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閩北在考古發(fā)掘、基本建設(shè)以及古遺跡、古墓葬中出土有大量器型各異、大小不一、時代不同的瓶、倉、罐。這些器物在古玩行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五聯(lián)罐、五管瓶、堆塑罐、飛鳥人物罐、龍虎瓶、日月瓶、立鳥瓶、皈依瓶、糧罌瓶、谷倉罐、魂瓶、蓋瓶、角瓶、谷倉、廩、罌、倉等等。雖名稱不一,但造型基本相似,即罐的上半部堆塑有闕樓屋蓋及護食的飛鳥等;罐的肩部塑有不同形狀的奔獸、龍虎、佛像等;罐腹內(nèi)部可盛放糧食谷物等。經(jīng)專家多方考證,其用途實為陪葬用的明(冥)器——谷倉罐。
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以五谷為生,有崇尚五谷之風,用陶瓷瓶罐儲谷隨葬成為風尚。因此,江南地區(qū)的古墓葬中均出土有時代不同、造型各異、紋飾有別、大小不一、名稱眾多的各種各樣的谷倉罐。根據(jù)閩北大量古墓葬出土的實物標本和專家學者們的詳實考證,谷倉罐的實際用途為裝谷物陪葬的明(冥)器,是墓主人生前莊園情況的真實寫照,也表示企望死后能過如生前一樣倉滿廩實的富裕生活。有的谷倉罐內(nèi)還見有炭化的谷物標本結(jié)塊,因此雖名稱叫法不一,但其功能均為儲谷隨葬之用。
谷倉罐演變過程大體為:漢時有陶制谷倉,完全做成實物糧倉模型。東漢末至宋、元、明流行瓷質(zhì)谷倉。三國、兩晉時的谷倉罐矮胖粗大,上部堆塑復雜,樓閣、人物、鳥獸眾多。東晉時變得較為修長。東晉后一度消失。到宋代,又大量出現(xiàn)形體更為修長輕盈的帶蓋青瓷谷倉,品種也由南北朝時的青瓷,增加為青瓷、青白瓷和白瓷都有。宋代景德鎮(zhèn)窯曾大量生產(chǎn)以龍、虎為飾的“龍虎瓶”,因帶立鳥蓋,又稱“蓋瓶”、“立鳥瓶”。青白瓷谷倉罐自北宋中后期出現(xiàn)至元代,有器身不斷增高(時代越晚,器型越高)和堆塑紋飾趨向復雜的演變規(guī)律。器身從北宋后期的50厘米以下,發(fā)展到元代的90厘米以上,有的高達102.8厘米。元末至明代,又演變成帶有房屋頂蓋的青白瓷小蓋罐。至清中晚期仍可見到青花瓷的小型谷倉罐,但已經(jīng)極為稀少罕見了。
閩北私人收藏有三件宋代谷倉罐,有青釉、青白釉、醬褐釉三種釉色,造型各異,窯口不一,現(xiàn)簡要介紹如下:
一 、南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青釉谷倉罐(圖1)
該罐通高31.5厘米,口徑11.5厘米,底徑10.5厘米。器外表施一層薄亮的青釉。整器分蓋、體兩部分,蓋為常見的寶珠鈕水波紋飾蓋,罐頸部飾有瓦楞和瓦當,罐體為橢圓形腹,腹部豎行刻劃草書文字42個:“維皇宋隆興元年三月十五日造此倉常滿典庫常開兒孫富貴家門昌盛人口平安田禾大熟急□□律給”年號款銘和吉語。罐腹另一面刻畫有一株肥壯碩大的稻谷和一座倉庫門廓,以明示世人,該器為盛儲稻谷的谷倉罐。
二、北宋青白瓷堆塑龍紋谷倉罐(圖2)
該罐帶蓋通高40厘米,口徑5.8厘米,腹徑13.5厘米,足徑7.5厘米。瓶體修長,盤口,長頸,頸上飾旋削紋,并堆塑一條四爪盤龍。罐肩部飾一圈水波紋。圈足外撇,足內(nèi)露胎無釉。該谷倉罐蓋鈕為立鳥狀,堆塑部分占罐的二分之一左右,器體施青白釉,應為北宋時期景德鎮(zhèn)窯系所產(chǎn)。
三、宋代吉州窯醬褐釉堆塑佛像谷倉罐(圖3)
該罐帶蓋通高38厘米,口徑8厘米,腹徑13厘米,足徑6.5厘米。瓶體瘦長,蓋呈塔形,罐體含蓋共有五層堆塑紋飾,堆塑有佛像、蟠龍、耳系、水波紋等紋飾,堆塑部分占罐的二分之一,罐的下腹部篦劃有七道豎行瓜棱紋。罐底平足,露胎無釉,胎呈灰色。整器施醬褐色釉,從器型、胎釉、制作工藝上看,應為宋代江西吉州窯的產(chǎn)品。(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