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2年,萬·列文虎克出生于荷蘭的德夫爾特城。由于父親過早地去世,他16歲初中還沒有畢業(yè)便離開了學校,到阿姆斯特丹一家雜貨鋪當學徒。雜貨鋪的隔壁是一家眼鏡店,店里的工匠成為萬·列文虎克的朋友,閑暇時手把手地教他怎樣磨制玻璃鏡片。
后來,萬·列文虎克返回家鄉(xiāng)德夫爾特城,找到一項為市政府守大門的差事。他每天打掃門前垃圾,定期爬上鐘樓向全城居民報告時間。雖然工作極為簡單,收入也僅夠生存,但這位青年在這個崗位上一呆便是60多年。萬·列文虎克在工作之余,一不打撲克下棋消磨時間,二不去泡茶館酒館聊天,全部的興趣所在就是不停地打磨鏡片,制造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打磨鏡片雖然既耗時又費工,可他卻樂此不疲,興致盎然。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從不間斷,一直磨了60年,其中的枯燥、乏味、艱辛、勞累可想而知。由于萬·列文虎克的專注細致和鍥而不舍,終于磨出了光潔透亮的復合鏡片,放大倍數(shù)超過了當?shù)貙I(yè)技士的產(chǎn)品。他把兩塊鏡片隔開一些距離,固定在一塊金屬板上,再裝上一個調(diào)節(jié)鏡片的螺旋桿,一架在當時最為精巧的顯微鏡便做成了。
憑借自己研制的“魔鏡”,萬·列文虎克觀察過雨水、污水、辣椒水、黃油、腐敗肉、酒、血液、頭發(fā)、精液、肌肉和牙垢等,終于揭開了當時科技尚未知曉的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面紗”。他寫給英國皇家學會的200多封信中,附有大量繪制了球形、桿狀、螺旋形細菌和原生動物的圖畫,第一次描繪了細菌的運動。萬·列文虎克因創(chuàng)造奇跡而變得名聲大震,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巴黎科學院院士。英國女王訪問荷蘭時,還專程到德夫爾特城與這位著名的荷蘭科學家見面。
一生磨一鏡,這就是享譽世界的微生物學“開山鼻祖”的成功秘訣。萬·列文虎克安之若素,一直活到90歲。
放緩腳步,叫醒耳朵。忍得住孤獨寂寞,老老實實地下功夫,腳踏實地地積蓄力量。在別人揮霍年華時,不聲不響地養(yǎng)精蓄銳。當你的根基遠遠超過別人時,奇跡同樣也會出現(xiàn)在你身上。
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也許會花費很多時間在上面,但也正因為感興趣而更容易專心致志、奮發(fā)圖強。美聯(lián)儲理事畢爾斯說得好: “一個人充滿信心地朝他的理想邁進,并且努力去過他想要過的生活,常常會有意料不到的成功?!?/p>
興趣使人專注,專注使人敬業(yè),敬業(yè)引領人們走向成功。重視自身的價值,堅持不懈,終于有一天,所有的人都會為你吶喊:世界因你而精彩!萬·列文虎克一生磨一鏡的輝煌,便是明證。
哈德是美國得克薩斯州一位遠近聞名的富翁,可惜在生意如日中天時卻重病纏身,難以生還。見他臨終前久久閉不上眼睛,痛苦不堪,妻子關(guān)切地問他還有什么事情要交待,哈德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出最后一句話:“親……愛的,我好想……開一次小提琴……演奏會。”臉上寫滿了遺憾、難過和愧疚。
原來,從小時候起,哈德就對拉琴情有獨鐘,夢想成為一個一流的小提琴家。然而因為家境貧寒,缺衣少食,他常常遭到別人的白眼和輕蔑。富有音樂天賦的哈德再也無法忍受,狠心將小提琴砸碎,發(fā)誓從今往后永不拉小提琴。
哈德從此開始經(jīng)商,在獲取財富的道路上逐漸地有所成就。然而他的內(nèi)心深處卻常常有一種擺脫不了的失落感,畢竟永遠離開了自己喜愛的小提琴,最后帶著深深的痛苦離開了人世。
也有一位少年,從小失去了父母,生活費用全靠著哥哥辛勤的演奏去賺取,窘迫的困境可想而知。然而酷愛音樂的他孜孜以求,到漢堡和撒勒拜師學藝。
回鄉(xiāng)后,少年不滿足于幾首簡單的練習曲。他向保存有許多名曲的哥哥請求,要練更精深的曲譜。哥哥當時不了解弟弟,沒有答應。
少年不甘心,利用哥哥晚上出去演奏的機會,偷出曲譜來抄寫。為了省油不點燈,他爬上屋頂,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一個一個音符地抄寫。半年過去了,少年抄了厚厚的一大本。
一天晚上,在抄寫一支管風琴曲時,少年陶醉在曲子的意境之中而忘了時間?;氐郊依锏母绺绨l(fā)現(xiàn)弟弟瞞著自己偷偷地抄寫曲譜,一氣之下將抄本撕得粉碎。
幾天后的一個晚上,哥哥進家門時聽到弟弟正在演奏一支優(yōu)美而哀婉的樂曲,這正是他那天抄的那支管風琴曲。哥哥終于相信了弟弟的音樂才華,被他鍥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深深感動,全力以赴地送他去深造。
這位少年不是別人,他就是后來成為音樂大師的巴赫。
不同的人實現(xiàn)價值的方式不同,成功沒有一個確定的特性。只要你以自己的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你就是成功的。認準人生的目標,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即使失敗了也值得,因為曾經(jīng)為之奮斗的本身就體現(xiàn)出了人生的價值?!拔蓓斏系脑鹿狻?,就是這樣造就了巴赫。而迫于世俗或者物欲,放棄目標去做自己本來就不喜歡做的事,即使成功,也沒有多大的人生樂趣可言。哈德的痛苦,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別以為美景必定在遠方,其實我們身邊的東西一樣能夠使我們富足快樂。有的時候,受自以為是的慣性思維的影響,人們總希望去遠方尋找快樂和幸福。其實,遠方有什么呢?只不過是神秘一些而已。
是的,天上是不會輕易掉下餡餅來的,所以千年等一日的人生機遇更顯得彌足珍貴。但要知道,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當天上真的有餡餅掉下來時,也只有那些站在最高處的人才能最先接到。
1989年,當世界著名的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突然不幸逝世之后,英國指揮家西蒙·拉特爾應邀接任柏林愛樂樂團的指揮。他在電話里聽到要自己去接替巨人卡拉揚,成為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交響樂團的“當家人”時,心情既激動又驚愕。盡管這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世界第一指揮”的位置,具有無比的榮耀,可是拉特爾卻毅然地放棄了,婉言謝絕對方的邀請。
消息傳出,議論紛紛。表示敬佩者有之,說他怯懦者有之。一些英國人甚至認為,他擺不上臺面,丟了他們的臉。對于各種誤解,拉特爾只是付之一笑。那么他為何不愿意這樣做呢? 請聽這位音樂家對朋友說過的一段肺腑之言:“柏林愛樂樂團演奏古典音樂的水平堪稱一流,全球聞名。而神圣的古典音樂卻不是我的強項,在藝術(shù)理解上還不夠透徹,加上自己也太年輕太嫩了,因此無法擔此重任?!?/p>
在隨后的10年里,拉特爾刻苦磨煉,精益求精,終于使自己成為世界樂壇中的優(yōu)秀指揮家。盡管在這期間,來自全球各地的邀請接連不斷,有的條件還十分優(yōu)厚,可他卻深深地沉浸在古典音樂之中,一點也不為所動。拉特爾對古典音樂不斷追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他用那根舞動的指揮棒,賦予每個音符以神奇的魅力。
1999年6月,在卡拉揚的繼任者克勞迪奧·拉巴多光榮退休之后,柏林愛樂樂團思考再三,認為拉特爾具備了爐火純青的技藝和表演才能,又向他發(fā)出邀請。這一次,拉特爾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因為他懂得,世界上最出類拔萃的交響樂團,也同樣需要最出類拔萃的指揮家。而拉特爾對自己能夠勝任“世界第一指揮”,充滿著自信。這位30多歲的杰出音樂家果然不負重望,幾年來用自己充滿智慧的頭腦詳盡地演繹著一部又一部的古典音樂作品,創(chuàng)造了音樂史上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人生在世,需要什么,也不需要什么。人世間值得喜愛的東西實在太多,面對接踵而來的誘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只是本能,而懂得自己不需要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一位哲人說得好:真正的幸福并非擁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幸福就在一種常常感恩、時時惜福的心境里。
有一天,一位爵士樂團的指揮約見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請對方寫一部交響樂作品。格什溫長期從事的是通俗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因此以自己對這種高雅音樂“一竅不通”為理由,婉言加以拒絕,表示難以從命。
這位樂團指揮雖然無可奈何,但又不想放棄。他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報紙上刊登一則消息,說音樂廳在三個星期后將演奏格什溫新創(chuàng)作的交響樂作品,以此來逼迫作曲家“就范”。
格什溫知道這件事后,真是進退兩難。他心里琢磨著:三周后如果寫不出一部像樣的交響樂作品,肯定有損于自己的聲譽;可是要真正動手創(chuàng)作,又談何容易,因為交響樂是自己從未涉足過的領域。被逼進死胡同里的格什溫別無他法,只好振奮精神,埋頭苦干。想不到在兩周之后,他居然把一部題為《藍色狂想曲》的作品交給了樂團指揮。
隨后的首場演出十分成功,轟動一時。格什溫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藍色狂想曲》成了享譽世界的名曲,從此奠定了他在樂壇的地位。
面對人生途中的懸崖峭壁,格什溫看到的是一副“梯子”,而不是“絕路”。這副“梯子”他并不喜歡,可是卻讓自己攀登到了應有的高度,帶來了一次新生的機遇??磥硪朔庀氩坏降钠D難險阻,最好的辦法是兩條:第一,處亂不驚,從容面對;第二,樹立信心,調(diào)動潛能。唯有如此,方可化險為夷,取得成功。堅韌是成功的“鞭策器”,智慧是前進的“導航器”。當一個人擁有了堅韌的品質(zhì)和智慧的頭腦,還有什么奇跡不可以創(chuàng)造呢?
世界上有許多所謂的奇跡,像被施了魔法一樣,一夜之間爆發(fā)出來,可謂迅猛異常。但如果追根溯源,你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奇事還是奇人,在奇跡問世之前,背后都已經(jīng)有了很深的根基,為此所付出的代價,早已超出了常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