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戰(zhàn)》終于公演了。許多影迷罵它是“爛片”,我覺得他們完全誤解了這部電影的初衷。關于該片的背景及延伸的意義,傳紅已經(jīng)有過介紹,這里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聊一聊。
我認為,要理解這部電影,必須去看威爾斯的原著。威爾斯的寫作特點,就是用極端現(xiàn)實主義之筆去寫科幻的故事。他主要是寫事件,而不是寫故事。他小說的人物基本不是事件的發(fā)起者、推動者,而是旁觀者。在小說《世界之戰(zhàn)》中,主人公“我”是一個哲學作家,有幸從火星人發(fā)射飛船開始,直到它們被地球病菌殺死,目睹了火星人入侵的全過程。但他既不是研究火星人的科學家,也不在地球軍隊的指揮部任職。所以,小說只是寫了他的逃難過程,中間穿插著一段他弟弟的逃難過程,全家人在結尾處團聚。小說中大部分筆觸都是在描寫災難的細節(jié):人們怎么推搡、奔逃,怎么搶馬車,怎么涉過蒸騰的河,逃難過程中偶然獲得了什么樣的食品并且堅持多少天。
這種寫法固然形成了極大的真實感,但同時也會令電影編導頭疼——缺乏故事!然而,斯皮爾伯格一步從半世紀前跳回現(xiàn)在完全忠誠于原著,這才是他拍攝此片的出發(fā)點??梢哉f,不看原著,電影《世界之戰(zhàn)》的許多情節(jié)幾乎不能理解。比如,主人公逃出廢墟尋找女兒,夜幕下放眼四外,一片血紅。坐在我后面的一個觀眾就說,天啊,流了這么多血。
其實那不是血,是外星人偶然間帶來的“紅草”,一種藤蔓植物。結尾處,父女倆來到波士頓,主人公從塑像上抓下一塊灰白色的斷莖,把它碾碎成粉。在原著中,那意味著從外星來的一切生物都受到了地球細菌的感染。
除了這些細節(jié)外,原著中那種紀實風格斯皮爾伯格更是完全繼承下來。整個電影都是跟著主人公的視角拍攝,主人公能看到什么就拍什么。比如,多次仰拍外星人的那些三角步行機,我在電影院坐前排,也不得不仰著頭去看它。而只有這個時候,才能感受到它的壓抑,以及外星人君臨天下的恐怖感和人類的渺小感。在一場夜戰(zhàn)中,凌亂的戰(zhàn)爭場面都來自主人公的視線。強擊機一閃而過,火箭只留下尾跡。這種拍攝方法早在《E.T》中我們就熟悉了,它是斯皮爾伯格把觀眾帶入主人公視角的手段。而經(jīng)過《拯救大兵瑞恩》這樣極端紀實風格電影的錘煉,斯皮爾伯格把握這種技巧可謂爐火純青?,F(xiàn)在把這種技巧放在一部同樣紀實風格達到極致的科幻小說,可謂順理成章。
盡管《世界之戰(zhàn)》不叫好,但我認為它至少在藝術上是完整的。甚至可以說,它本來就應該是這么一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