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好英語需要四種基本技能——聽,說,讀,寫。對高中生來說,閱讀是一種關鍵性的技能。本文將要探討一種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或學習。
[關鍵詞]任務型學習 略讀 導讀 精讀 討論
從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教學目的和要求的規(guī)定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教學目的都是側重閱讀。從高中的英語教材來看,在每個單元里,閱讀課就占了兩課。它的題材廣泛、信息量大、語言知識豐富,它是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成了關鍵問題,因此閱讀教學的策略成了重中之重。以下是我憑所學和有限的積累對閱讀教學的一些體會和感想。
一、教學方法
最近,英語教學改革正開展得如火如荼。教研活動都圍繞著對“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各種英語新教材的教法以及“任務型學習活動 (Task-Based Learning)”這一新教學理念的學習討論,開始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英語課堂中的教和學,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第一位將TBL體現(xiàn)在教學大綱和教學實踐中的是Prabhu。1979年,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開始把當時看來很激進的理論假設付諸于實踐的大膽教學試驗。他認為:Students may learn more effectively when their minds are focused on the task, rather than on the language they are using.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ick Allwright在1977年就提出:如果語言教師能組織一些活動來吸引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意義上,使用所學的外語,通過交流來解決問題,那么,語言學習就會自然發(fā)生。這一教學方式否定了原來一味追求語言點的教學模式,以交流為目的才是關鍵。在上閱讀課的時候,教師運用TBL教學法,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任務中,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習到語言點,學會交流,學到文化。以下主要探討一下TBL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二、教學步驟
1.Pre-reading Tasks
高中英語教材的閱讀材料涉及到天文地理、歷史人物、環(huán)境保護、自然災害、工作生活、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體育衛(wèi)生、人權、政治等各個領域。體裁有記敘、書信、日記、小品、戲劇、傳記、詩歌、說明文等。教師在導讀過程中,根據(jù)閱讀材料的不同內容和不同體裁,適當?shù)刂v解一些與本課有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獲取信息的興趣和欲望。例如,在教SEFC Book IA Lesson 42《Country Music》這一課時,就先讓學生談談他們所了解的這方面情況和知識,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對西方音樂較感興趣,在介紹的同時,準備好這幾種流派的音樂帶放給學生聽。對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對于《珍珠港》這部影片很熟悉,可以先放其主題曲There You'll Be,這首歌的演唱者正是當今著名鄉(xiāng)村歌手 Faith Hill,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后可介紹著名鄉(xiāng)村音樂歌手John Denver的成名曲Country road和Sunshine on my shoulder。欣賞完John Denver的歌聲后,學生對幾種音樂流派有了對比和認識,尤其是對鄉(xiāng)村音樂有了更多的了解。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很自然地導入Country music這一課。
2.While-reading Tasks
閱讀過程可分為表層閱讀與深層閱讀兩大塊。表層閱讀包括略讀與導讀(skimming scanning),屬于泛讀范疇。泛讀教學的實用性很廣,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閱讀一般都是泛讀。泛讀能力的提升對整體閱讀能力的提高有相當大的影響。泛讀的速度快,注意力主要放在內容上,只有通過大量的泛讀,并從中掌握閱讀技巧才能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在布置泛讀任務的時候應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簡到繁,從易到難,一般在skimming當中設置易發(fā)現(xiàn)的信息,而在scanning當中設置4-6個小問題,其目的還在于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main idea)和各段大意(general idea),有助于學生有效進入精讀。所謂深層閱讀就是精讀,是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文中心意思、總框架后仔細分析文章脈絡,包括:分段、段落大意及關鍵的語言點。其中,概括段落大意是十分重要的一項訓練,這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效果。在閱讀題中常??梢钥匆娭T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Which i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等等題目。這些都是對歸納概括能力的考察,必須通過平時的有效訓練才能達成。當然,這項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應循序漸進,從找出中心句(topic sentence)到從中找到關鍵詞概括(key words),直到自我概括的最終達成。當然,對于這項能力的培養(yǎng)形式是多樣化的。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列圖表,列線索等實施任務(tasks)。
3.Post-reading Tasks
在閱讀完整篇文章,了解文章意義、框架結構與一些語言知識后,學生應進入研讀階段,即對課文閱讀信息的反饋,對語篇內容的思考已受到的啟發(fā),活躍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對待課文所提供的知識和結論,進行探討與學習。研讀可以分兩個階段,首先是對課文本身的一個鞏固(consolidation)。教師可根據(jù)文章,設計prove-reading或True or False Questions,考察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度。第二個步驟即對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與拓展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根據(jù)文章,設計一些題目進行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最后,教師再加以指點、總結,完成一課的閱讀教學。這種問題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及語言能力。
三、注意
1.我們必須看到,開展任務型學習活動(Task-based learning)的核心就在于學(learning)。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把課堂的重心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移。要做到這一轉移,教師必須明確自己在課堂上角色的變化。教師的角色由過去的a language policeman/woman而變成活動期間的an observer, a helper and supporter和活動后“語言總結”中的a language informant。
2.在進行同桌/小組活動前,應先花上2—3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考慮一下,并列出要講的提綱。這樣,接下來的討論就不至于冷場。此外,討論、對比彼此所列的提綱也會使活動變得更個性化,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3.教師應確定小組活動中小組內部成員在活動中的作用。在我們的課堂上,至少應該讓他們選擇一個leader負責督促、歸納、總結大家的討論。如果小組成員能在某種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心理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識地去完善它,小組活動的教育意義就會遠遠大于活動本身。
參考文獻:
[1]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胡春洞.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張思中.張思中外語教學法.
[4]賈冠杰,馬寅初,姜寧.中學英語教學心理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青海樂都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