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TIME》周刊是當代西方世界最有影響、發(fā)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刊。根據美國發(fā)行量審計局2007年8月13日公布的數字,盡管2007年發(fā)行量大幅下降了17.1%,平均每周的總發(fā)行量仍有340萬份,正因為《時代TIME》的地位和影響,我們選取它作為文本分析的對象,針對該刊涉及2008北京奧運的前期報道進行考察,試圖發(fā)現(xiàn)其中的對華報道特點,解讀西方媒體眼里的中國奧運。
《時代》周刊分美國、歐洲、亞洲、南太平洋四個版本,本文是以總編室設在香港的亞洲版2007全年54期周刊,涉及北京奧運的前期報道為對象。
2007全年《時代》周刊只有17篇報道涉及北京奧運,其中以北京奧運為主題的文章只有2篇《中國奧運熱》和《奧林匹克的狂歡》,其它都是以北京奧運為背景的報道。這與同類研究的相關數據呼應。在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的2007年“年度十大新聞”中也沒有對華報道。也就是說,單從2007年的《時代》周刊觀察,西方媒體對中國的關注度并沒有國人想象的那么高,并非國內媒體常說的,“西方媒體大肆報道中國”、“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焦點”等等。
由于樣本數量的限制,本文只從報道手法和報道主題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緊抓與西方的“相關性”和“相似性”
西方社會明顯是《時代》周刊的主要受眾群,報道發(fā)生在中國的奧運會,背景描寫也以在華的西方人為先,這是增加與受眾的相關性的重要方面。如北京奧運的專稿《中國奧運熱》的開篇詞:
舊金山的風險資本家、布魯塞爾的藝術家、羅馬的廚師、還有來自臺北、柏林、特拉委夫精明的商團,他們追逐名利蜂涌而來,好像在說“北京歡迎世界之際,我來了?!?/p>
文章的最后,又指出:
沒有人會為他們悲哀。為了把北京建成世界現(xiàn)代化城市,許多變成了鋼鐵水泥的冷酷空間。乃至北京的周邊,數千年的古跡以發(fā)展的名義被推倒。
西方讀者關注傳統(tǒng)文化受到的威脅、歷史古跡的保護等問題。這一題材正是市場經濟和全球化時代面臨的挑戰(zhàn)——這種“相關性”的強調和利用,可以增加西方讀者的興趣。
在關注過去的同時,《時代》周刊也迎合了西方受眾“關心下一代”的心理,并注意與西方的相似物進行比較說明。2007年8月6日出版的一期美國《時代》周刊報道:
中國現(xiàn)在不到30歲的成年人差不多有3億,他們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受益者,根據一項調查報告:現(xiàn)在20歲到29歲的年輕人的收入在過去三年增長了34%,是所有年齡層里增速最快的。以北京為例,新成長起來的居民在以每天1,000輛的速度搶購著汽車。5年內,汽車的數量在首都僵化道路上翻了五倍,達到3百萬輛。(相形之下,紐約的在冊車輛為2百萬輛)還有嚴峻的人口問題……,將在夏天的奧運會上困繞著中國。然而,中央政府未利用任何政策和稅收杠桿抑制購買汽車。
突出“人權”和“環(huán)保”等與西方共同的主題
從報道中發(fā)現(xiàn),美國媒體在中國報道的選擇上基本是從“人權”和“環(huán)?!钡热祟惞餐闹黝}出發(fā):
中國咸陽,在2000年前的秦朝時,曾是個怡人的地方。今天,……咸陽成為了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燃煤發(fā)電的空氣污染是重要的成因。然而,這個古老的東方城市擁有地熱資源,能使其成為東方的雷克亞維克,以地熱為能源的潔凈之城。中國幾乎各省都有地熱資源,地熱管道甚至將通向2008北京奧運會的部分場館。
在對北京奧運和中國國內事務進行報道時,除了對中國經濟貿易等事件的報道基本公正平衡外,對于涉及“人權”、“國家統(tǒng)一”等方面的事件,均采用政治色彩非常強烈的攻擊性口吻來報道。
2007《時代》周刊的對華報道中還有很多在奧運大背景下特別是對中國政治大加指責的言詞,這里不一一提及。
《時代TIME》雜志的文章,主要是對一周新聞進行加工整理,綜合分析,補充材料,使之比報紙報道更有條理,更具深度。被世界新聞界尊為“解釋性報道的先驅”。目前已成為左右美國公眾輿論的新聞周刊。通過這些深度報道,較之西方報刊,我們更能體會到西方主流媒體對北京奧運報道的鮮明立場和貼近西方受眾的報道手法。
參考文獻
①《<時代>發(fā)行量下降17.1% 周總發(fā)行量為340萬份》廣州日報,2007年08月15日
②SIMON ELEGANT/BEIJING,China's Olympic Warmup,Sep.20, 2007
③AUSTIN RAMZY,Olympic Fever,Aug. 09, 2007
④畢遠,《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2007年年度十大新聞》中國新聞網,2007年12月11日13:22
⑤SIMON ELEGANT/BEIJING,China's Olympic Warmup,Sep.20, 2007
⑥文中楷體字部分為引用《時代》的報道。
(作者單位:北京軍區(qū)66377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