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北京奧運會的閉幕式上,有一位外國領導人十分顯眼奪目。他身著黑色條紋西裝,系紅色領帶,頭發(fā)一絲不茍地向后梳,銀色金屬質地眼鏡后目光炯炯。他就是剛剛宣誓就任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首任總理的普拉昌達。他率領著那支曾被前王室.稱為“微不足道的力量”,終結了尼泊爾270多年的王權統(tǒng)治。尼泊爾各個主流政黨,開始捐棄前嫌,愿意與這個山上走出來的普拉昌達聯手共建尼泊爾的未來。
《毛主席語錄》改變人生
普拉昌達本名普什帕·卡邁勒·達哈爾(Pushpa Kamal Dahal),1954年出生于離尼泊爾第二大城市博卡拉市不遠的一個山村。尼泊爾迄今還保留著印度傳來的種姓制度,達哈爾的家族屬于最高種姓婆羅門。雖然種姓甚高,但他的父母卻都是貧苦農民出身,為了貼補家用,他的父親甚至遠赴印度打工。9歲時,達哈爾才有機會上小學。后來,達哈爾隨父母遷居奇特旺市。在這個尼泊爾各民族、各種姓混居的地區(qū),少年達哈爾敏銳地觀察到社會的不平等現象。
達哈爾的青少年時期,正是尼泊爾的共產主義運動漸有起色之時。在他上九年級的時候,老師給了他一本印有毛澤東大照片的中國畫報,并給他講了毛澤東的故事。達哈爾被毛澤東這個人物震撼了。后來,老師又送給他一本英文版《毛主席語錄》,這讓他接觸、了解進而信仰毛澤東思想。達哈爾后來對記者說:“在我的青年時代,這本語錄可以說是我的精神動力,引導我在追求共產主義的道路上不斷前進?!?/p>
1977年從奇特旺農業(yè)學院畢業(yè)后,達哈爾回到家鄉(xiāng)博卡拉擔任臨時教員,一月的工資只有150盧比。為了養(yǎng)活父母、妻子、兒子、六個妹妹和一個弟弟,普拉昌達甚至做過民間私人貸款業(yè)務。貧困成為他想要改變命運的最初動力。1979年,普拉昌達秘密加入共產黨,希望用“毛主義”來改變尼泊爾和他一樣的窮人的命運。
“憤怒之火”可以燎原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達哈爾與尼泊爾其他共產黨人一樣,主要從事地下活動。1996年2月13日,他帶領支持者一起從首都加德滿都進入尼泊爾西部的深山密林,走上“武裝斗爭”的道路。從此,他為自己取名普拉昌達,意為“憤怒之火”。
從地下走到地上,從外因看是1996年普拉昌達向政府遞交了一份包括改善農民和社會底層人民生活條件在內的40項要求不獲理睬,但實際上他已經用了若干年的時間為這次揭竿而起做準備。
10年游擊戰(zhàn)斗后,普拉昌達把一小批僅配備原始火器的追隨者,變成了一支有幾千名戰(zhàn)士、裝備良好、令政府軍生畏的隊伍。直到與尼泊爾政府簽訂和平協議時,尼共(毛主義)已經擁有七個師、3.7萬人,還有地方民兵武裝數十萬之眾,控制了尼泊爾60%到70%的領土,而政府軍只能控制加德滿都這種大城市和各縣首府。普拉昌達篤信毛澤東思想,他運用“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以農村為根據地,以獲得農民等底層民眾支持作為斗爭基礎,把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取消種姓政策,設立關卡自行征稅,在邊遠地區(qū)填補了政府的權力真空。
2006年11月12日,普拉昌達的人民解放軍終于被政府認可,尼共(毛主義)答應在聯合國監(jiān)督下解除武裝并加入政府。普拉昌達從此脫了軍裝,穿上自制的西服,開始尋求更大的政治主張。
深山中走出來的總理
2007年1月15日,尼泊爾議會頒布臨時憲法,規(guī)定現議會解散,組建包含尼共(毛主義)在內的臨時議會。在今年4月的制憲會議選舉中,尼共(毛主義)成為最大執(zhí)政黨。8月15日,普拉昌達當選為尼泊爾聯邦共和國首任總理。
但在2006年以前,尼泊爾媒體上幾乎沒出現過他的照片,也不曾有記者在尼泊爾境內面對面地采訪他;絕大多數尼泊爾人只聽過他的名字,但不知其真容。普拉昌達這兩年的變化太大了。在這短短兩年中,他放下武器來到首都,閃電般地和選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尼泊爾選民中流傳著一句話:“在尼泊爾,誰都可以和普拉昌達握手。”
大選前一天,加德滿都第二選區(qū)的選民、阿尼哥協會主席哈利士曾這樣告訴一位記者:“尼共(毛主義)的一名候選人去年才從外地搬到這個選區(qū),但半年來,這位候選人訪遍了選區(qū)內1萬多戶人家,我就和這位候選人握過三次手。可其他政黨的候選人呢?他們一個也沒出現在老百姓的家門口。普拉昌達可是沒有一點架子。有一天,他從早上8點走到晚上6點。所到之處,很多婦女向他敬獻鮮花。我們都相信,尼共(毛主義)是誠心誠意為老百姓的?!?/p>
在農村地區(qū),普拉昌達贏得人心的另一個法寶是共產青年團。2007年1月和尼泊爾政府簽訂“綜合和平協議”后,普拉昌達讓尼共(毛主義)的3.5萬名士兵駐扎到國家的軍營里,自己另組了一支群眾隊伍,取名共產青年團。這支隊伍在貧困的農村幫農民修路、收割糧食、打水井……很受老百姓歡迎,已經發(fā)展到30萬成員。一名偏僻山區(qū)的村民激動地說:“一直以來,不管是國王還是其他的黨,都只和加德滿都那些大城市里的人打交道,從沒有人跟窮人、婦女、賤民打交道。而共產青年團和尼共(毛主義)做到了這一點。就憑這個,我也一定選他們?!?/p>
生活中的普拉昌達
在家人和親屬眼中,普拉昌達是個性格開朗的人,喜歡講笑話、唱印度歌曲。他還告訴記者,“年輕時,我十分喜歡足球、排球,曾經是高中足球隊的隊員?!弊鳛槟峁?毛主義)的最高領導人,普拉昌達從1996年2月發(fā)動武裝斗爭以來,就再沒有自己的私生活。一位助手和兩位保鏢24小時跟隨他,任何時候都有數十人在他身邊忙碌,這已經成了普拉昌達的生活模式。
普拉昌達的夫人是位極其平凡的尼泊爾女性,不會英語,沉默寡言,從不參加任何公眾活動。平時,她幫助普拉昌達整理衣物、照料他的生活。十幾年來,兩人歷經槍林彈雨與政治風浪,卻從未分開過。普拉昌達笑著說:“我不是個浪漫的人,我夫人也是個貌不出眾的尋常人,但我們能相濡以沫,這讓我沒有后顧之憂?!?/p>
普拉昌達的父親在老家奇特旺有一點土地和房產,但普拉昌達很少有機會回家。2006年5月,在闊別5年之后,普拉昌達回到故鄉(xiāng),看望了年逾七旬的父親。當時,他的父親在一處大型集會地點等他。普拉昌達結束演講后,抽空同父親見了一個小時,隨后便匆匆離去。
普拉昌達和妻子育有四個孩子: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們都是尼共(毛主義)的全職干部,也是“毛主義”的信仰者。小兒子普拉卡什是一個羞澀的年輕人,現在被任命為父親的特別助手,幫助處理電子郵件和起草講話稿。
(責任編輯 王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