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選秀文化多歸屬商業(yè)、大眾文化,但中國紅歌會卻成功地融入了主流文化,既彰顯了主流話語力量,又是大眾娛樂化的典型,對這一個典型范例成功的探因無疑為中國電視娛樂化提供了可參考的路徑。
[關鍵詞] 中國紅歌會 選秀文化 主流化
中國電視的發(fā)展似乎超越了人們的想象,娛樂風暴從1997年始,席卷原本由主流文化引導的電視傳媒,使其傳播方式由以傳者為中心逐漸轉向以受眾為中心,“電視作為明眼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大眾文化演練場,已經(jīng)大規(guī)模踏入娛樂文化的追求中不可自拔”。矯枉必須過正,隨著市場觀念的形成和競爭現(xiàn)實,電視傳媒對于節(jié)目定位的多元化,此現(xiàn)象本無可厚非,但是此時江西衛(wèi)視以代表本土主流文化的《中國紅歌會》的屢屢成功,如“萬綠叢中一點紅”,將“選秀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其理性回歸值得思考和總結提升。
一,主流文化的理性回歸
1 娛樂當?shù)赖姆磽?/p>
英國學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在《電視與社會》一書中如是說:“電視主要是一種娛樂媒體,在電視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娛樂性?!薄叭魏我环N電視節(jié)目的興起與衰落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與電視節(jié)目所賴以生存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息息相關?!笔袌鼋?jīng)濟將受眾帶入了“消費時代”的這個大前提,電視節(jié)目的娛樂化已然成為大勢所趨。不可忽視,真正引起中國電視娛樂化變革的是真人秀時代的到來,真人秀節(jié)目的娛樂體驗就在于平民的參與,平民以參與者的身份拉近了與電視的距離,游戲的體驗也提高了平民參與的決定權力,由此電視傳媒機構、受眾、節(jié)目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從電視行業(yè)的內部競爭環(huán)境來看,“人們擁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可以從許多新的傳播者那里選擇特定的媒介內容。這就是所謂的受眾細分?!倍醒腚娨暸_頻道專業(yè)化以及2004年省級衛(wèi)視集體改版,廣告成了企業(yè)化管理的電視臺生存重要依托,亦標志著市場爭奪的新一輪開始。地域文化的特色、親和力與誘惑力,也就成了吸引受眾細分的亮點之一。江西衛(wèi)視以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辦了《中國紅歌會》,此真人秀節(jié)目區(qū)別于其他選秀節(jié)目,置于主流的文化背景,其舉辦成功用事實見證了選秀節(jié)目本土化制作的可行性,同時也讓我們見證了主流文化的理性回歸。
2 主流文化力量的彰顯
回顧“中國紅歌會”的歷程,起始于2006年十一黃金周井岡山上,大眾踴躍參加,名家擔綱評委,掀起熱潮:2007年的五一黃金周,第二屆“中國紅歌會”重上井岡山拉開了序幕。7月推向全國,在老革命根據(jù)地湘鄂贛、晉冀魯豫、陜甘寧、云貴川和北京等唱區(qū)唱響。紅歌潮帶動紅色的收視潮。《中國紅歌會》高揚主旋律,一改選秀節(jié)目的同質化與媚俗化,讓真人秀與觀眾在欣賞紅歌、回憶經(jīng)典的同時接受傳統(tǒng)的革命教育,主流文化悄然進入電視選秀文化。2007“中國紅歌會”全國五大唱區(qū)共有10多萬人報名參加,80歲老翁、4、5歲孩童皆踴躍參賽。從2007年《中國紅歌會》晉級賽播出的收視率來看,居全國省級衛(wèi)視同時段的第3名。最后一場總決賽“紅色英雄”,全國收視總人口按收視率及覆蓋率推算達2000萬人。紅歌會還將“舞臺”搬到社會,真人秀去到老革命根據(jù)地實踐比賽,雖然是短時間的鍛煉,但對堅強、自立、艱苦奮斗精神的傳承無疑是紅色的一課。精英文化的代表——學者們也對《中國紅歌會》認同,并感慨良多。著名指揮家滕矢初評論說:“紅歌涵蓋了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內涵,表現(xiàn)了特定時代的特定意義,選手們參賽不僅是為了結果,重要的是在演唱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p>
二、《中國紅歌會》成功探因
中國電視節(jié)目的娛樂化歷經(jīng)綜藝一游戲一益智一真人秀等階段,其娛樂狂歡,《超女》已到巔峰,似乎將青年受眾帶向遙遙無期的明星夢,但低谷與巔峰同在,一窩蜂的選秀節(jié)目同質化已引起受眾的厭倦和反感,并對電視文化的庸俗化深感憂慮。中國紅歌會的橫空出世,紅色娛樂給受眾帶來了一片清新,對電視娛樂泛濫是一個制衡和反撥。中國紅歌會生逢其時,她仍是選秀節(jié)目,是大眾娛樂化的典型,卻一樣彰顯了主流話語力量,是主流話語與大眾(商業(yè))話語的理性的融合。其成功探因,有以下幾點:
1 紅色歷史資源的發(fā)掘
江西,無疑是一塊凝聚著革命精神的土地。南昌、井岡山、瑞金作為江西紅色文化的三個地標講述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歷史,頌揚著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這在當下消費娛樂時代是久違了的缺失。而《中國紅歌會》在比賽的環(huán)節(jié)設置上,突出地域特色,很好地運用了紅色資源,使節(jié)目生動而感動。《中國紅歌會》在比賽設置、評委選擇、播出時段等方面都顯示了濃濃的“紅色情懷”。從比賽唱區(qū)選擇上來看,選擇了在全國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根據(jù)地設立分唱區(qū);在比賽評委的選擇上,閻肅、牟玄甫、李雙江等他們是紅歌成長與發(fā)展的見證者,《中國紅歌會》的播出時段與整個大的收視環(huán)境相契合,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和十七大召開期間,全國的電視屏幕上洋溢著紅色主流浪潮。
第二屆紅歌會圍繞著每期的核心主題,講述一個感人的紅色故事。如興國烈士李英群馬前托孤、84位烈士陣亡通知書的故事,還有《英雄兒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劉世龍老人的經(jīng)典臺詞“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等等,紅色故事的穿插與紅歌的演唱相得益彰,紅色娛樂與革命教育渾然一體。
2 社會語境與集體無意識
娛樂選秀行至2007年,其繁榮與同質化共存。而與此同時,紅色經(jīng)典影視劇改編的討論也如火如荼。而《亮劍》、《沙場點兵》等一大批紅色精典電視劇也隨之興起,這無疑為2007《中國紅歌會》的推出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助推力。
中國民眾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已將“紅歌”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端屠僧敿t軍》、《東方紅》、《南泥灣》、《延安頌》、《新四軍軍歌》、《太行山上》、《游擊隊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等紅歌膾炙人口、流傳久遠。解放后,通過大型歌舞劇《東方紅》又將紅歌舞得以普及和提高,《長征》組歌也曾風靡一時。紅歌是原有的文化積淀中形成的文化特性,老百姓已有集體無意識。所以,中國紅歌會的成功是有其豐厚的土壤的,當然,是與電視選秀這一現(xiàn)代性娛樂文化的融合的成功。
3 紅色當代主流的引領
約翰,菲斯克在談及電視文化的時說:“我把電視看成是意義與快樂的承載體和激勵體,而文化則是這些意義與快樂在社會中的生成與傳播。電視是一種文化,是使社會結構在一個不斷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的過程中得以維系的社會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意義、大眾娛樂和傳播就使這一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薄吨袊t歌會》注重意義的傳播,對中青年來說,紅歌是歲月的回憶、歷史的緬懷;對青少年而言,紅歌倡導紅色文化、愛國主義精神,反對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紅歌會還引發(fā)“紅歌”定義的界定和意義的探詢。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概念,都認定紅歌是健康向上、感情充沛,唱出的是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幾代人共同的訴求,是紅色文化傳播、傳承的載體之一。其電視文化特性將紅歌推向老中青三代,以王鎮(zhèn)為代表的少年一代,以黃訓國等為代表的青年一代,以邢建中為代表的老年一代同臺高歌,是“受眾細分”的有效組合,對此前選秀類節(jié)目受眾為單一“青年”是一突圍和拓展。
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今天得到因我們從未擁有過的,我們今天輕易丟卻的卻是我們、甚至我們以后的幾代人所苦苦追求的”!況且,紅色文化所彰顯的革命精神一樣含有“拼搏、追求、夢想”等現(xiàn)代時尚元素,只是相對于流行文化,更見其厚重和崇高。
三、選秀文化主流化啟示
1 電視娛樂化下的媒體責任重構
英國社會心理學家瑪羅里·沃伯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越不用花腦筋、越刺激的內容,越容易為觀眾接受和欣賞。這幾乎是收視行為的一項鐵律?!边@條所謂的“鐵律”幾乎成了確保收視率的“法寶”。固然,在商業(yè)化操作下,電視媒介不得不與打廣告的企業(yè)、受眾共同操作這場游戲,受眾(潛在消費者)的接受或拒絕關乎傳播者的直接利益。收視率可造就營銷傳奇,可打造電視節(jié)目品牌,但是,此時媒體的責任意識更顯得尤為重要!“媒體的主要社會功能是監(jiān)視環(huán)境、協(xié)調社會關系、傳承文明、娛樂服務?!边x秀文化主流化也即是電視娛樂化下的媒體責任重構。而且我們從中國紅歌會的成功也可證明“鐵律”并非鐵律,有俯視觀眾且將觀眾“群盲化”傾向。
2 穿越時空的紅色精神倡揚
從紅色文化特質分析,紅歌伴隨著中國革命漫漫歲月,穿越時空;紅歌是江西的,但更是中國的,因而紅歌沒有時代限制,更沒有地域限制,她是流行的,但在精神品質上又與其他流行歌曲有所區(qū)別又有所關聯(lián)。紅歌與民歌水乳交融、血脈相連?!稏|方紅》就是陜北民歌,《十送紅軍》就是贛南采茶調。但兩者并不等同。紅歌當是進行時的,所以,有人將紅歌定位為自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以來,反映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在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表現(xiàn)出的與紅色文化精神品質相匹配的歌曲,大致是不錯的。比如1998年抗洪搶險時誕生的歌曲《你是誰》,在2008年5月的抗震救災中所展現(xiàn)出解放軍和全國人民對災區(qū)遇難者不離不棄的《生死不離》等抗震救災歌曲,都應是典型的紅歌。對紅歌的界定既要有利于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又要保持其經(jīng)典性。
選秀節(jié)目主流化作為一種策略在《中國紅歌會》中的運用獲得成功,這是中國選秀類節(jié)目的一個里程碑。自此,中國的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策劃和操作終走出了一條完全拷貝和抄襲西方娛樂理念和模式的本土化之路。立足本土,放眼全國,在節(jié)目的形式和內容上凸顯自己的特色。受眾、收視率終將是電視生存的基石,但是何以求得這些?當代紅極一時的真人秀節(jié)目,是電視節(jié)目日常性、人物平民性的新的特質的凸顯,人物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或者就是我們自己;同時電視節(jié)目又應具備非常性,必須有精神層面的提升,在娛樂中得到精神的飛翔。中國紅歌會做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