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討論了新型課堂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取向,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強調(diào)課堂互動,關(guān)注課堂中愉快和諧的群體生活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關(guān)鍵詞]課堂秩序 互動 交往性
人們通常把課堂與教室相等同,以為一道磚墻圍出一方空間,人置身其中便有了讀書的感覺。然而,課堂并非教室。課堂不僅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物理空間,而且是一個特殊的社會舞臺,其中蘊藏著復雜多變的結(jié)構(gòu)、情境與互動,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系統(tǒng)整體,遠比物理空間更加具有鮮活的生命取向。
長期以來,人們把課堂活動主要框定在教師的教學活動范圍,因而人們通常認為,學生在課堂中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活動,學習的內(nèi)容不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而是經(jīng)過選擇和教育學加工的、人類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來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識,課堂便成為教師演出“教案劇”的特殊場所,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的角色。在這一觀念指導下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單向輸出的教學方式、教師命令支配的管理模式和學生絕對服從的課堂文化,從而使人們對課堂生活失去了完整的認識與理解,課堂也失去了教師和學生終極價值的依托,失去了對生命意義的反思與觀察。課堂也因此失去了其核心性質(zhì),課堂生活變得單調(diào),缺乏應有的活力。
課堂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都將是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因而我國素質(zhì)教育的真正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堂的變革。如果沒有課堂的變革,仍然沿襲舊有的認識和課堂模式,素質(zhì)教育就無從實現(xiàn)。新型課堂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取向,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強調(diào)課堂互動,關(guān)注課堂中愉快和諧的群體生活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人們對于課堂的認識,就不再僅僅停留在物理空間的范疇,還應包括對話和不斷的重新調(diào)整。學生不再是被教師命令控制的一個整體,而是一個被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驅(qū)使的不斷變動的組織。
一、學生之間的互動
課堂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主要場所,教學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主要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往往容易受到忽視。實際上,學生之間的互動對于學生的學習、學生社會性的發(fā)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學生互動行為的方式包括兩種,即競爭與合作。
1.合作
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不像教師與學生之間那樣,存在著制度性的身份與地位之極差。他們之間的活動更富有協(xié)商的色彩,而不是一種生硬的控制與服從的關(guān)系。
涉及學習內(nèi)容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說是相對客觀的,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有客觀的成分又摻進了情感的因素。教師雖是班級中的一員,由于師生之間地位上的差距使教師超于學生之上。這樣,教師所受到的學生群體的壓力遠比學生個體所受到的壓力弱得多。所以,教師才有條件(當然也有權(quán)力)對學生做相對客觀的評價。即使教師對學生做主觀的或情緒性的行為評價時(如:“你總是遲到!”),也并不意味著雙方心理距離的接近,而是強化了彼此地位和心理上的差距。但學生不同。在一個自由組合起來的非正式群體(主要依據(jù)興趣和情感的因素)中,各自的權(quán)利與義務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成文的規(guī)定,每個人的意見對其他人都具有一定的壓力。另外,在群體成員相互作用的條件下,會發(fā)生一種類化的過程,即彼此接近、趨同的過程。這是由于群體成員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現(xiàn)出順從所造成的。正是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非正式小群體成員在彼此評價時特別注意尊重對方的意見,以保持群體中人際和諧,維持群體的存在。
群體具有趨向一致性的壓力,所以,才產(chǎn)生了群體規(guī)范,群體規(guī)范又使群體的趨向一致性的壓力進一步增強。在小組評價時,被評價者和評價者之間所受到的壓力是不同的。被評價者受到趨同的壓力(自己的成績不能比別人太差),而評價者所受的是遵從的壓力(尊重對方以免造成緊張)。
2.競爭
學生間行為的主要屬性就是競爭與合作。小組評價時相互之間的協(xié)同體現(xiàn)了合作的一面,當然學生之間的合作行為遠不止如此。學生課堂行為更多地體現(xiàn)為競爭,包括爭先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讓老師批改作業(yè)等,這些都能體現(xiàn)出學生行為的競爭性。
例如:數(shù)學課,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一道題,問道:“誰來回答這道題?”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起手,有的甚至站了起來。
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之間并不互通答案,即使鄰座也是如此。這種情形除了上課不允許說話的因素之外,應該說還存在更深層的原因,即學生不想把答案告訴別人,自己會的問題別人不會,尤其是同座不會更能體現(xiàn)出自己的聰明、預示著自己的地位。因為優(yōu)越感首先從與自己接近的同學的比較中產(chǎn)生,其次波及全班。如果全班只有一個人能夠正確回答出這一問題,這時學生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優(yōu)越性體驗。
從學生在做完作業(yè)后急于讓教師批改,而后與站在教師身邊的同學(因為他們同是勝利者)互對答案,而不是與身邊的同座核對答案的行為中,也說明優(yōu)越感(或競爭對象)首先是在與同座的比較中產(chǎn)生的。
另外,從觀察學生的反應來看,外來因素(如外來的觀察者,外來的聽課教師等)的參與能夠提高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自我表現(xiàn)欲,但卻降低了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信心。此結(jié)論的提出源于這樣一個事實,旁觀者的存在能夠提高當事人成功后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當學生有把握正確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時,會提高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價值。當學生對正確回答問題沒有絕對的把握時,學生可能擔心回答錯誤被他人小覷而不敢回答問題。
盡管學生之間在教師提出問題時并不互通答案,但在所得到的作業(yè)或考試成績很不錯時,就會主動地向同座或鄰座的同伴顯示。
例如:數(shù)學課,教師把考試卷子發(fā)下來后,學生J打開卷子一看,每題都做對了。然后把卷子展開用手舉著向同座和鄰座炫耀自己的成績。而學生L則對此視而不見的樣子。我瞟了學生L的卷子一眼,見他的卷子上有三個“X”。
學生間的競爭行為既是學生的“天性”使然,也有教師的課堂教學策略方面的原因。可以說它是一種超文化傳統(tǒng)、超教育制度、超時代背景的普遍的課堂現(xiàn)象。學生的競爭行為是多方面的,因此劃分學生地位的標準也是多方面的。但只有以學習為內(nèi)容的競爭結(jié)果——成績的標準是最具普遍意義的。它不僅為學生所認同,也被教師作為了解學生的主要依據(jù)。因此是比較重要的。在教師不公布考試成績的情況下,那些自認為成績不錯的學生(尤其是偶爾獲得好成績的學生)就只好自己主動向左鄰右舍傳告了。但別人似乎也“無意”分擔對方的快樂。分擔對方的快樂意味著承認對方的成績、自己甘拜下風。索性不如置之不理,這或許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吧!
在實踐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確實阻礙和干擾了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問題不是教師認識不到交往的價值與重要,而是最專橫的教師也關(guān)心學生了解他(她)。事實上,困難的是教師傾向于認為交往只是作為向?qū)W生傳遞信息的過程。學生跟教師的交往需要與學生彼此的交往需要往往成為次要的而被忽略。交往的雙向性、直接性只是極少數(shù)學校的課堂中的個別現(xiàn)象。
課堂上學生之間之所以缺少交往行為是與教師的教學策略分不開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少存在以教學內(nèi)容為媒介的學習小組,課堂只是教師單純傳遞知識的場所,很少教師會顧及學生之間的交往需要。課堂上缺少了學生之間以教學內(nèi)容為媒介的交往與合作,就意味著增強了學生之間相互競爭的氛圍?!皩W生只顧自己在教師乃至全班學生面前表現(xiàn)自己,但卻缺少了進行大膽的、豐富多彩的思考?!盙.戴朗施爾所提出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使教師作為一班人的領(lǐng)導能樹立起一種啟發(fā)式的作風,除非絕對必要,應努力做到不要一個人說了算。
二、課堂的交往性
教師是教育目標的直接實踐者,教育領(lǐng)域中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勢必影響著教師的課堂行為,指導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當然,這種影響是以教師自身的教育觀念為中介的。當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論還存在某種差距甚至相互抵觸時,教師的教育行為未必與這種教育思想保持一致,而是更多地受自身教育觀念的影響。當教師在課堂情境中面臨一種較為困難的情境,必須作出理智的選擇時,教師將依據(jù)自己的教育觀念來思考問題和所面臨的新情況,以試圖尋找到一種與自己的教學觀相一致的解決辦法。但應該看到,教師在實踐中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是,如何把教育思想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如教師該怎樣調(diào)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把自己的觀點傳遞給學生?師生協(xié)商過程的性質(zhì)是什么?
教師往往通過在教室里強制灌輸他自己的觀點來控制交往過程。教師的觀點常常明確地表述為一系列狹隘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涉及教室空間、時間和資源的利用,以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可允許的相互作用問題。比如,課堂上學生想離開教室或在教室里走動,必須征得教師的同意。只要在課堂上,教師就有“維護課堂秩序的任務”,教師必須組織學生集中注意正式的交往,而阻止學生之間非正式的交往。學生是否參與教學過程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一個標準。教師常為學生提供許多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一方面是為了檢查自己的教學狀況,另一方面是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機會常借助于提出與講課內(nèi)容有關(guān)的問題,以及激發(fā)學生提出相關(guān)問題來實現(xiàn)的。課堂上,學生必須接受教師的特權(quán):長時間注入式地講課、隨時向?qū)W生提問、對學生的回答作價值上的評價。
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大部分教師主要靠“個人表演”式的方法向?qū)W生灌輸自己的見解。課堂上一位教師要面對幾十名學生,而且專注于教學內(nèi)容的傳授,很少有機會與每一位學生交流意見,學生也很少有機會得到教師的鼓勵。課堂上,教師不僅借助語言影響學生,同時也借助非言語的方式影響學生。比如說,課堂上教師可以不對學生講什么,但可以采用非言語的方式使學生得到鼓勵。當教師在檢查學生做作業(yè)時,走到學生身邊,拍拍學生的肩膀。教師可以不提供給這一學生如何答題的信息,但教師看著學生的眼神足以表明教師完全相信這個學生能輕易地回答那些較為復雜的問題。另外,當教師在批評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時,可以用眼神掃視某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以表明相比之下,他是個聰明的學生。非言語交流的研究表明,它們在交際過程中起著巨大的輔助作用,有時也起著獨立的作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非言語交流研究學者克特#8226;W#8226;巴克認為,非言語交流具有補充言語信息、替代言語信息、強化言語信息之功能;另一位非言語研究學者??寺龑Ψ茄哉Z作用的研究也表明,非言語能支持、修辭或否定言語行為,代替言語行為,表達言語行為,表達言語難以表達的情感和態(tài)度。
一般說來,每一個體的一生都是在交往中度過的。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經(jīng)驗可以凝聚在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之中,但每一個體掌握知識經(jīng)驗卻是在與人類知識經(jīng)驗活的載體——成人的直接交往開始的。“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學中,交往是一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它是師生之間或者是生生之間為了協(xié)調(diào)、溝通、達成共識、聯(lián)合力量去達成某一個目的而進行的相互作用。交往既可以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獨立活動,也可以是其他活動的構(gòu)成要素,存在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共同完成的活動中。無論是師生之間的交往還是生生之間的交往都是學生個性心理得以發(fā)展的背景和條件,二者有其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別。教師與學生相比聞道在先,對學生的影響更具深刻性和長久性;而生生之間的交往由于其更具平等性、更無拘無束和非強制性,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培養(yǎng),對學生學會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納他人,寬容差異,對于促進學生社會知覺的發(fā)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以及克服以自我為中心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德顯.課堂秩序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時見.課堂管理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電子技術(shù)學院廣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