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是一個提起來大家都覺熟悉的民族。這種熟悉源于滿族人1644年縱馬越山海關,進北京城,由偏安一隅的少數(shù)民族一躍成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并締造了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大清王朝。
被清順治皇帝封為“本朝發(fā)祥之圣地”的烏拉街鎮(zhèn)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它是吉林市永吉縣境內(nèi)的一個小鎮(zhèn),是滿族人聚居地區(qū)之一。
早上9點多鐘,我和小李、阿克孜一行三人從吉林汽車總站出發(fā)去烏拉街鎮(zhèn)。三十多歲的滿族漢子阿克孜是我和小李請的一個向?qū)?,他人緣好,也很健談,一路不停地向我們講述當?shù)氐娘L土人情,鄉(xiāng)村野事。正是秋天,路旁田野里大片大片的玉米正在成熟,微風吹來,玉米葉子互相摩擦,出發(fā)沙沙聲……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
進烏拉街,我們下了車,阿克孜領著我們徑直朝他姐姐家走去。這是一處典型的北方農(nóng)家小院,泥土打壘的院墻,木條做的院門,自成院落。阿克孜敲門的工夫,我們聽到院里響起狗叫聲。
開門的是一個40歲左右的婦女,穿著藍底銀花的滿族服裝,頭上扎著一塊白色方巾。她就是阿克孜的姐姐,叫尼滿,阿克孜告訴我們,尼滿在滿族語里,是“山羊”的意思。尼滿一邊和弟弟阿克孜說話,一邊讓我們進院子。繞過院內(nèi)的照壁,看見照壁后面立著一根神桿一索倫桿,桿子上面懸有錫斗,桿下堆了三塊神石,根據(jù)滿族風俗,人不許踩神桿的影子。院子地面很干凈,院子兩邊建有廂房、碾房,房門都關著。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這句俗語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滿族民居獨特的建筑風格。恰巧尼滿的家就是典型的滿族建筑?!翱诖俊保纸小岸肥摇?,因其形如口袋和斗而得名。一般是3間或5間,坐北朝南,房頂用草苫,周圍墻多用土壘成。尼滿告訴我們,門開在中間,叫“對面屋”,如果在東邊開門,那就叫“口袋房”,無論是“對面屋”還是“口袋房”其實房子的結構是相同的,只是叫法不同。進門便是伙房,又稱外屋,西側或東西兩側為里屋,即臥室。臥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火炕,這是滿族臥室的最大特點。火炕又稱“轉(zhuǎn)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滿語叫“土瓦”。一般南、北為大炕,東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煙道。按滿族習俗,西炕上供著神圣的“窩撒庫”祖宗板,因此不要說堆積雜物,就連貴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溫暖、向陽,一般由長輩居??;晚輩則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滿族群眾喜愛。
窗戶紙糊在外
尼滿家的門窗很有特色,門是單扇的木板門,用木頭制成插銷,內(nèi)門為雙扇,外屋靠門一側開一個小窗,俗稱“馬窗”。窗分上下兩層,上層糊紙,可向內(nèi)吊起來下層為豎著的二三格,裝在窗框的榫槽,平時不開。窗欞格一般有方格型,梅花型,棱型等多種幾何圖案。小李好奇的用手摸了摸,阿克孜說能動的,你取下來,小李按照阿克孜的方法,向上略微一抬,小窗框就被他摘了下來。糊窗戶所用窗紙是一種叫“豁山”的紙,滿語叫“攤他哈花上”,譯成漢語就叫麻布紙或窗戶紙,是用破衣敗絮經(jīng)水漚成毛絨,再在致密的蘆葦簾上這瀝攤勻,阿克孜說這種紙多是糊在窗戶外邊,可以避免窗檔中積沙。外窗紙糊上后,還可以淋油,這樣可以增加室內(nèi)亮度,還能使窗紙用很長時間不會爛。但是尼滿家的窗紙沒有淋油,阿克孜笑著說現(xiàn)在只有一些少數(shù)的偏遠滿族鄉(xiāng)村還用油淋窗紙,多數(shù)人家已經(jīng)不再淋了。
濃郁的滿族風情
在尼滿家待了一會兒后,我們就告辭了,要到烏拉街領略一下特有的滿族風情。阿克孜說現(xiàn)在的烏拉街鎮(zhèn)不如從前好看了,現(xiàn)在的滿族人大都已經(jīng)漢化,服裝、飲食、風俗有很大改變。從前走到街上,還能見到穿箭袖長袍的滿族男人,額頭剃的雪青,背后留著長辮子或者腦旁甩著小辮子,有的腰里還插著彎刀,大搖大擺從街上踱過?,F(xiàn)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看不到穿傳統(tǒng)服裝的男人了。只有當?shù)氐臐M族女人穿傳統(tǒng)服裝,不過,那是為了配合當?shù)氐穆糜握摺?/p>
正走著,迎面來了一群滿族女人。她們清一色穿著長及腳面的絲綢或花緞布料的旗袍,外罩坎肩。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繡花鞋,就是電影里常見的那種木制的“馬蹄底”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旗髻。戴耳環(huán)、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一群小孩子跟著她們,一路叫著擠著往前走。而兩旁的行人和攤販們,依舊各自忙著各自的生意,對這種情景他們該是早已司空見慣了吧。
中午,我和小李都希望能吃一頓正宗的滿族人飯食,于是阿克孜把我們領到靠街的一家“老東北”飯館。飯館不大,卻整潔寬敞。我們點了幾個菜,然后說到酒,小李說喝啤酒,我和阿克孜都不贊同,滿族人的喜歡飲酒是全國出了名的,來到烏拉街,當然要喝點滿族人的特色酒了。阿克孜讓店主把酒端上來讓我們嘗嘗,一種是羊奶酒,一種是糜子酒,我喝了一點羊奶酒,感覺奶味很濃,糜子酒因為是用小黃米釀制,味道還行。酒用一個小黑花壇子裝著,里面放著一柄木勺。阿克孜拿起勺子,往桌上的一個花碗里裝滿酒,然后端起花碗,自己先喝了一口,隨后遞給小李。這是滿族習俗,一個酒碗,要輪流著來喝,和彝族人的喝“轉(zhuǎn)轉(zhuǎn)酒”很相似。菜上得很快,一個一個全用木碟子裝著往上端,阿克孜說這是地方習俗,有瓷類器皿也很少用。
我們讓阿克孜叫來店主一起喝,店主聽說我們是從遙遠的內(nèi)地特意來看烏拉街鎮(zhèn)建筑的,很熱心的給我們當向?qū)?。他說烏拉街最好看的建筑是“魁府”和“后府”,“薩府”現(xiàn)在很破,相比之下沒有什么看頭。
吃完飯,我們決定去魁府、后府看看??詈谜?,位于烏拉街鎮(zhèn)政府西側。我們步行大約10分鐘就到了,可惜門是鎖著的,今天沒有開放。我們就在門前轉(zhuǎn)了轉(zhuǎn)。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建于1875年,是晚清地方要臣王魁福的家宅,建筑風格淳樸,沒有一些府邸的張揚霸氣。
于是我們轉(zhuǎn)去看后府,后府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在烏拉街鎮(zhèn)東北角,我們花6塊錢雇了一輛蹦蹦車,用近十分鐘才到。這是一座二進式外帶后花園的四合院,是典型而傳統(tǒng)的北方建筑,門房、正房、東廂房、西廂房組成了一個建筑單元。在南北向縱軸線上建正房,在正房前面東西向橫軸線上建對峙的廂房,格局主次分明。大門迎面建一影壁,人從外面無法看到院子里面的情況。進大門為左前院,是客房。二門建在中軸線上,是那種垂花門,很華麗。進二門為內(nèi)院,是主要的庭院,是住宅的核心部分。院內(nèi)正房為主人起居,會客,舉行禮儀的地方,兩側的耳房為臥房或書房。東西廂房供晚輩居住或做飯廳。正房后面是花園,內(nèi)有假山,花草樹木,環(huán)境格外幽雅。
北方的天黑得早,五點多天就黑下來,我們沿著舊路,又回到了阿克孜的姐姐家。阿克孜的姐夫阿吉嘎也回來了,當他聽阿克孜說我們想看看滿族從前的老建筑時,阿吉嘎?lián)狭藫项^說“地印子”是我們爺爺奶奶從前對房子的叫法,冬天住的“地印子”,就是在山上選一個向陽的地方向下挖土做墻,上面蓋樹皮和山草,里面放鍋灶用具,還建火炕,大雪天呆在里面很暖和。“馬架子”是夏天居住的場所,也蓋在老林子里。先找一些樹樁搭建起“人”字型的架子,然后,上面再覆蓋上樹皮、山草,下雨天睡在里面也淋不到雨。但這都是過去的事情,現(xiàn)在早就看不到了。
晚上我們就住在阿吉嘎家里,炕很暖和,一夜睡得迷迷糊糊。
我們在烏拉街鎮(zhèn)呆了三天,三天里我們四處游逛,吃風味小吃,看當?shù)貪M族女人表演民族歌舞,去一些人家閑坐,聽老年人講烏拉街鎮(zhèn)的滄桑變遷,那些滿臉皺紋的滿族老人,語音不太清晰,有時夾雜一兩個阿克孜也聽不懂的滿語,就在這種舊時代的回憶里,烏拉街鎮(zhèn)的天空慢慢暗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