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硅谷,IC(集成電路的英文縮寫)的意思就是I(Indian)C(Chinese),即中國人和印度人的縮寫。是啊,硅谷最多的少數族裔除了中國人就是印度人了。整天和印度同事打交道,對他們的文化和飲食了解不少。更何況,在硅谷,印度餐館和印度香料雜貨店比比皆是,想避開都難。
說起來,印度和中國還真有幾分相似之處:同在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同樣是美食國家,同樣崇尚傳統(tǒng),無論到哪里都保持民族特色,人民同樣勤勞節(jié)儉、聰明能干。
由于印度地處熱帶,氣候炎熱而潮濕,所以為刺激疲乏的食欲,發(fā)展出以大量各種不同的香辛料佐菜的味重濃烈的烹調方式。從古至今,70%以上的印度菜,都有咖喱的成分,如咖喱蝦、干燒羊肉、咖喱奶油雞等名菜,都是用咖喱調出的美味經典印度菜。印度菜又可分為南北兩大菜系,北印度菜的口味較清淡色淺,以微辣為主,以麥類做成的烤餅為主食;而南印度菜系味重色濃,香料多用咖喱葉和芥末子等,主食以米飯較多。然而無論南北,印度菜肴都和咖喱密不可分,從開胃菜到點心,乃至一些飲料(如印度茶),都揉合有或濃或淡的咖喱香。因此,說咖喱是印度菜的靈魂也不為過。
咖喱這個名字源自印度高原的坦米爾語。據印度民間傳說指出,咖喱是由釋迦牟尼所發(fā)明,話說佛教盛行的印度,飲食文化受宗教影響深遠,光吃肉就有許多禁忌。牛因為是釋迦牟尼的座騎,為一種圣獸,所以禁吃,而他們認為豬是污穢的東西,因此也不食。只剩羊肉可吃,卻因為羊肉腥味重,難以烹調,釋迦牟尼佛知情后,便教導人們用有強烈氣味的香辛料來烹調羊肉,這便是咖喱最初的起源。
我曾經和一位印度同學做過室友,想和她學做印度咖喱,她卻告訴我,我能學到的只是她家的咖喱配方,因為咖喱在印度是“許多香料混在一起烹煮”的意思,沒有一定的配方及分量,各個餐廳或家庭都有自己的咖喱配方。由于每家的配方都不同,便形成了家家戶戶百種口味的咖喱菜色。她指指她家放調料的架子,一個個小小的香料瓶插在鐵環(huán)中,宛若一朵盛開的玻璃做的花,這幾十種調料讓我認全就夠頭痛了,更不要說靈活運用。也難怪啊,人家都說,印度菜所放香料之多,是世界之最。光這咖喱的配料就是由10~30種香料混合而成,包括印度豆、印度麥豆、小茴香、大茴香、香菜籽、百里香、辣椒粉、月桂葉、丁香、青椒、黃姜、桂皮、八角等,有紅、黃、白、綠、黑各種顏色。 其中的很多草本植物香料,都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如咖喱葉中含抗氧化劑,是絕對的健康食品;黃姜粉則有助消化功能,所含的補充劑能夠幫助人體改善記憶和認知能力,可以行氣、活血、止痛,促進人體汗腺分泌以及肝臟代謝,生津開胃;薄荷葉,清涼芳香,通膽益肝,能化痰、健胃、散熱、醒腦、降低血壓、防止血管硬化。
印度菜用的咖喱通常都是粉狀的,分重味和淡味兩種,黃咖喱、紅咖喱和瑪薩拉咖喱(MASALA)屬重味,綠咖喱、白咖喱屬淡味。一般來說,白咖喱與羊肉、綠咖喱與豆腐、瑪薩拉咖喱與海鮮、黃咖喱與羊骨、紅咖喱與雞是比較好的搭配。在種類繁多的印度咖喱中,黃咖喱是最普通的“大路貨”,瑪薩拉咖喱則屬上品?!艾斔_拉”精選桂皮、八角等數十種香料,經十幾個小時熬制而成,色彩繽紛,味道特別香濃,因此成為咖喱中的極品。有趣的是,印度拉茶也會放瑪薩拉調料,其制作方法非常有趣:先把水燒熱,加入磚紅茶和姜燒開,再加奶燒開,最后放入瑪薩拉調料。廚師如果想“作秀”,還可以將茶水在兩只茶杯間來回傾倒,展示“拉茶”的制作。這樣一碗茶濃郁香辛,喝了之后令人大呼過癮。
由于很多人信奉印度教,所以印度菜的食材以蔬菜為主,但也包括羊肉、雞肉和魚肉等葷菜。即使在素菜中,也因為信仰的不同,而食用蔬菜的不同部位。有些信徒甚至只吃根部以上的植物,像蘿卜、馬鈴薯等埋在土里的蔬菜是不能吃的。雖然印度菜的精華都是素菜,但是有些葷菜也是相當棒的,比如印度烤雞“tandoori”,把選用了很多印度香料腌制的雞腿放進一種傳統(tǒng)陶制大烤爐里,經過小火慢烤,出爐的烤雞呈現出夸張的紅色,香氣四溢,味道很獨特。
印度的烹飪方式很多都是因循古法,千百年來,甚少改變,印度人無論走到哪里都保持傳統(tǒng)特色,極少受外來文化影響。就拿我的一位印度同事來說,本是在科威特出生的,長到6 歲,由于海灣戰(zhàn)爭,回到印度本土。僅僅過了兩年,她又隨父母移民新加坡,后來又移民美國。在她全部生長過程中,在印度的時間非常短,受的也是完整的西方現代教育,然而卻保持著非常傳統(tǒng)的印度習俗,甚至過鮮為人知的“妻子節(jié)”。就是在每年10月的一天,她必定會請假一天,清晨沐浴更衣后,便不再進食,穿上傳統(tǒng)的印度紗麗,臂上還要用特殊的印度草藥制成的染料畫上祝福的圖案,然后和其他做妻子的一起到印度廟宇為各自的丈夫祈福。等到傍晚,丈夫回家,她會準備一大桌豐盛的菜肴迎接丈夫。在這一天,她是最賢惠、最美麗的妻子。從她身上,我看到了印度菜的品格,百變的咖喱,不變的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