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東有一種植物,名叫“紅姑娘兒”。就聽這名字,也只有關(guān)東人能起得出來,一個小小的植物的果實,能起出這樣火暴、親近、熱乎、充滿情趣和想象力的名字,真有點(diǎn)難為了關(guān)東人。這里是否還有什么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這種野果,原產(chǎn)于關(guān)東,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始傳入京師?!对蕦m記》中說:“棕毛殿前有野果,名紅姑娘?!泵骼顣r珍《本草綱目》中記為“紅姑娘兒”。又《盛京通志》中記為:“外垂降囊,中含赤子如朱櫻,一名燈籠果。”北京也叫“掛金燈”?!读吋o(jì)略》中記為“紅娘子”,民間也叫它燈籠草。
紅姑娘兒,野外叢生,二三尺左右高的秧子,四五月間開小白花,初時掛果為青綠色殼。秋天先是變?yōu)辄S色,后來變橘黃色,成熟時最后變?yōu)榧t色,紅果是倒掛在秧子上的,一株上綴得滿滿的,如倒掛著的紅燈籠,在原野里、在莊稼地中、在庭院的房前屋后菜園中,把秋天點(diǎn)綴得更加有聲有色。過去有人栽植,后來變?yōu)橐吧?。它的籽兒很硬,生命力極強(qiáng),落地或人吃后吐出來,第二年就又發(fā)芽了。
秋天,果實熟了,外皮紅紅的,扒開皮,果實圓圓的,也紅紅的。古人有形容為龍眼的,有形容為朱櫻的。十多歲的小姑娘尤其喜愛,她們喜歡把果中的籽和肉一點(diǎn)點(diǎn)兒輕剜出來,然后將果皮放在口中,用氣吹鼓,用舌尖卷裹起來一咬,發(fā)出咕囔咕囔、咕唧咕唧的聲音,很是好聽好玩,不知“紅姑娘兒”名字是否與這咬裹出的聲音有關(guān)。秋天剛成熟時,果實酸甜中帶有點(diǎn)兒苦味。秋末冬初時,大姑娘小媳婦們將其采擷回來,用線穿起來,掛在倉房或屋角上,除了給冬天涂抹上了紅色的色調(diào),還逗引起孩子們的食欲,他們往往趁著大人不注意,就去摘下一兩個。經(jīng)霜凍后的果實非常甜,沒有了苦味,只剩下了甜酸。而大人們貯存它們是為了藥用,其莖葉、果實均可入藥,泡水可治眼疾、治手腳凍傷等。還可以將果皮熬水喝,清熱、敗火。姑娘媳婦們還將果皮留下來,做剪紙的紅紙用。
清朝文人樊彬在《燕京雜詠·歷代舊聞》中說:“短莎移塞上,誓儉種深宮。偏有紅姑娘,秋來相映紅。”其中短莎、誓儉、紅姑娘均為關(guān)東草名,同時由忽必烈引入京師。
現(xiàn)在秋冬季節(jié),集市上仍有售賣紅姑娘的。看到它,就有一股濃濃的關(guān)東情結(jié)涌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