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紅妝源出
婚姻嫁娶是人生歷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節(jié)點(diǎn),而喜慶洋溢的紅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了生命的旺盛延續(xù),所謂“十里紅妝”便是明清時江南嫁女的場面。
在富庶繁麗的江南寧紹平原,大戶人家嫁女時為炫耀家境以提高女兒在夫家的地位,為女兒置辦的奢華嫁妝:床桌器具、箱籠被褥等日常所需無所不包。抬嫁妝的隊伍浩浩蕩蕩,往往成為大戶人家擺闊夸富的大游行?!笆铩本褪侵杆图揸犖榫d延排列十余里,而“紅妝”指紅色的嫁妝家具和器皿,由于采用寧紹特有的天然朱砂調(diào)和大漆做漆面,再貼上金箔,故而顯得紅火熱烈。這種“朱漆”浸染出來的江南紅,透著濃濃的吳越地方特色,熱烈中透著雅致,既富麗堂皇又紅而不艷。
紅色自古便是中國婚俗中約定俗成的喜色,所以嫁妝稱為紅妝、紅奩,而寧紹紅妝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紅妝”。這些制作精美、炫耀奢華的紅妝展示了江南殷實富戶人家的實力,反映了江南地區(qū)富庶的生活狀態(tài),最后演變成獨(dú)特的“閨閣文化”。
咚咚咚,鏘鏘鏘!
馬來哉,轎來哉,王家嫂嫂抬來哉。
一杠金,一杠銀,陪嫁丫頭兩旁分。
這首寧波民謠,展現(xiàn)了明清時江南富家女出閣時的壯觀場面。一杠杠嫁妝朱漆髹金,大到床鋪家具,小到針頭線腦,從金銀首飾、衣裳布匹、燭臺燈火、床櫥柜桌、枕箱被帳、冠巾鞋襪、銅盆器皿、瓷漆杯盤、梳洗用具到珠玉珍玩、文房四寶,凡新娘嫁到夫家的生活所需一應(yīng)俱全。蜿蜒數(shù)里的送親隊伍從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所有大小器皿上都裝飾著紅綠絲線或披紅掛綢,由扁擔(dān)挑著,兩行郎抬著。杠杠都流金溢彩、富麗堂皇,仿佛一條披著紅袍的金龍,洋溢著吉祥喜慶,炫耀著家產(chǎn)富足。徐霞客當(dāng)年曾巧遇送嫁場面,并在游記中寫下“十里紅妝”。后來人們常用“良田千畝,十里紅妝”來形容嫁妝的豐厚。
十里紅妝寄托著江南女子對人生最浪漫的憧憬,見證了“明媒正娶”的身份和地位,是江南女子一生中最高峰的生命體驗,也成為最美麗、最值得自豪的記憶。
“半副鑾駕”與十里紅妝
關(guān)于十里紅妝,還有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說。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生俘徽、欽二帝。欽宗九弟康王趙構(gòu)在河南商丘即位,成為南宋開國皇帝,史稱宋高宗。登基不久,宋高宗在金兵追擊下,亡命江南,幾經(jīng)搏殺后孤身逃至寧紹平原一湖水前,前無去路,后有追兵,幸得遇見一位浣紗村姑將其藏于水中,上覆白紗,躲過了金兵的追殺。
定都臨安(今杭州)后,高宗傳旨遍尋“救駕”村姑未果,無奈,遂下旨特許寧紹平原女子出嫁時可享有半副鸞駕、半副鳳儀的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轎(皇后八抬轎的一半規(guī)格),轎上可雕鸞畫鳳。至此,一個沒有留下姓名的江南浣紗女為中國新娘贏得了乘坐花轎和出嫁巡游儀式的權(quán)利,也逐漸形成了十里紅妝一這一獨(dú)特的江南婚俗文化現(xiàn)象。
男大當(dāng)婚 女大當(dāng)嫁
江南女兒的豆蔻年華,待字閨中,被雕花的“小姐樓”重門深鎖,惟有紅妝為伴,滿屋朱金妝奩寄托著對出閣的期待。
男子婚配前由家長出面請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長同意,就將女孩的“生辰八字”寫在紅帖(庚帖)上,外套大紅封套,內(nèi)放棗子、花生等取吉祥之意。庚帖請回后,男家就請媒妁向女方口頭求婚,得到允諾,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諾,就出“允帖”,正式訂婚約,舊稱“定親”。
經(jīng)過議婚,擇日下聘禮,稱之為“定懇帖”,也叫“下定”,選一黃道吉日,男方到女家下聘(包括錢、首飾和其他物品,根據(jù)條件,多少不等),女方以酒席款待受禮并贈回禮,待確迎娶的大吉之日后,男方即送去財禮,俗稱“送日子”。婚期臨近,雙方親友皆送賀禮,俗稱“助嫁”。
女方將其置辦嫁資的種類和數(shù)量標(biāo)在紅紙上,由媒人通知男方。俗話說“有錢嫁囡,無錢賣囡”,貧困之家,最起碼箱、廚、棉被等家具總要置辦。而此時正是大戶人家炫耀之日,十里紅妝便顯示了娘家富有的排場,更有女兒婚后的生活依托和家庭地位的支撐。
嫁資從細(xì)軟衣服開始到房內(nèi)器具應(yīng)有盡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衣衫可穿到60歲,直到壽衣為止,還有攔腰、苧線雜物一應(yīng)俱全;除了臥房的用具,諸如案桌、方桌、茶幾、太師椅、方凳、春凳、圓凳、書櫥、八仙桌、古董架等等;其他日用品,單是桶缽一項,大大小小就有幾百余件,如提桶、果子桶、炒粉桶、洗面桶、大小腳桶、馬桶、坐桶、水桶等等,還要成雙成套。還有廚房所用的碗筷、火鍋鏟石磨、搗臼等笨重的石制器具,最奇特的是連棺木也在其內(nèi),甚至還有連山林田產(chǎn)的契約也作為嫁資的。
舉行婚禮的這一天俗稱“日子”,又叫“拜堂”。
結(jié)婚第一天,男方要用串箱杠(一種婚禮時扛抬小件物品的用具)給女方送去活雞、魚、冬筍等八大樣及女方長輩的“桶果”(也由魚、肉四樣或六樣組成),叫“送正擔(dān)”。男方還要在正擔(dān)上放上“梳頭包”(給新娘)、“肚痛包”(給岳母)討吉,同時備請?zhí)环荩尚履锔赣H請親翁和兒子外兄指教婚儀,俗稱“請舅”。當(dāng)晚,男方辦“還福酒”,告祭列祖列宗,以求延續(xù)香火的賜福。
花轎停在上門里,
女兒開始來化妝,
順手柁著梳妝絡(luò),
借手拿著娘家襖。
——《寧波民歌·嫁囡》
婚禮正日五更時分,女方舉行“開面”儀式(請兒女雙全的婦女以兩條線絞合為待嫁女子拔除面部汗毛)。凌晨,男方派來花轎、吹鼓手及親友多人,組成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女方親鄰頑童故意關(guān)閉大門,待男方塞進(jìn)“開門包”三次請求后,才讓迎親隊伍進(jìn)入廳堂。
女方中午喜酒正餐,稱之“大業(yè)酒”。宴畢,開始發(fā)嫁資,首先讓“馬桶小叔”(新郎之弟或弟兄中最小的一個),用兩只土制的夏布布袋(意為代代相傳)挑走草席、馬桶(意為婚后新娘肚里的小孩“馬上能動”),馬桶里還放生蛋和熟蛋,這些蛋也表示新娘會生“子”。
新娘坐在量器木斗上涂脂抹粉,穿上鳳冠霞帔,待吉時由她親兄弟(或族內(nèi)兄弟)把她從房內(nèi)背到花轎上。鼓樂齊鳴,新娘號啕大哭,以謝爹娘的養(yǎng)育之恩,俗信以為哭得狠,發(fā)得快。起轎,轎邊跟著花枝招展未婚姑娘,俗稱“伴姑妹”(女儐相),花轎分四人或八人抬。打黃羅傘的儀仗隊,用半副鑾駕開道,好似娘娘出巡。這也是浙東特有的風(fēng)俗。
花轎午后起身,晚宴前趕到婆家。一路上吹吹打打,吸引不少看客。女方嫁資都一杠杠分好,貼上大紅雙喜貼,鳴炮奏樂,浩浩蕩蕩抬往男方家,花轎到達(dá)之前,嫁資已全部抬到男方家。
花燭光頭紅乒乓
你看這位大姑娘
百樣嫁妝都辦齊
還差一制夜桶箱
——《寧波民歌·看新娘》
花轎抵達(dá)后,大開正門,鞭炮聲聲喜迎新人。用新草席或紅毛毯放在轎門前,由男方兩位少女接轎,將新娘引入新房。
新娘一到房內(nèi),就有婦人前來象征性揩面(洗臉),然后“喂新婦飯”,只喂三口,喂的女人邊喂邊講:“尊重公,尊重婆,兩夫妻日子好好過,發(fā)財致富,多子多福?!?/p>
婚禮儀式如期進(jìn)行,俗稱“拜堂”,隆重的儀式在鞭炮聲中開始。女儐相扶著蓋了紅蓋頭的新娘款款而出,新郎一副狀元郎裝束,在高贊禮聲中,與新娘雙雙跪拜天地、祖宗及夫妻對拜。
婚禮畢,新郎新娘由男女儐相引入洞房,稱“送洞房”。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來,新郎要設(shè)喜宴款待賓客?;檠缃Y(jié)束后,便要鬧洞房了。
鬧洞房是傳統(tǒng)婚禮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新娘由女儐相陪坐新房時,男儐相要唱曲再請新郎入洞房,如:一對花燭請新郎,請進(jìn)新郎來洞房,百年好合生貴子,五世其昌狀元郎……最多有一百零八請。
新郎進(jìn)房后,一對新人坐在床沿上,八仙桌備有點(diǎn)心喜酒,男女儐相開始鬧洞房。舊時同樣有洞房祝文,然后親友敬酒,也有勸酒歌。這時場面熱烈,大家都不必如往日那樣苛求禮數(shù)。
待到子時將近,新人喝“合巹酒”,大家共吃和氣食”(糯米模磁上點(diǎn)紅的食品),再放三聲鞭炮,男女儐相告辭出房。
待鬧房人們走后,便讓新人約四五歲的子侄到馬桶里撒一泡尿,俗稱“馬桶尿”,預(yù)示新娘會生兒子,討個好彩。接著便洞房花燭,夫妻好合。
次日入宗祠祭祖舉行“吃茶”儀式,新娘在新郎陪同下拜見男方長輩,上前捧茶(桂圓、白木耳等糖茶),捧鞋下跪,長輩們回贈紅包(里面裝有銀元、首飾、錢幣等),謂之“押袋”。
中餐,新娘的兄弟(親或表兄弟)應(yīng)約而來,男方設(shè)席款待,稱“請舅”。四鄰八臺也紛紛來看新娘子,熱鬧異常,這時候也往往是農(nóng)村的小型“狂歡節(jié)”。
新婚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稱之“回門”,岳家設(shè)宴款待女婿,稱之“請新姐丈”。
十里紅妝器具
十里紅妝實質(zhì)上是指內(nèi)房生活的用具,女性生活空間的全面體現(xiàn),古代女性自生至死,所需物品一應(yīng)俱全。
十里紅妝嫁妝包括木器:臥室和客堂家具,如床、櫥、桌、椅等瓷器;碗、盞、碟、盤等竹器;涼箱、竹席、籃、篩等;燭臺、瓶、壺、飯盂等;被褥(又稱鋪陳)二十六條;帳:綢帳、布帳、暖帳等;箱:大紅箱、皮箱、幢箱、櫥頭箱、文具箱、小花箱等;還有各種首飾古玩等。其中,紅妝嫁妝家具習(xí)慣上又分為內(nèi)房家伙和外房家伙,如千工床、衣架、春凳、梳妝臺、皮衣箱等,都屬內(nèi)房;琴桌、八仙桌、茶椅、手爐,熨斗之類及各式瓷器等是外房家伙。從功能上講可分為生活起居類、日用小木器、女紅用品三大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十里紅妝是舊時明媒正娶的標(biāo)志,象征著女主人在夫家的身份地位。
十里紅妝,一方面表達(dá)了父母對女兒的拳拳愛意,以免女兒在夫家被輕視或受欺侮;另一方面,十里紅妝也是家族富有、地位顯赫的一種炫耀。在古代,兩家聯(lián)姻,家與家的聯(lián)合較男女結(jié)合更被人們和社會重視,婚姻只被作為壯大親族、擴(kuò)大權(quán)勢來考慮。明清時期,寧紹一帶是商賈官宦云集之地,素有“無寧不成幣,無紹不成衙”之說。商人雖然手中握有大量財富,因重農(nóng)抑商習(xí)慣,政治地位向來不高,所以常常通過聯(lián)姻來結(jié)交士大夫,藉以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賈之家常世代聯(lián)姻,以增強(qiáng)他們在商業(yè)活動中的競爭能力。商人常鮮衣怒馬,選妓征歌,以炫耀于人,唯恐其財富不為人知。能引起萬人空巷及長久被人津津樂道的十里紅妝,最能擴(kuò)大聯(lián)姻兩家的影響,提高兩家的社會地位,用現(xiàn)代的話講,十里紅牧也是最好的商業(yè)廣告,所以,婚婿競尚奢麗,動輒花費(fèi)過萬置辦十里紅妝。
紅妝家具以其濃烈的鄉(xiāng)土味深深融入?yún)窃降胤降奈幕犯裰?,成為寧紹平原婚俗文化的一種象征。
朱漆工藝
70年代初,在余姚河姆渡文化的遺址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的紅漆器具,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紅色家具,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
我國漆器,自古即尚朱色,因而經(jīng)籍中有不少丹漆、彤漆的記載。中國傳統(tǒng)婚嫁喜用象征生命興旺與延續(xù)的紅色,而寧紹平原的紅妝家具器皿則不同一般,其器物用天然生漆配以“一分朱砂,三分黃金”髹漆而成,就是當(dāng)時被稱為“紅寶石”的物質(zhì)制作的家具,而黃色則是24K純金貼成,因此朱紅家具被外國人稱為紅寶石和黃金涂染的家具。
據(jù)明《髹漆錄》記載,制造朱漆與季節(jié)有密切關(guān)系,春夏兩季做出的朱漆鮮艷明亮,秋季所做的顏色深老,冬季不宜做朱漆。朱多漆少,則發(fā)色鮮明,朱少漆多,則紅得深暗。這種朱砂漆工藝可稱中華工藝之瑰寶,是寧紹地區(qū)傳統(tǒng)漆器、雕刻技術(shù)的綜合體現(xiàn)。
朱紅家具所用的乃是一種天然朱砂,其主要成分為陳年銀朱和丹砂,千年不褪,愈久愈紅,稱之為“中國紅”。此“紅”,俗中存雅,絢麗明快,富麗堂皇,充滿了喜慶吉祥的氣氛,實乃紅中翹楚?,F(xiàn)在江南地區(qū)幸存的紅妝器物仍舊色彩鮮艷亮麗,經(jīng)過幾百年的歷史,仍舊華貴熱烈、典雅如昔。
千工床
朱金千工床是寧波朱金木雕作為日用裝飾木雕的典范,其豪華及精致程度,恐怕連明清帝王享用的御床也難以與之媲美。床的做工異常復(fù)雜,非數(shù)百工難以完成,故此又稱千工床。此床必施雕飾,且往往朱金雕刻、黃楊木雕、鑲嵌螺鈿相結(jié)合。豪富大戶相互攀比,不惜為此耗銀萬兩,而民間也不示弱,以雕制各式不同檔次的涼床來競豪賽富。
制作千工床的木材不用珍貴的硬木,而是就地取材,主要有樟、杉、柏、櫸、麻栗、黃梔、銀杏等術(shù),相對于紅木,南方習(xí)慣稱之為白木。這些木材大都具有切面光滑有光澤,加工性良好,干后不易變形,耐久性強(qiáng),易于著膠、著色、上油漆等特性。
千工床一般分為前后兩部分,元代人寫的《荊釵記》中記述的“冬暖夏涼,描金拔(踏)步大涼床”,正是對此類床的描繪。千工床的前部稱為“拔步”,又叫踏步,是床沿前的小平臺,踏板離地約15-20厘米,深約80厘米,寬度約200厘米。踏步有八字掛面式和平面式兩種,設(shè)雕花柱架、掛落、倚欄、飄檐花罩,上有卷篷頂,有邊安放二斗二門小櫥一只,上置鐘、帽筒、花瓶、鏡箱、茶具、燈臺:左邊放馬桶箱一只。后半部才是臥床本體,除了再一道雕花門罩、垂帶、遮枕外,床內(nèi)有的還沒有書架擱板、角櫥、錢箱、點(diǎn)心盒、防身器具等,其深度達(dá)150—200厘米。床三而圍有拆裝式的雕刻或彩繪屏風(fēng)。更考究的床,外同還有走道,稱為“巡更弄”式雕床。
千工床不僅冬暖夏涼,且在室內(nèi)再造了一個多功能的、私秘性強(qiáng)的起居空間。人們都說中國人的隱私只在床上,所以有錢人家便想方設(shè)法擴(kuò)大這床的范圍,把它造得如同一座小房屋,真可謂是“屋中之屋,房中之房”,是帶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民俗物品。
結(jié)束語
“悠悠古越風(fēng),深深女兒情?!笔锛t妝那鮮亮的“紅”同江南柔美的水景一樣讓人心旌搖曳。如今,十里紅妝的顯赫情景已無法再現(xiàn),讓我們用文字凝固起這個流逝了的傳統(tǒng)文化的瞬間,既為了一份珍貴的記憶和永久的懷念,也為了那永不會隨時間消逝的——我們對生活精致、典雅品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