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職校,學生缺少的是詩意的學習,人文的承襲;教師欠缺的是詩意的引導,人文的傳播。語文學科應該注重審美學習,讓師生的狀態(tài)進入詩意化。
[關鍵詞]職校 語文 審美學習
在中等職業(yè)學校中,語文是作為公修課存在的。目前在語文教授時普遍存在傾向于工具性,忽略或淡化了人文性的問題。這雖然與職校學生的實際狀況(基礎差、文化底子薄等)有關,但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并沒有明顯的效果。語文課堂的枯燥的肢解文章,缺乏趣味性導致了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
但語文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而且對形成人的品格、底蘊,培養(yǎng)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后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故而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培養(yǎng)對畢業(yè)后走向工作崗位的中職生尤為重要。這一重要使命就自然落在了語文課堂上了。但目前語文課堂的一個特點是只在一個層面給學生解讀文章,并且教師講課離不開教學參考書這一標準化的繩索,這給學生的思想來了個“五花大綁”,泯滅了教師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錮制了學生思想的自由發(fā)展,在更大的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審美感受。教師對文本過多的肢解造成了整體蘊藏的美的粉碎。
如果教師手拿手術刀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進行解剖分析,那多沒意味??!
對語文課堂的最高贊美應當是:“就像一首詩”!課堂上師生感受到的應是綻放、閃光、激蕩。詩意是語文課堂的生命,是語文課堂的本體。
而在職校,學生缺少的是詩意的學習,人文的承襲;教師欠缺的是詩意的引導,人文的傳播。
那么如何讓學生有意識地審美學習,讓師生的狀態(tài)進入詩意化呢?
一、借助對古詩詞意境的把握訓練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廣闊的思維空間
當我們學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時,用審美的眼光考察其意境
比逐字逐句解析就輕松愉悅多了!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意境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像,將思想情感與作品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這是詩人內(nèi)在的意蘊(主觀感受,感情以及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和客觀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的融合統(tǒng)一。在分析時我們只要抓住生活中的物象:“草徑”、“荒園”、“鳥宿樹”、“僧敲門“、“分野色”、“動云根”等,再運用想像和聯(lián)想很自然地在腦海中描繪出了一幅優(yōu)美靜謐的李凝幽居圖。這樣的學習自然有趣味多了。
二、盡可能多地積累古今文化常識,提高閱讀能力
審美學習的基礎是建立在疏通文字的基礎之上的,是較高層次的學習,但有些詩文中常用典故、風俗等,如沒有較為全面的文化知識積累很難進入到審美層的學習。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詩中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一句,如不知《折楊柳詞》為唐代贈別鄉(xiāng)思名曲,“折柳贈別”又是唐代著名風俗,那就不知道“折柳”一詞寓有惜別懷遠之意,就更談不上對這首詩的審美觀了。
三、聯(lián)系實際生活從整體上理解文章,品味文章
文學是人學,是與人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在理解一篇文章時如只是紙上談兵,沒有結(jié)合生活實際,沒有滲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沒有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只是一味地抓字詞句段,分析研究,那么就容易曲解、甚至歪解文章主旨了。那就只能是死板的,沒有靈性的肢解,是談不上審美的,是體驗不到靈魂激蕩出的愉悅的火花的。
四、借助現(xiàn)代教育設備開拓學生視野,補充審美體驗
不可否認,在現(xiàn)代化進程日新月異的狀況下,越來越快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重的書包將學生的生活領域局限在一定的空間內(nèi),雖有色彩繽紛的感官享受,但缺乏對生命、對生活的最本真的、最為真實的體味。互聯(lián)網(wǎng)在校園中并沒有發(fā)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學生的視野仍然被局限在一個狹窄的空間內(nèi)。只有在課堂上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將形象的生活場景搬上大屏幕,讓學生欣賞、補充并不完備的審美體驗,才有助于真正做到審美學習。
(作者單位:青海互助縣職業(yè)技術學校西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