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白楊 古詩 墳墓 死亡
摘 要:漢代古詩中開始出現(xiàn)“白楊”意象,并且與死亡和墳墓相伴。自此之后,挽歌、悼辭中多用白楊來寄托哀思,這種風氣經(jīng)過魏晉的發(fā)展,在唐代達到鼎盛?!鞍讞睢币庀笤跐h詩中產生時就具有鮮明的特點,在后代文學中使用范圍逐漸擴大,但白楊意象的內涵一直比較固定,對后世的文學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響。
所有的人生都是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耙皇芷涑尚危换源M”①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悲哀。中國重視喪祭的思想由來已久,但在漢代以前,對死亡的文學表現(xiàn)很少,大多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在漢代出現(xiàn)了有明確記載的挽歌《薤露》和《蒿里》,同時代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表現(xiàn)死亡和墳墓的詩歌涌出,這是漢代詩歌生命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豆旁娛攀住分杏袃墒自姼璩霈F(xiàn)“白楊”意象,都是與死亡或墳墓相關。自此之后,挽歌、悼辭、墓志中多用白楊來寄托哀思,這種風氣在唐代達到鼎盛。本文以這兩首詩歌為引,分析“白楊”意象的內涵,并追溯此意象的由來及其對后世文學與文化的影響。
一、漢代詩歌中的白楊意象
在被譽為“一字千金”②的《古詩十九首》中,有兩首古詩含有“白楊”意象: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③
以上兩首詩中出現(xiàn)的楊樹,都是和墳墓在一起?!段倪x》李善注在“松柏夾廣路”之下注曰:
《白虎通》曰:庶人無墳,樹以楊柳。楚辭曰:風颯颯兮木蕭蕭。仲長子《昌言》曰: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識其墳也。④
從《文選》注中可以看出楊柳、松柏、梧桐都是埋葬死者時種植以識別墳墓的。這兩首詩歌皆是遙望墳墓,吟嘆生死,有一種向死而生的清醒感,同時又有濃得化不開的沉痛。吟誦這樣的詩歌,真可以體會到其中無限濃重的死亡之悲。
第一首詩歌共有九句,前四句由眼前的墳墓之景聯(lián)想到死亡,中間三句抒寫出在永恒的死亡壓力下所感覺到的人生短暫,最后兩句則為短暫的人生尋求享樂的安置。詩中描繪的情景大約在春夏之際,天氣晴好之時,“驅車”出去,本為游玩,卻偏偏從上東門出去。上東門是東漢洛陽城的十二城門之一,是東面最北門。漢代舊俗死人多葬郭北,洛陽的郭北是邙山,習稱“北邙”,不但當時是聚葬之地,而且后來成了墳墓的代指。所以出了城門,就遠遠看到了城北的墓群。墳墓之地,白楊郁郁蔥蔥,風吹樹葉蕭蕭作響,悲風低回;松柏森嚴肅穆,佇立在大道的兩旁,哀思無限。“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⑤,不由得懸想起死亡的可怕,陰陽殊隔,地下的世界黑暗如同漫漫長夜,死去的人如同睡去,卻千載都不會醒來。詩歌用“長暮”、“潛寐”和“不寤”來描繪死亡。漢代挽歌《薤露》中哀嘆“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⑥已表現(xiàn)出生命不可重復,死亡是有去無歸的,但疑問的語氣仍透露出執(zhí)迷和幻想的成分,“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的肯定句式則像是對疑問的回答,透露出的是打破幻想的清醒感,哀傷的情緒一變?yōu)槌镣?。與永恒之死亡相對比,生命就像朝露一樣短暫,挽歌中不是唱“薤上露,何易晞”嗎?比之如朝露仍覺意之不盡,進而又說“人生忽如寄”,將人生比為寄居?!昂觥弊衷谶@里表達的意思如同“白駒過隙”之迅速。在《古詩十九首》中“忽”字共出現(xiàn)六次,都是用來表現(xiàn)生命易逝的,其他五次如: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塵。(《今日良宴會》)
白露霑野草,時節(jié)忽復易。(《明月皎夜光》)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回車駕言邁》)
可見在當時,人生苦短的確是一種普遍的情緒,無比沉重的人生緊迫感都凝聚在一個“忽”字上。
《驅車上東門》中,用“朝露”、“寄”正比,用“金石”、“千載”、“萬歲”反比。對生命短暫死亡永恒已經(jīng)不抱任何幻想了,就連當時服丹藥以求成仙這樣很流行的信念,也被為藥所誤的現(xiàn)實所打破。然而愈是清醒就愈是沉痛,面對連圣賢都不能逃脫的死亡命運,人生當如何度過呢?生命短暫到無論如何度過都覺得浪費的程度,不如飲美酒、披美服過著享受當下的生活吧!對于詩歌的后四句,王國維評價說“寫情如此,方為不隔”⑦,情緒自然流露,不加掩飾地道出,正是直出人心又直入人心,所以“不隔”。在生命短暫的重壓下,許多人都產生了人生當及時的緊迫感,《古詩十九首》幾乎每首都流露出這種緊迫情緒,有選擇及時行樂的,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有選擇及時取得榮名的,如“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也有盼望夫婦及早團聚的,如“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這些主題集中在古詩中,正道出了“人同有之情”⑧,所以至今讀來,依然感人至深。
《去者日以疏》一首表達的哀愁更為凝重難解。海德格爾說:“只消人在,人就處于死之無路可走中”⑨,面對死亡,人總是處于四面受敵的困境中,無可逃離,連短暫的及時行樂也無法消融對死亡的恐懼。首句用“去”與“來”、“疏”與“親”的對比,表達出對生死的強烈感受。生命日短,死亡日近,丘墳已迫在眼前。眼前墳冢累累,然而死亡永恒,墳墓卻不是永在,“千載墓平”⑩,古墓變?yōu)榱继?,用來標識墓地的松柏也被斫為薪柴,死去萬事皆空,連留下的最后一點痕跡也被無情地抹去。冢墓之間,白楊樹隨風嗚咽,悲風搖人心志,哀愁難解,此情此景,使人想要歸還故土,埋骨桑梓,卻又無路可走,歸還故里的念頭也受阻。生命處于雙重的困境中,郁結之痛,溢于言外。
這兩首的白楊意象都是與墳墓相伴出現(xiàn),白楊蕭蕭,其聲音透露著死亡的肅殺和恐怖。這種意象在后世凝固下來,白楊成了墳墓的借代。
二、白楊意象的生成原因
白楊意象的形成與古代的喪葬制度有關。《周易·系辭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11}上古的喪葬是在野外積薪掩蓋尸體,既不封土堆墳,也不植樹來做標識,而后世圣人則改變,用棺槨包掩尸體,又封土為丘墳、種樹以分別。古時“墳”和“墓”二字是有區(qū)別的,墳高而墓平。春秋以前對于死者一般“墓而不墳”,據(jù)現(xiàn)有文獻來看,孔子是有明確記載的封土為墳的第一人。《禮記·檀弓》記載孔子合葬其父母以后說:“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薄坝谑欠庵?,崇四尺。”{12}從這里可以看出自孔子始墳墓形式有了改變,之前的喪葬多為不封不樹,孔子因為四處游說講學,所以要在父母墓上聚土為墳,以作為標志,從此也改變了傳統(tǒng)。春秋后期至于戰(zhàn)國,封樹制度逐漸形成并固定下來。
墓樹在古代又稱為“墓木”、“宰木”、“冢樹”等。先秦文獻中就有涉及墓樹的記載,如《周易·大過卦》:“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眥13}清人黃宗炎在《周易象辭》中解釋“楊”字:“楊非江南楊柳,乃西北白楊,蓋冢墓間樹植之木,古詩所云‘白楊風蕭蕭’、‘白楊多悲風’者是也,其枝條勁直,迎風作響,聲甚哀切?!鼓疽压?,寒暑遷改,昨日之枯楊,而今又生稊矣。”{14}再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秦穆公曾對蹇叔說“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可以看出先秦時已有墓上植樹的習俗。墳墓的大小和墓木的品種都有一定的規(guī)定,如“天子樹松,諸侯樹柏,大夫樹楊,士樹榆”{15},或有不同說法,如《封氏聞見記》引《說文》云“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榆,士楊”{16};《周禮注疏》疏中引《春秋緯》的說法是: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欒,士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17}。不同的說法是因為在不同時代制度略有改變,而大體上因仍前代。由以上規(guī)定可以看出楊樹在不同時期分別是大夫、士或庶人的墓樹,屬于相對較為下層的階級,這類人數(shù)目最多,白楊作為墓樹的形象因此越來越流行。以上兩首著名的漢代詩歌在遙望墳墓給予感慨之時,均借白楊渲染氛圍,說明在漢代白楊作為墓樹已非常流行,并形成了具有固定內涵的詩歌意象。
三、白楊意象對后世文學與文化的影響
自漢代以后,挽歌、悼辭、墓志中多用白楊來寄托哀思。挽歌產生之初,是送葬時所唱的歌,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挽歌已經(jīng)突破了送死悼亡的實用性,成為抒情性極強的詩歌,并為時人所尚。魏晉挽歌詩有一些是以死者口吻來描繪人對于死亡的感受,如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擬挽歌辭》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嶤。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18}
詩歌以死者口吻,設想出殯的情景。首句用荒草茫茫和白楊蕭蕭渲染墓地的氣氛:蕭條、荒涼、凄冷。死亡是有去無歸的,死去萬事皆空,惟留下墳墓高聳,馬悲鳴,風蕭蕭,墓門一旦關閉,陰陽隔絕,永難再回到人世。這樣的命運,連賢士達人也無可奈何。死者已經(jīng)永遠被關閉在墓中,卻還設想送殯的人返還家里,這樣的設想正表達出對生的無限留戀。親戚或者還有些悲傷,他人卻已經(jīng)完全忘卻死去的人,開始繼續(xù)享受自己的快樂了。末句則蘧然轉變態(tài)度,果斷地放下對生的留戀和死的悲傷,把死亡看作返歸青山。這和他在詩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中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
仔細對照可看出這首陶詩受古詩《驅車上東門》的影響很大,不但也用白楊蕭蕭來渲染墓地的氣氛,而且詩中表達的對死亡的感受也是與古詩一樣的:古詩中把死亡比作“長暮”、“潛寐”,并說“千載永不寤”,陶詩把墳墓看作關閉的“幽室”,而死亡也是“千載不復朝”;對于死亡,古詩中說“圣賢莫能度”,陶詩則說“賢達無奈何”,所表達的意思幾乎完全一樣。
漢代兩首古詩中無論“白楊何蕭蕭”還是“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都用“蕭蕭”來渲染氣氛。《歲寒堂詩話》中說:“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蕭蕭’兩字處處可用,然惟墳墓之間白楊悲風,尤為至切,所以為奇?!眥19}(卷上)受這兩首古詩影響,后代詩歌常將“白楊”與“蕭蕭”連用,來渲染墓地蕭條陰森的氛圍。陶詩“白楊亦蕭蕭”即是一例,再如鮑照的《代邊居行》:“邊地無高木,蕭蕭多白楊。盛年日月盡,一去萬恨長?!眥20}有時或不用“蕭蕭”二字,但用白楊意象時,也常常描繪白楊的風聲,以聲音表達蕭索荒涼的氣氛。比如北周無名法師的《過徐君墓詩》:“日盡荒郊外,煙生松柏中。何言愁寂寞,日暮白楊風?!眥21}
白楊意象在這一時期除了用于挽歌詩外,還比較普遍地用于懷古,常見的是過古人之墓,發(fā)思古之幽情,比如上面的《過徐君墓詩》,徐君是春秋時期人,吳季札對其有掛劍之義,并留下佳話。再如陳代陳昭《聘齊經(jīng)孟嘗君墓詩》:“憔悴古松栽,悲隨白楊起?!眥22}
另外,白楊意象在這一時期還用于臨終哀歌,在漢代也有不少臨終詩,但當時還沒有出現(xiàn)白楊意象。在南北朝時期的臨終歌中出現(xiàn)白楊意象,也是受到漢末古詩的影響。梁簡文帝蕭綱有《被幽述志詩》,是其被囚后臨終所作:“怳忽煙霞散,颼飂松柏陰。幽山白楊古,野路黃塵深。終無千月命,安用九丹金。闕里長蕪沒,蒼天空照心?!眥23}北魏孝莊帝元子攸也有《臨終詩》:“權去生道促,憂來死路長。懷恨出國門,含悲入鬼鄉(xiāng)。隧門一時閉,幽庭豈復光。思鳥吟青松,哀風吹白楊。昔來聞死苦,何言身相當?!眥24}
魏晉詩歌中“白楊”與墳墓、生死相伴出現(xiàn),主要表達的是面臨死亡的悲涼心情和對生死的思索。而從一些典故中也可看出白楊作為墓樹在當時具有不祥意味,《宋書》上記載,蕭惠開曾將住處的花草鏟除改種白楊樹,并對人說:“人生不得行胸懷,雖壽百歲,猶為夭也?!币员磉_不得志到幾欲求死的郁結之情,后來“發(fā)病嘔血,吐如肝肺者甚多”{25}。從專門記載下來的這個故事也可看出,當時白楊樹有不祥的意味,是不宜種植在庭院之中的。
在《太平御覽》中有一段唐代的故事,也可以看出“白楊”被視作墓樹,不宜栽種在居處附近:
唐司稼卿梁孝仁,高宗時監(jiān)造蓬萊宮,于諸庭院列種白楊。將軍契苾何力鐵勒之渠率也,于宮內縱觀。孝仁指白楊云:“此木易長,三數(shù)年間,宮中可得蔭映?!焙瘟σ粺o所應,但誦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意謂此是冢墓間木,非宮中所宜種。孝仁遽令拔去更樹梧桐。{26}
這則故事還多次出現(xiàn)在其他典籍中,如《新唐書·諸夷蕃將列傳》《冊府元龜》卷八百三十二都有記載。
同時,用白楊意象來寄托哀思的風氣在唐代達到鼎盛,挽歌、悼辭或墓志中頻頻出現(xiàn),尤其是在詩歌中。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全唐詩》中“白楊”意象出現(xiàn)約七十次,且都是用來追憶逝者或表達哀思,都與墳墓相關。這說明在漢代詩歌中所成的“白楊”意象,到唐代已經(jīng)非常固定了。
試以《全唐詩》中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這三位大詩人的詩歌來看,出現(xiàn)的白楊意象分別有五次、三次、七次。
李詩中五次出現(xiàn),其中一處是借樂府舊題《上留田》描摹墓地情景抒發(fā)死亡之悲;二處是懷古抒懷,有嘆逝之情;另有一處寫景;一處為挽歌。這幾處大體都不出古詩中白楊意象的內涵,顯然受到古詩的影響,而且其中三首也都寫到白楊之悲風,使得詩歌中白楊與悲風的結合更為固定,如:
悲風四邊來,腸斷白楊聲。(《上留田》)
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在悲風愁白楊。(《勞勞亭歌》)
磊磊石子岡,蕭蕭白楊聲。(《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杜詩中出現(xiàn)的三次白楊意象,皆與死亡有關,比如:
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坐深鄉(xiāng)黨敬,日覺死生忙。(《壯游》)
這幾句指詩人晚年時,友朋多已去世,因此覺得周圍都是墓上之白楊。因年老而為鄉(xiāng)黨敬重坐居上列,卻每天都覺得生命日漸匆忙、死亡日漸迫近。杜詩中的“日覺死生忙”所表達的意思正如古詩中所說的“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
白詩中有二處是墟墓之處寫景,抒懷的意味較淡;另外三處是經(jīng)過或聽得他人經(jīng)過墳墓,感傷墓主的生平,寫下的懷古之作;另外二處抒情意味最濃,都是悼念朋友的挽歌。要言之,七處都與墟墓有關,三處與“風”相隨,明顯也和漢代古詩中的白楊意象一脈相承。
四、結論
由以上分析看出,自從漢代兩首古詩中“白楊何蕭蕭”和“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句出現(xiàn),白楊意象就形成了固定的內涵和表現(xiàn)方法:一是后代文學作品中的白楊多是墓樹,所以常和墳墓相伴出現(xiàn);二是所表達的內容常常是哀悼、懷古、嘆逝等觸及生死的問題;三是在表達方法上多寫白楊的風聲,而且常用“蕭蕭”來描繪。白楊意象的形成與古代的喪葬制度有關,自從春秋后期墳墓樹封習俗形成之后,白楊成為比較普遍的墓樹,到了漢代白楊作為具有鮮明特色的抒情意象開始出現(xiàn)在詩歌中,魏晉南北朝時期,陶淵明、鮑照等的詩歌繼承使用此意象,尤其是陶詩影響甚大;到了唐代,隨著詩歌的繁榮,用白楊意象來寄托哀思的風氣也達到鼎盛。
(責任編輯:古衛(wèi)紅)
作者簡介:辛小飛(1979-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研究。
①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P46.
② [梁]鐘嶸著,周振甫譯注.詩品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P32.
③⑥⑩{18}{20}{21}{22}{23}{24}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④ [梁]蕭統(tǒng)編.文選[M]. 北京:中華書局,1977.P903.
⑤{11}{12}{13}{17} 十三經(jīng)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⑦ 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⑧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⑨ 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P159.
{14} [清]黃宗炎.周易象辭[M].四庫全書本.
{15}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M]. 北京:中華書局,1960.
{16}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M].四庫全書本.
{19}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M].四庫全書本.
{25} [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