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的皖南原徽州黃山,是世界著名的山岳風(fēng)景名勝區(qū)。神奇的風(fēng)景,名人的贊頌,引起無數(shù)文人雅士為之而折腰,眾多的書畫家紛至沓來,寫黃山,畫黃山,甚至一生為黃山凝神潑墨。由于黃山在古代尚未開發(fā),攀登其任一個山峰,都極其艱險,加之山上無法解決食宿問題,好不容易登上一座山峰,只要所攜干糧嚼盡,就只得“打道回府”。因此,大部分畫家,僅能繪下黃山的一角或一景,能長期相繼登上黃山,用墨筆系統(tǒng)為黃山“留影”的畫家,在古代,是很少很少的。而清代著名畫家梅清,則是這“很少很少”中的一位佼佼者。
梅清,字淵公,號瞿山、稼園、梅癡、雪廬、敬亭山農(nóng)、柏枧山人。生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享年七十有五。宣城(今安徽宣城)人。自“宋詩宗師”梅堯臣以來,宣城梅氏家族人才輩出,是全國知名的望族。大抵受家族的熏陶,從小起即常因攻讀而徹夜不眠,以博雅之識而負(fù)有盛名。在科第入仕的道路上,梅清卻屢遭阻難,自順治十一年(1654年)考取舉人后,相繼四次參加會試,結(jié)果都榜上無名。于是,他摒棄了科第之路,筑室“稼園”,寄情于詩與畫。他的詩與詞,雄邁雋逸,深為當(dāng)世大家王士禎等人所欽佩。
梅清的畫,最初只是以圖繪家鄉(xiāng)山水、故園風(fēng)情為題材。三十二歲上,開始潛心于黃山,他屢次登山,攀上黃山的天都、蓮花、光明頂?shù)让?,又屢屢踏臨文殊院、煉丹臺、獅子林、百步云梯、西海等勝境,深深被“天下第一奇山”的風(fēng)景所陶醉。他在神妙如畫的各峰間,步履艱辛地移動,致使他激情如涌、心潮澎湃。他用詩人的心,感悟自然,更以畫家的情,去表現(xiàn)自然,整個身心融會于自然之中。眼觀煙云變幻,圖繪出黃山的無窮意境。他曾豪情滿懷地說:“予游黃山后,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也?!彼簧c黃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是黃山的景仰者、謳歌者、鼓吹者、留影者。黃山絕妙的神韻影響力、吸引力、感召力,使這位不是黃山人的畫家,則成了以畫黃山為主體的“黃山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并被譽(yù)之為“黃山畫派巨將”、“黃山畫派代表人物”。
為深切理解梅清的黃山情結(jié),請誦讀他的《黃山勝景圖冊》的十二幅珍品佳作,表現(xiàn)出的正是黃山的十二處著名風(fēng)景名勝景點(diǎn):
第一幅,畫的是“湯泉”(圖1)。湯泉,今稱溫泉,在黃山紫石峰麓,海拔650米。古稱朱砂泉,傳說遠(yuǎn)古軒轅皇帝曾在此沐浴,故又名靈泉。湯泉地處黃山的南大門,是游人從南面登山的第一站,故稱以湯泉為中心的地域?yàn)椤皽凇?,形成“湯口風(fēng)景區(qū)”。畫面向人們展現(xiàn)的是群峰中的一條溪水,水中亂石散落其間,這就是涌出“湯泉”的泉溪;溪的對岸,叢林掩護(hù)下有一排茅屋;溪水的這一岸,松木蔥蘢,山峰之中腰處,有著錯落有致的建筑群,當(dāng)是南唐中主命名的“靈泉院”、北宋的“祥符寺”。畫面左側(cè),有畫家自己的題畫詩,詩為七言四句:“漱砂噴玉不知寒,聞道仙人此濯丹。浴罷莫怨仙路遠(yuǎn),臨流忽已長飛翰?!痹娭?,將現(xiàn)實(shí)中的“湯泉”神化成仙人的“濯丹”處了。落款:“湯泉。擬大癡筆意。瞿山梅清”,下鈐“梅”、“瞿山”兩小方印。
“圖冊”第二幅,畫的是“天都峰”(圖2)。天都峰,位于黃山東部,西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海峰1810米。在黃山群峰中,數(shù)此峰最為雄偉壯麗,故被視為“群仙所都”,而名之“天都峰”。立于峰巔,極目遠(yuǎn)眺,云天相接;俯瞰群峰,爭奇競秀,為黃山最險又最奇的觀景處,古有“任它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的評語,故“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場空”的民謠,久傳不衰,意為游黃山的人不登天都峰,等于虛行。畫家梅清筆下的天都峰,大有種“一峰突起,刺向天極”的浩瀚氣勢,以大寫意獨(dú)特技巧,表現(xiàn)出天都峰“健骨竦桀,卓立天表”的蓋世氣派,“一覽眾山小”的意境,被活脫脫地展現(xiàn)了出來。奇峰之右,是虛無的空曠坦蕩之境,左方則是蓮花峰,峰腰又有規(guī)??捎^的寺院建筑群,意境之深,令人驚嘆。畫的左上方,也有畫家本人的五言題畫詩??盥洌骸疤於挤?。瞿山”。下鈐橢圓形印章。
“圖冊”的第三幅,梅清繪的是“鳴弦泉”(圖3)。鳴弦泉,位于黃山南部,醉石上方。因泉之上,有一巨石橫臥,石長約9米,高1.5米。巨石外實(shí)中空,左端略圓,狀若古琴,“琴”受泉水沖擊,發(fā)出音響,宛如琴聲,隨之水形成瀑布。畫家畫面上呈現(xiàn)出的瀑泉,以頑強(qiáng)洶涌的氣勢,穿過一層層云霧,直泄谷底,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浩瀚之景。瀑泉對面一座山峰的懸崖之上,一位老者臂擁著一株傲空展示的美麗虬松主干,凝神遠(yuǎn)望飛瀑,傾聽清泉發(fā)出的“琴”聲。飛流的瀑,變幻中的云,與絲毫不動的樹,與凝靜中的人,組合成了大自然中動靜兩宜的和諧畫面。
畫的左上方,有畫家的自題語:“鳴弦泉,有石梁橫其前,泉淙淙依稀絲竹,實(shí)奇觀也?!甭淇睿骸蚌纳健保j有“瞿山”、“淵公”兩印。
“圖冊”第四幅,畫家所寫的是“煉丹臺”(圖4)。煉丹臺,位于黃山煉丹峰,又名軒轅皇帝曬藥臺。臺巖呈黝紫色,整個臺面向東南方傾斜,面積約200平方米。臺的右側(cè)深壑,是煉丹源,對面是曬藥源,臺前則為紫玉峰。畫家梅清以博大的胸懷,大寫意的磅礴氣質(zhì),著意勾勒出“黃帝煉丹”的臺面風(fēng)景:蒼松濃郁、宏大的道觀建筑,煉丹臺右側(cè)峰腰處,則是瀑布“掛”在峰嶺間。疏秀的筆法,蒼渾的墨色,令讀畫者的心靈,進(jìn)入其神奇仙境。
畫面右側(cè)有畫家七言自題詩,詩云:“古帝丹臺跡未荒,行來鼎內(nèi)紫芝香;便須采藥探靈火,仙液千年味更嘗。”題詩顯得筆力蒼勁,耐人琢磨??盥洌骸蚌纳矫非宀㈩}”,鈐有“老瞿”印章,說明此畫為其老年之作。
“圖冊”第五幅,是“翠微寺”(圖5)。翠微寺,位于黃山翠微峰下,始建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梅清畫中所繪的那座“翠微寺”勝景,當(dāng)是南明時期的重建建筑,寺宇處于兩大山峰之麓,五層氣勢雄偉的院落,高低有序地呈現(xiàn)其間,寺后和寺的兩側(cè),均有翠蒼的松林掩映,顯示出“香火鼎盛”的一派勃勃生機(jī)。畫面左上角,有畫家自題語,語曰:“翠微寺乃黃山別峰,予游已二十年矣。握筆寫山,不勝悵惘。”款落“瞿山”,下鈐“臣清”方印。從題語中可窺探出:此畫乃畫家游翠微寺“二十年”后的回憶之作。
“圖冊”第六幅所畫的,是黃山“云門峰”(圖6)。云門峰,位于石柱峰之南,海拔1645米。因此峰巖壁猶如被神劈成兩半,游云從中飄渺流動,儼然像在一天然巨門中,故以“云門”名其峰。又因兩半山峰對峙,似仙人的一把大剪刀,故又有“剪刀峰”之稱。峰下有云門源和云門溪,溪水自兩峰間流向東南,經(jīng)豐樂河注入新安江。梅清畫面中展現(xiàn)的是:幾乎等高的兩峰對峙,兩峰之下,云海松濤,層層鋪設(shè),一派浩瀚神奇的壯麗景象。兩峰之間山谷石道上,一著長衫的老者,正拄杖向上攀登,給人一種堅韌不拔、登階不已的奮斗精神,一種自“云門”試圖登天的意境。
畫的右上側(cè),是畫家的五言自題詩:“天半云門路,嵐光分外明;一筇今日倚,雙履舊時輕。分境原無數(shù),重來更問名;神鴉吾未識,親見白猿近?!笨盥洌骸霸崎T峰。仿郭河易筆意”,下署:“瞿山梅清”,鈐“梅清”二字印。詩中告訴人們:畫家登云門峰不只一次了,是“重來”。而且,“舊時”登此峰是“雙履”步“輕”;“今日”來游,則是“倚”靠著竹杖(筇)而行了??芍芭f時”與“今日”間的時塵,相隔很遠(yuǎn)。毫無疑問的是,此畫面上倚杖登峰的老者,正是畫家自己“今日”登山的情景寫照。
第七幅,畫的則是“蓮花峰”(圖7)。蓮花峰,位于黃山中部,東對天都峰,海拔1864米,為黃山第一高峰。峻峭沖天,氣勢磅礴,主峰突兀,小峰簇?fù)?,宛若一朵初開的新蓮,故名“蓮花峰”。峰上有“飛龍”、“雙龍”等奇松,有“月池”、“香砂池”諸名勝。登臨峰巔,若置身于云霄,云天一色,江河一線,俱在遠(yuǎn)眺之中。梅清筆下的蓮花峰,呈現(xiàn)出大寫意的諸峰擁簇的“蓮花”形象,峰下,有一手持竹杖的游人,端坐石上,凝視群峰的奇特風(fēng)采,大有種“坐久忘歸去”的態(tài)勢,顯得異常生動而有趣味。
畫的左下方,有畫家的五言自題詩:“仙根誰手種?大地此開花;直飲半天露,齊擎五色霞。人從香國轉(zhuǎn),路借玉房遮;蓮子何年結(jié)?滄溟待泛楂?!甭淇睿骸邦}蓮花峰舊作。瞿山”?!芭f作”兩字似乎在表明,此作是畫家先繪而后補(bǔ)題的?!爸憋嫲胩炻丁?,說明畫家舊時在蓮花峰留連時間之久,而且是趁月光觀景,迎來了“五色霞”的清晨之辰。
“圖冊”第八幅繪的是“文殊臺”(圖8)。文殊臺,一名“夢像臺”,所夢的是佛門文殊菩薩之像,位于黃山玉屏峰前。臺面平坦,左有迎客松,右有送客松,中有陪客松,被人譽(yù)為是仙人理想的“禮賓之臺”。奇松怪石,風(fēng)景絕妙,臺前高曠,下為深淵。臺后文殊峰前,有佛門名寺“文殊院”,由普門和尚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崇禎十年(1637年),遭火焚毀;次年,徽州休寧人汪之龍重建。畫家所繪畫面中,可見文殊臺下,云海風(fēng)涌飄流,松石時隱時現(xiàn)。畫家的筆端,在著力描繪文殊臺后的文殊院風(fēng)情:濃郁蔥蘢的松林之前,三幢寺宇,各以不同方向出現(xiàn),組合成完整的佛院建筑群。院前大石坪的前端,有三人坐在地上悠閑談天,既像在賞識這崇禎年問的佛門建筑,又好像是在聽禪學(xué)佛。
畫面右下方,是畫家的五言自題詩:“云里辟天閶,仙宮俯混茫;萬峰齊下拜,一座儼中央。側(cè)足驚難定,凌空嘯欲狂;何當(dāng)憑鳥翼,從此寄行藏?!甭淇睿骸拔氖馀_。用黃鶴山樵筆意寫之”。署“瞿山梅清并題”六字,鈐“瞿山”方印。細(xì)讀詩句,仿佛有梅清駕鶴升天,至文殊臺的文殊院來“寄行藏”出家理佛的理念。
“圖冊”第九幅,繪的是“浮丘峰”(圖9)。浮丘峰,俗稱“箬帽頭”,別名“轎頂峰”,位于云門峰的東南方,海拔1683米。傳說此峰乃仙翁浮丘的游憩之所,故名。峰頂有浮丘亭,峰下有浮丘溪。畫家筆下所展現(xiàn)的,浩大無極的云海之下,露出幾座峰尖,宛如大海中的島嶼,抑或是幾只巨大的礁石,奇特的意境,令人觀嘆不已。
畫的左側(cè),有畫家的自題語,語云:“浮丘峰,如海上之神山,可望不可即(及)。戲以縹緲之筆圖之,非必實(shí)有此景也。”“圖冊”中唯有此幅畫無作者的署名,只鈐有“瞿山人”三字方印。自題語告知人們,正由于浮丘峰難于攀登,“可望不可即(及)”,畫家沒有登臨此峰的經(jīng)歷,這里呈現(xiàn)給大家的這幅畫,只是“以縹緲之筆圖之,非必實(shí)有此景也”。如此題語,正反襯出畫家梅清可貴的實(shí)事求是精神。
“圖冊”的第十幅,乃“光明頂”(圖10)。光明頂,位于黃山中部,海拔1860米,為黃山第二高峰,因峰頂平坦高曠,日照時間久長,故名。登臨峰頂,可觀東海奇景、西海群峰,煉丹、天都、蓮花、玉屏、鰲魚諸名峰勝境,皆可盡收眼底。畫家的畫中圖像,大有光明頂“一覽眾山小”的博大氣概,奇松散布,云海飄逸。直插峰巔的山間石徑小道上,正有三人在攀登中,其中一人已登臨峰頂仿佛在做長嘯狀,另二者落其后,在山腰努力向峰巔前進(jìn)中。觀之令人尋味,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勵感。峰中頂巔的一建筑群,那當(dāng)是普門和尚所筑的大悲禪院。
畫的右上方,有梅清畫家的題畫五言詩:“曠絕光明頂,天南四望空;誰知孤嘯處,身在萬山中。呼吸風(fēng)雷過,巑岏日月通;仙蹤如可接,何必夢崆峒?!甭淇睿骸蚌纳健?,鈐有“梅清”、“瞿山氏”兩印。稍加揣摩詩句,即可推斷:畫面上那位攀上光明頂峰巔而又長嘯之人,當(dāng)是畫家梅清本人的“留影”寫照。
“圖冊”第十一幅是“百步云梯”(圖11)。梯的具體方位,是在黃山蓮花峰兩壁上。在陡峭無比的峰壁,開鑿梯道數(shù)百階,下臨深淵,宛如靠在懸崖峭壁上的長梯,加之常有云霧繚繞,十分險要,故名。下梯,左行可經(jīng)鰲洞至天海風(fēng)景區(qū),右行,可至蓮花洞;上梯,攀徑2.5公里,即可達(dá)蓮花峰頂,為古人登蓮花峰的要徑。畫面上可見的石階,自蓮花峰山腳起,再穿過一片云海,達(dá)蓮花峰,可通往峰巔。畫面上不畏艱險的游人正在登梯向上,并已有兩人接近峰頂,一人還在峰體的下部。蓮花峰周圍的諸峰,在云海里時隱時現(xiàn),仿佛均低首于這座高峰,向著蓮花峰各行拜禮。
畫的左上方,有梅清五言自題詩:“何年辟此徑,石(山獻(xiàn))俯危淵;一杖穿云過,還將梯問天。”詩中傾吐的,是畫家對本人沿百步云梯登蓮花峰經(jīng)歷的回憶,推測畫中臨近峰頂?shù)膬晌慌实钦咧?,其中一位?dāng)是梅清自己??盥洌骸鞍俨皆铺?。仿柯九思筆意”,署名“瞿山”,鈐“梅清”、“瞿山”兩印。
“圖冊”第十二幅,畫的是“獅子峰”(圖12)。獅子峰位于黃山西海景區(qū),海拔1690米。因整座山峰如雄師伏地,故名。在“獅子”張口處,有佛門禪院,號獅林精舍,又稱“獅子林”,附近又有寶塔松、麒麟松諸名松奇林,又有蒲團(tuán)、鳳凰諸古柏,還有四季噴涌的名泉“天眼泉”,景觀優(yōu)雅而美妙。畫面上獅子形山巒層層疊疊,鋪就成整體“雄獅伏地”山峰,畫家筆端著意于頂端的峰頭石以及自下而上散布峰體的稀疏松林?!蔼{子口”下,隱現(xiàn)出一高聳的建筑體,那即是黃山有名的“獅林精舍”(“獅子林”)。
畫面右側(cè),有畫家的五言自題詩。詩云:“獅子峰頭石,仙人此結(jié)廬;孤筇無著處,雙履盡凌虛。衣冷懸秋逼,山空覺磬竦;何時憩黃海,天半問鄰居?!笨盥洌骸蔼{子林”,署名:“瞿山”,鈐?。骸懊非濉薄T娭械摹包S?!?,是黃山的異稱。因浩瀚無極的黃山云海,使個個峰巒成了浮于海上的孤島,故有“黃?!敝u(yù)。“孤筇無著處,雙履盡凌虛”,正是畫家本人登上獅子峰的親歷感受。
靜觀畫家的每一幅圖,都有一種詩、書、畫共享的豐厚享受。統(tǒng)覽《黃山勝景圖冊》,雖然僅有12幅,可黃山的“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都有了充分的展現(xiàn)。梅清以各種筆墨技巧,圖繪出黃山瞬息萬變又美妙絕倫的佳景。以縹緲情趣之筆,虛實(shí)相間的構(gòu)圖,用大寫意筆法,留下了“可望不可及”的世景,但又能切合自然理趣。取景奇險,遺貌求仙,達(dá)到虛實(shí)和諧、深邃幽遠(yuǎn)的境界。疏秀筆法,蒼渾墨色,給人以詭異空靈、雋逸變幻之感,可見這位“黃山畫派”代表人物的豐厚功底。
梅清大半生為黃山作畫,但現(xiàn)存的并不多。據(jù)筆者了解,僅故宮博物院、上海市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和安徽省博物館等幾家有藏。安徽省博物館珍藏的《黃山勝景圖冊》,為孫大光先生1987年慷慨捐贈,此12幅圖中“大光”、“四味書屋”、“光明正大”諸孫先生藏印,就是見證。盡管十二幅圖,均沒有標(biāo)出作畫的年和月,但從畫面和題詩、題語里,可窺探出這些畫作,皆梅清的晚年所為。
(責(zé)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