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嚴帆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市,受到家庭傳統(tǒng)的影響,嚴帆從小就對革命歷史和紅色文物情有獨鐘。1976年,嚴帆高中畢業(yè)被分配到大柏地供銷社工作。當年毛澤東曾在此地親自指揮紅軍,成功地伏擊了國民黨贛軍獨立第七師劉士毅部。嚴帆每每耳聞關(guān)山深處松濤陣陣,目睹前村壁上累累彈痕,心中都會陡然升騰起一種強烈的保存相關(guān)文物的使命感。
1982年,嚴帆在圩場上為單位采購水果,偶然得知蘇區(qū)也曾實行過供銷合作股份制,而且有個贛縣老人至今還保存著一張印有馬列頭像的股票憑證。嚴帆一聽,不由得眼睛一亮,心想若能把此等票證、實物收藏到手,豈不是等于收藏了一段“有形”的歷史?他當即搭車匆匆前往贛縣,頗費一番周折,終于如愿以償。后來幾經(jīng)考證,證實這張由聯(lián)合消費合作總社發(fā)行的、面值兩角的彩色版蘇區(qū)股票,果然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在當時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后來因為頻繁的工作調(diào)動,他接觸了更多的珍貴史料和文物,大大開闊了他的收藏視野。
文物收藏是一門耗資傷財?shù)臓I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作支撐,依靠個人微薄的工資顯然無濟于事。早在1989年,嚴帆曾見過一塊清朝道光年間的瑞金縣官府大印,當時因財力不濟,他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這塊稀世珍寶被文物販子買走。他別無生財之道,只有把稿酬用于文物收藏。有時候,他也會拿出一些多余的藏品跟同行互通有無,調(diào)劑余缺,想方設(shè)法增加“紅色文物”的收藏種類。他曾用一張清代的雕花床,換取了一枚會昌縣蘇維埃政府的印章;用抗戰(zhàn)時的路條交換古錢幣,又用古錢幣交換蘇區(qū)時期的手雷、土炮、布證、銀票……有不少人見他醉心于文物收藏,主動向他提供有價值的文物或信息。他收藏的一塊重達150公斤的明代石雕,就是一群農(nóng)民工自告奮勇義務(wù)用板車運送到他家里的。
20多年來,嚴帆通過各種途徑、不同方式,收藏了十幾個門類、約一萬多件文物,另有藏書6000余冊,其中大多為精品、孤品,光是國家三級以上的文物就有200多件。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