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身上有各種各樣的卡,可最實用的還是乘車用的一卡通
雖然身上有各種各樣的卡,可最實用的還是乘車用的一卡通,一卡通大概是所有的卡中發(fā)行量最大用得最多的,無論是坐公交車,還是輕軌地鐵、出租車,只要將一卡通輕輕一刷就能成功通過,記憶中這一卡通的鼻祖也許就數(shù)月票了。
說起月票80后出生的不會很了解,而30歲以上的都知道那是乘坐公交車專用的,一張月票在手上海幾乎所有的公共汽車無軌電車,都可以乘坐。無論想坐到那里,坐多長時間,有些乘客也許無聊可以跟著公交車來來回回地乘坐,售票員也不能說什么,因為他有月票。
月票是公交公司統(tǒng)一發(fā)行的。時間最長的月票價格是每個月6元,30多年未作調(diào)整。1993年10月公交公司開始發(fā)售預售車票并試行單線本式月票,還推行無人售票和準無人售票。1995年末,首創(chuàng)發(fā)售集成電路自動收費磁卡(IC卡),在指定的線路上試行。
當年的月票并不與現(xiàn)在的一卡通那樣人人均可購買,而是由機關(guān)企業(yè)學校等根據(jù)職工人數(shù)和上下班的路程進行登記,然后還要開一份介紹信到公交公司專門設立的月票間購買。公交公司月票間會根據(jù)各單位的人數(shù)制定計劃配給,購買月票都是提前一個月進行的,每個人有兩張月票底卡,一張當月使用,一張是為下個月準備的。月票上有使用人的照片和單位姓名,并壓蓋公交公司鋼印。
月票上最關(guān)鍵的是月票花。每個月都有不同畫面,還有騎縫章,非常認真嚴肅。曾出現(xiàn)過許多假冒偽造張冠李戴的月票,冒充方式離奇古怪,有自己畫月票花騎縫章貼上去的,還有將偷來或撿來的月票撕下別人的照片貼上自己照片的,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節(jié)約乘車的費用。當然雙胞胎合用一張月票是無法識別的。許多老乘客的月票上面就有厚厚的一層月票花,照片上的面孔連自己都要不認識了。而今月票花也成為不少人追逐的收藏品。
當年許多有月票的人一到休息天就到處乘車兜風,常??梢月牭侥硞€人將上海的公交線路從頭到尾都乘到而成為單位乘車活地圖的。那時候在上海只要你有一張6元的月票,會有一種全市公共汽車都是自備車的感覺。上了公交車,喊一聲“月票”,那做派一看就知是個老乘客。還有便是一站路也要乘,最后一個上去,第一個下來一點都不麻煩。
月票如果遺失了,什么時間什么月份是不是要補也能看出上海人的精明。如果算算自己購票費用超過六元錢就一定要補一張,假如抱住僥幸心理不買票,被檢查到而又拿不出月票的話罰款是很高的,就是單位有證明也不行,所以一般情況下乘客月票一旦遺失不補會自覺購票。那時,每年二月份是公交公司月票間比較輕松的一個月,公交月票購買量會有所減少,因為二月份天數(shù)少,再加上春節(jié),上下班天數(shù)就少了許多天,自己買票乘車也不足六元的話這個月的月票就不用了。
比月票更有用的是當時公交公司發(fā)的那張工作證,乘客常常會聽到上車乘客會對著售票員說一句“場里格”(即在公交公司某一個汽車場或電車場工作的)。有一個笑話講的是一位老人每次上車也對售票員說一句“場里格”,售票員就不再問他什么。一次碰到一位認真的售票員問他是哪個場的,老人回答“養(yǎng)雞場!”
后來,使用了近半個世紀的公交月票被電子一卡通替代了,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只要備一張一卡通就可以上天入地乘坐到想去的地方。從公交月票到現(xiàn)在真正意義上的一卡通,就是高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