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那些未被了解的神奇,再次吸引我們背上行囊上路。這次大自然把它的秘密藏在了雨林深處,謎面叫“黎族山寨”,而謎底,則等著我們這些闖入者自己尋找。
黎族是我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共有130余萬人口,其中93%的人口聚居在海南省的瓊中、保亭、樂東、白沙、東方、昌江,陵水、三亞、通什等自治縣市境內(nèi)。從考古學(xué)史料和漢文史籍記載,遠在距今三千多年前,黎族的祖先就在海南島定居生息。公元前一百多年,中央封建政權(quán)在海南建郡縣制稱珠崖、儋耳。在歷代漢文古籍中,對于海南島上漢族以外的原住居民有著許多不同的稱呼,如西漢時稱為“駱越”,東漢時稱為“里”、“蠻”。隋、唐時代則“俚”、“僚”并稱。黎族的族稱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后期文獻上?!袄琛边@專用民族之名到宋代才固定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遠離現(xiàn)代文明,黎族人民的生活依然保持著接近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這種原始味道,我們剛一踏進村寨,就熱辣辣地撲面而來。五彩斑斕的黎錦原始古樸的船形屋;悠揚動聽的民歌;黎族小伙動情的舞蹈……這一切,都讓我們心懷感動,不停地微笑,四面致意。
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tǒng)居住房屋,關(guān)于它的歷史,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古時海南島上沒有人煙。大禹坐天下時,南海有一個俚國,國王有個叫丹雅的公主。她嫁了三個丈夫,三個丈夫先后都死了。相師傳言她是掃帚星下凡,在家家破,在國國亡。一時間,鬧得滿城風(fēng)雨,人心惶惶。人們紛紛請求處死丹雅公主。此時,丹雅公主已身懷六甲,國王不忍下手,便在一個北風(fēng)呼嘯的清晨,備了一只無舵無槳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種,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丹雅公主養(yǎng)的一條小黃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風(fēng)中飄入了茫茫大海。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歷盡劫難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個荒島岸邊擱淺了。她看到了遠處的高山峻嶺,也看到了無憂無慮穿行于林間的猴子,她的憂郁和恐懼一下子消失了。飽餐一頓之后,丹雅公主在這個荒島住了下來。
為了躲避風(fēng)雨,防御野獸的侵襲,丹雅公主在海灘上豎起幾根木樁,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樁上當屋頂,又割來茅草圍在四周,她有了屬于自己的家。白天,她帶著小黃狗上山打野獸,采野果。晚上睡在這船屋里,小黃狗忠實地守在門口。后來,船板爛了,她割下茅草蓋頂,這就是后來黎族人船形屋的雛形。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船形屋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竹子、紅白藤、茅草、椰子樹等。內(nèi)部構(gòu)造一般是:門外有船頭(曬臺),室內(nèi)間隔像船艙,整座房子用木柱支撐,離地面1.5—2米左右,用竹片和藤條編成架空地板,靠小梯上下。從遠處看,船形屋的外形就像一條被高高架起來的船。屬于干欄式建筑的黎族船形屋,歷史較悠久,早在明代《海槎余錄》中就有關(guān)于此種建筑的搭建方法“凡深黎村,男女眾多,必伐長木,兩頭搭屋各數(shù)間,上復(fù)以草,中剖竹,下橫上直,平鋪如樓板,其下則虛焉。登涉必用梯,其俗呼日‘欄房’”。
船形屋一般由前廊和居室兩部分組成,居室后面附有雜物間,或在前廊一側(cè)另蓋小房一問。前廊的修建有幾種形式:一種是進口處的山墻后退形成凹廊,凹廊的大小各戶不一;一種是船形屋山墻部分的屋頂作懸山式挑出,挑出部分約1—1.5米,并有茅草覆蓋,形成前廊;一種是用立柱支撐起門廊,進深可達3—4米,是一種涼棚式前廊。黎族地區(qū)氣候炎熱,日常家務(wù)如春米、紡織、編竹藤器乃至休閑、會客都在廊子里進行。因此前廊面積有擴充至18平米或更多一些,前廊還設(shè)有睡床,成為具有多功能的空間。
居室部分跨度為4—6.5米,深度約6米左右,也有深度達10米以上的居室。居室是全家睡覺和煮食的地方,室內(nèi)布置簡陋。睡床為竹片或木板床,離居室地面約45厘米。在架空樓板的居室,則是席地而眠。爐灶是用石頭砌成的三石灶或馬蹄形灶,通常設(shè)在床鋪的對面。居室四面用竹子或吊繩搭成棚架,以掛放食物、糧食、種子等。居室或前廊的屋梁上懸掛嬰兒的搖籃和兒童玩耍的秋千,是兒童嬉戲的場所。
船形屋一般不開窗,據(jù)稱是要防“惡鬼”入室,因此通風(fēng)采光都很差,加之室內(nèi)煮食,煙火彌漫,衛(wèi)生條件較差。而隨著受漢族文化影響,黎族的居房正在由船形屋向金字屋轉(zhuǎn)化。金字屋的優(yōu)點是省工省料、通風(fēng)采光好、易排水等,其特點是整個屋子呈長方形,屋頂用金字頂代替圓拱形的船形頂,屋檐較高,正門在屋前方,有單間、雙間、三間、四間和庭院式等多種。金字屋由前廊、生活室(也叫過廳或客廳)、臥室和廚房組成,入門后就是門廳,過廳兩側(cè)為臥室和廚房。房間以過廳最大,一般約為15平方米左右,臥室約10平方米左右,廚房約8平方米左右,過廳是生活起居的中心,在后墻正中多設(shè)有神臺或神閣架,祀奉祖先。
我們到的村寨沒什么旅社,晚上就住在一戶黎族人家里。房主是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臉上腿上布滿了整齊對稱的紋身。據(jù)老奶奶二十多歲的孫子講,這種特殊紋身是黎族母系氏族時流傳下來的風(fēng)俗,是族群的標志。晚飯就是在這戶老奶奶家吃的,吃的烤竹筒飯,喝的糯米甜酒,飯后遞到手中的是水煙。這種水煙的勁道特別大,不小心就要咳嗽半天。老奶奶看起來興致很高,我們只要有人被煙弄得咳嗽,她就高興地咧著嘴笑。到后來,老人竟主動給我們唱起了民謠。盡管她在唱什么我們聽不懂,但那歌聽起來依然充滿了深遠味道。隨后,老人的孫子給我們解釋了歌曲的大致意思:來自遠方尊敬的客人啊,雖然我沒有好酒好茶招待您,但我有一顆真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