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過文獻(指文字內(nèi)容)和證物來了解歷史,文獻受到執(zhí)筆者主觀傾向的局限,不能保證客觀真實地再現(xiàn)歷史;證物不言,卻能真實地訴說其文化背景和成因,這就是人們喜愛收藏、研究文物的重要原因。筆者介紹的這件留青竹刻筆筒,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敬請藏友評說。
筆筒高16.5厘米,口沿近似橢圓形,口徑13×12厘米,紅木嵌口封底,設三矮足。留青竹刻畫面,描繪一位老者正在專心致志地彈琴,另一位長者正在聚精會神地聽曲,以至于聽得入神,手中的扇子掉到地上都渾然不覺。畫面反映了春秋時期楚國的伯牙演奏“高山流水”曲,鐘子期聽得如癡如醉,把“知音難得”的典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尤其是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手的姿態(tài)精確傳神,兩位坐在高山溪水旁的一顆大香樟樹下,伯牙表情專注地雙手撫琴,身前擱置一把小紫砂茶壺;鐘子期側(cè)耳凝神傾聽,左手的扇子不自覺地滑落到地上,兩條溪水緩緩地從他們身邊交匯流過,襯托出“高山流水”曲激起他們心靈的共鳴,意境深遠。留青竹刻筆筒保存基本完好,在竹身部分有幾條細細的縱向干裂紋。
整幅畫面在極薄的竹筠上,采用全留或多留、少留或不留等多種技法,來表現(xiàn)畫面的豐富層次,刻畫出深淺濃淡的變化,極具中國畫的墨韻,充滿了詩情畫意,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讓人有種身臨其境之感。作者刀法嫻熟,刀口爽辣,線條挺括、圓轉(zhuǎn)、流利,既有虛實對比,又有遠近變化,還有重點精工,將竹刻中的陰刻和留青刻與中國書畫密切結(jié)合。作品神形兼?zhèn)洌窆ぞ?,透視出作者深厚的書畫功底。另外,作品中的去地留青陽文款識為:“高山流水圖,歲在丙子,秋月,蔡山川畫”。三行漂亮的行草,大小排列有致,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用刀代筆,刀走龍蛇,表現(xiàn)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感。把畫面的意境,用“高山流水圖”五個字來概括,起到畫龍點睛之妙,使書法和繪畫在同一畫面上達到和諧統(tǒng)一,散發(fā)出濃濃的書卷氣。
在把玩鑒賞這件筆筒時,有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問題一:作者蔡三川是何人。
問題二:落款是“歲在丙子秋月”,據(jù)推算,可能的年份是1696年之后,具體是哪一年,有待考證。
問題三:作者的落款為“蔡三川畫”,清代還未見到這種落款樣式,一般是“某某”或“某某制(治、刻、鐫、作)”,沒有發(fā)現(xiàn)“某某某畫”的落款。
以上問題請收藏界的朋友釋疑解惑。
(責編:辛 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