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 學生能力 素質培養(yǎng)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素質呢?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學習有關行家的經驗,認為以下幾種途徑較為有效。
一、通過生動的歷史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
教學中的一定要以生產力的發(fā)展為主線,挖掘生產力每一次巨大進步的哲學意義、歷史意義,讓學生從中悟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上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同時體驗出歷史演變的復雜、即難,恢宏和無可駁辯的歷史邏輯。充分認識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進程。抓住這一點,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全面提高學生的理論素質,將是大有裨益的。
二、讓學生從歷史文化中吸取豐富營養(yǎng)
縱觀歷史,生產力的發(fā)展、政權的交替、社會面貌的巨變,無不以思想界的突飛猛進為先導,從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經儒學的獨尊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的確立,從古希臘哲學歷經學院哲學到文藝復興,莫不如此。思想文化乃歷史的積淀和升華,是歷史脈搏跳動的見證,是生產力發(fā)展軌跡中閃現(xiàn)的絢麗火花,是滋潤一代新人的營養(yǎng)。其中的人文主義思想,體現(xiàn)著人類對終極價值的追求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注。放棄或忽視了思想文化方面的挖掘和吸收,就失去了學習歷史的意識。
三、通過歷史知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歷史教學中,要展示歷史變化歷程,了解民族、國家間的沖突帶來的文明碰撞及相互促進。另外,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使得人類社會的形態(tài)面貌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民權代替君權,人權取代神權,公民取代臣民,科學取代愚昧,開放取代封閉。曾互相隔離的國家、民族,后又有機地融合起來,出現(xiàn)了生產、貿易、技術的國際一體化格局。從目前來看,雖然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差別和沖突依然存在,但歷史教學中,我們應把這一歷史背景清楚地告訴學生,讓學生樹立起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同全球意識、國際意識結合起來,逐步樹立為國家繁榮昌盛、為人類的和平進步而奮斗的精神。
四、對學生進行歷史思維方法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素質
由于歷史的局限,很多歷史事實的深刻內涵不見得被發(fā)現(xiàn),因而需要重新去認識,這就特別需要用聯(lián)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作指導。如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不能只局限在中華民族遭受外國強烈侵辱的歷史,對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只局限于是賣國賊的層面。而應聯(lián)系到中國社會實現(xiàn)近代化的宏觀歷史進程來把握,只有如此,才能正確、全面地對待歷史,才能真正把握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才能察古知今,正確對待今天。
歷史教學中,還要運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待歷史。比較才有鑒別,只有比較才能加深對歷史的認識。橫向比較能看出不同的歷史進程的差距,縱向比較可準確地考察歷史的進程。而縱橫結合則可準確地定位和定向,正確地反映歷史,映照現(xiàn)實,氣氛未來。如對孔子的評價,既要看到他對封建大一統(tǒng)社會的貢獻,又要看到他對今天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阻礙。不這樣做,就無法澄清歷史的迷霧,還歷史以本來的面目。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牡丹區(qū)西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