驅(qū)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