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簡稱CUSPEA)是李政道教授主持,為解決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才斷檔,發(fā)展中國教育和科研事業(yè)的一個中美合作項目。該項目的具體內(nèi)容為:從1981年始,由中美雙方聯(lián)合通過專門的招生途徑,每年從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等院校中選送100名應屆大學畢業(yè)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第一次較大規(guī)模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為中國后來的大規(guī)模國際人才交流和科學文化交流起到了開拓性作用。到1988年該計劃結(jié)束時為止,美國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76所優(yōu)秀大學接收了中國近千名中美聯(lián)合培養(yǎng)物理研究生。這些學生中的許多人目前活躍在國內(nèi)大學、科研機構(gòu)、企業(yè)、金融機構(gòu)和政府機關等各行各業(yè),成為各領域的專家。他們?nèi)缃褚廊环浅8兄x李政道,把他視為自己的恩師。
提出推行赴美留學生
項目的初步設想
“四人幫”被粉碎以后,為適應四個現(xiàn)代化的需要,中國政府準備派遣一批訪問學者和留學生到美國進修。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對留學生工作作出指示:留學生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錢,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萬把人。這是5年內(nèi)快見成效、提高中國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他還說,現(xiàn)在我們邁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我們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學水平,一方面要派人出去學習,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看看我們自己的大學究竟辦得如何。1979年初鄧小平率團訪問美國時,中美正式簽署了關于中國派遣留美學生的協(xié)議。
但是,當時美國的名牌大學對中國學生的學術水平既不了解,也不信任。許多美國第一流的學校,至少在物理系,還不肯接受中國留學生做正式的研究生。除訪問學者外,很多中國留學生僅僅是旁聽的。1979年春天,李政道來中國訪問,他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對中國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說:“為什么不派正式的研究生呢?這樣做既可以得到學位,又受到和美國學生同樣的訓練。至少在理學院,還可以得到美國政府的資助,不用中國政府出錢?!?/p>
回到美國后,李政道就一直在為這件事操勞。1979年11月9日,他在寫給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的信中說:
裘照明等五位同學都早已在紐約安住下來,湯拒非先生亦已來哥校,他們給我們學校和系的印象很好,想來也已有信向您直接報告,我們希望他們將來能一切成功。
在這封信中,想和您商量一下,關于明年繼續(xù)接受由中國來哥校物理系做研究生的問題。
通常我們收研究生都需要經(jīng)過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簡稱GRE),由GRE的結(jié)果,加上學生在大學的課程成績及教授的介紹信而決定。因為中國還沒有設置GRE考試的考點,所以關于明年的招生,我們希望能夠類同,麻煩您和其他教授幫助我們辦理,不知道能夠嗎?
一、這一次招生,我們想以研究院和北大為主。因而,同時我也有一封信給周培源校長,甚盼您和他能取得聯(lián)絡。
此外,我們希望其他學校物理研究生和大學生中程度好并有興趣的學生也能參加。
二、不同學校的學生必須在同一地點、時間參加考試。地點和時間只能請您和北大決定。
假使來得及的話,最好能在明年一月三、四日(或以前)考。因為那時候我恰好來中國參加廣州粒子物理討論會。
三、考試題目,已由哥校物理系出好,隨函寄上,請代嚴為保存。
考試全長時間是兩整天。答案請用英文。
四、請研究生院和北大的老師們能代為改卷子。
五、我們希望能收到前十名考試卷子,連同他們的大學和其他履歷及教授介紹信。
假使考卷能在一月十二日前改好,則我在廣州會議后路過北京時可帶回紐約,否則請寄來。
六、他們的英文程度想請研究生院和北大的外語教師加以審定,口試和筆試都可以,這里不另出題目。
七、我們根據(jù)他們的考試結(jié)果、英文程度和學歷,再決定錄取的名額(我的估計,大概是兩三位。如成績有特好的亦可略增,否則略減)。
錄取者,望能在明年八月下旬來紐約,待遇與襲照明等相同。諸事麻煩,容明春北京見時再面謝。
與此同時,李政道在美國還思考如何把為中國培養(yǎng)學生這件事擴大到其他學校。那時,他在美國從事教學工作雖然已有30多年,但始終沒有擔任過學校行政方面的事務工作。一天,他把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系主任請來說:“我雖然在美國教書多年,但是對美國的招生細則不很清楚,請你給我講講美國的招生程序?!庇谑?,這位教授跟李政道詳細介紹了有關的問題。李政道發(fā)現(xiàn),請求入研究院的手續(xù)繁雜,要考GRE、TOFEL……除建立考點,還需要相當可觀的美金,當時,這對普通的中國學生來說根本無法承受。思忖半晌,李政道說:“好的。現(xiàn)在我想把美國中國留學生的招生制度改良一下,發(fā)明一個新制度!”他把自己的構(gòu)思詳細寫下來,寄給了40多所美國第一流大學的物理系主管,說他們?nèi)绻敢庹惺罩袊鴮W生的話,請?zhí)畋韰⒓舆@一新的組織,并要求他們說明各自研究院有哪些科研專長項目。信中還提出了參加該計劃的具體要求和條件:凡被接收的中國留學生都是該校的正式研究生,生活費、學費和醫(yī)藥費等,全部由校方負擔,直到該中國留學生得到博士學位為止。李政道在致各所大學的函件中保證說,他一定送去高水平的中國學生,并且給這新的招生辦法和組織起名為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
當年12月26日至29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和俄勒岡等7所學校共錄取了13名中國研究生。
在這之前,李政道在參加廣州粒子物理討論會途經(jīng)北京時,向馬大猷、吳塘等人提出了在全國推行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的初步設想。當時主持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和教育部部長蔣南翔等隨后向中央轉(zhuǎn)達了李政道的建議,中央領導表示同意。
為赴美留學生項目嘔心瀝血
1980年1月10日,李政道在致方毅副總理的信中,正式提出了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的設想。他在信中說:
方副總理:
…………
我現(xiàn)在有一個對推廣哥校做法的想法,即在今春將美國一些好的物理系研究院的大學(估計約三十所左右)聯(lián)系起來,每年共同出一組考試題目,請科學院主辦,每年年底前在國內(nèi)舉行統(tǒng)一考試。這統(tǒng)一考試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然后各學生可以這個考試的分數(shù)及大學的成績和教授的評價向美國各大學請求入研究院,可以不只向一所學校請求入學。
當然,這個計劃目前僅在我個人的思考之中,尚未展開。假使成功,每年可有30位以上新的物理研究生在美國。如物理成功,化學、數(shù)學想來亦可相繼成行。這樣,將來每年約共達百名左右。訓練他們的方法和美國訓練好的科學人才是完全一樣的,因而他們每人在美國一切的學費和生活費也是美國各學院負擔,和美國對本國的理科研究生一樣。
但是,想來在國內(nèi)各同學參加考試,和如申請成功來美國,種種步驟一定也是不簡單的。
假使這個考試是在北京舉行,是否在外地的大學能允許本校有高才生參加呢?能否資助他們?nèi)ケ本﹨⒓幽兀?/p>
將來如考試申請一切成功后,由中國至美國的旅費是否能得到國家資助?
假使這一計劃成功,第一次考試將在今年年底前舉行,那是為了1981年能入研究院,是否各大學能允許1977年入學的大學四年級學生參加?
這些和其他的問題,極望您能加以指點
專此敬祝您和夫人
健康
李政道
于從化
數(shù)日后,方毅回信表示對李政道的建議“深為贊同”。
為了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順利進行,早日培養(yǎng)出中國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利用他在國際物理界的威望,在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旗幟下,盡可能多地聚集起全美第一流大學的物理系共同參與對中國物理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他曾經(jīng)給哈佛大學物理系主任卡爾·斯特勞奇教授寫了一封信,就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作了詳細說明,并提出一個實驗性的草案。
經(jīng)過李政道的不懈努力,美國46所著名大學的物理系都加盟了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李政道經(jīng)常與這些學校聯(lián)系,1980年4月9日,他曾親自給參加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的美國各大學發(fā)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
這是關于中國—美國聯(lián)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的第一份報告。由于貴校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已經(jīng)順利地邁出了第一步。共有46所美國大學加盟。隨信附上學校名錄。今年的考試將由哥倫比亞大學和康乃爾大學負責命題。
近日我分別收到方毅、嚴濟慈、周培源、錢三強諸位先生的來信,信中重申了他們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展該項目的堅定支持。在此,我建議諸位各向中國贈送一份我們現(xiàn)有的招收研究生的院系名單及任何其他有關這些院系的材料。這些資料經(jīng)匯編后,可連同你們的問卷一起在中國編輯成書,提供給所有有志參加考試的學子。請盡快惠寄有關資料,以便及時成書,不誤考期。
1980年4月16日,當時的中國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給李政道寫信說:“我們對您如此熱情地為推動美國大學聯(lián)合在我國招考研究生,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得到這么多大學的響應,深受感動。”信中還說,完全同意李政道所作出的安排,感謝他為祖國四化所做的極有價值的工作。
當時,李政道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非常繁重。白天,他在學校工作,下班以后處理為中國培養(yǎng)人才和建造對撞機的事情。幾乎每天晚上都工作到深夜,這樣的工作節(jié)奏不是一兩天,而是持續(xù)了許多年,并且全部是義務勞作。國內(nèi)有關部門曾多次提出愿意支付給他相關的費用,但都被他婉拒了。他說:“這是我的一點心意,給中國培養(yǎng)人才是有意義的!”
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的考試工作,也是在這樣的忙碌中開始的。各種手續(xù)辦妥之后,李政道又親自從美國給中國各地正在準備應考的同學寫了充滿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寫道:
親愛的同學們:
這次由于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各大學及研究院的負責人和教授們的大力支持,使CUSPEA初步有了很好的結(jié)果。當然,最主要的是你們自己的努力。
因為CUSPEA的程序是一種新的嘗試,與中國、美國通常的入學方法不一樣。隨信附上我給美國58所大學物理系的通告(12月12日發(fā)出),其中詳述了一切申請和錄取的手續(xù)和處理的期限,閱后請與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嚴濟慈院長辦公室取得聯(lián)系,使一切步驟能按時進行。雖然美國的各大學是各自為政的,但是我們會盡最大努力,使你們132位之中的絕大多數(shù)得到錄取。
來美國后,請不必立刻定專業(yè),除自己的興趣外,對將來的用處,國家的需要,亦請多加考慮。大體而論,做實驗的應該遠比念理論的要多。請注意,進研究院不過是學習的初步,得博士學位亦僅是就業(yè)的開始。這次你們考試成功,充分表現(xiàn)了中國的高等學校有很好的水準,而將來你們學成回國后,可更快地提高各大學和研究院的質(zhì)量,使之超過世界水平??茖W基礎好,工農(nóng)業(yè)也可以隨之發(fā)展。
祝你們前途光明
李政道
于紐約
1980年12月13日
在李政道的不懈努力下,1980年美國60多所大學在中國聯(lián)合招考的第一批研究生共127人,翌年赴美,他們在60多所著名大學受到與美國本國最優(yōu)秀的學生同樣的培養(yǎng)和訓練。他們之中,除8人學理論物理外,其余的都是學習中國急需的應用物理和新技術方面的專業(yè)。127人全部享受美國提供的公費待遇,按每人每年學費和生活費的下限1萬美元計算,僅第一批127名留學生,每年就為中國節(jié)約外匯120多萬美元。
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在美國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被錄取的學生在美國各大學刻苦勤奮地學習,為中國學生贏得了很好的聲譽,美國各大學物理系都紛紛要求接收中國學生,這在這些著名學府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為中國培養(yǎng)更多人才而獻策
自那時起,在十幾年的時間里,李政道對中國如何更有效地派遣留學生的問題,在美國做了大量工作,僅就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問題寫給中國有關負責人的信件,就多達數(shù)十萬言。他在信中,反復地闡述了自己的有關培養(yǎng)人才的觀點,介紹了美國的教育制度和培養(yǎng)人才的經(jīng)驗、做法。
1981年2月11日,他在寫給鄧小平、胡耀邦等領導人的信中說:
要吸收美歐科技成就,宜求其本?;蚩蓡査麄兊目茖W工作人員是如何培養(yǎng)的?是怎樣訓練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步是“研究生”的一階段,亦即由學士到博士這一段的教育,這些由理工科研究院畢業(yè)的博士們就是將來科學工作的基層人員。可是,得博士學位不過是工作的開始,尤其是理科的學生,通常尚需有一段“博士后”( post doctoral)時期的訓練,才能主持科學研究的任務。
當然,培養(yǎng)科技人才主力在國內(nèi),可是在最近幾年中,送留學生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中亦有些大關鍵,中國送至美歐的留學生,是不是能進該國的好學校?而入校后是不是確實受到他們與自己本國的學生完全一樣的科技訓練?假使不能做到這兩點,送留學生并不能解決問題,人數(shù)多不一定有益,或亦有害。
研究生的制度,美歐不一。而在美各校各科亦有異同。請允許我在下面簡述在美國理科研究院的一般情況。
研究生是由各研究院從各大學畢業(yè)生(即得學士學位后)向該校申請的學生中選的。好的研究院選擇和入院后的訓練都是很嚴格的,程度不好或工作不努力的會被淘汰。通常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是選課,一部分的時間是在實驗室(數(shù)學除外),有的需擔負幫助低年級學生的教導工作。這些工作通常均認為是研究院的訓練的一部分(并非半工半讀)。大部分的研究生在第三年開始就全力從事研究,寫博士論文。由學士至博士的期限視各學生的能力而定,約四五年。
在美國,凡好的大學,一般理科研究生的費用,包括學費、生活費、醫(yī)藥費等通常全部由學校供給(這與醫(yī)科不同,與工科也有區(qū)別)。
送留學生,是不是能送入好學校?是不是能受到好的訓練?是不是能得到與其他學生同樣的待遇?亦即是不是能成為正式的研究生?是必須討論的。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不簡單的。試看,這兩年來中國送出的留學生規(guī)模極大,但5000名中在美國最好的研究院,如Harvard,Yale,Princeton,Cornell,Univ. Of California(Berkeley),Stanford…——中被收為正式研究生的數(shù)字是極少的,而至目前為止,在大部分好的研究院中可能尚是零數(shù)。
為什么?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國好的研究院的方針和決定權(quán)在系而不在校,與校長訂條約是不起大作用的。但是各系均單獨為政,如何能向這樣多的研究院(亦即這樣多的系)打交道,實非易事。
他在信中還說:
由于這些試驗的成功,1980年初決定先以物理為例加以推廣。自去年開始,承方(毅)副總理、蔣(南翔)部長、嚴(濟慈)副院長的大力支持,略有小結(jié)果。去秋在國內(nèi)舉行了聯(lián)合考試,尤其是研究生院及各大學的物理系做了大量工作,使我極為感謝。現(xiàn)在僅第一輪后已經(jīng)有114位同學收到美國各大學的物理系能接收正式研究生的申報,而其中很多是收到好幾個學校的接收電報。目前正在開始第二輪。
因為覺得您也許會愿意知道這些發(fā)展,故冒昧地寫了這封信并隨信附上有關的一些材料……并請原諒這封信的唐突之處。
可是,李政道的這番苦心和熱忱,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支持。他提出的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在中國國內(nèi)傳開以后,國內(nèi)學術界不少人對此頗有疑慮和非議。說他這樣做,是使中國年青人才外流,勢必影響到國內(nèi)研究院的發(fā)展:使物理太受人注意,與其他學科不平衡……
種種議論傳到美國,李政道并未因此卻步。他心想:“這些理由都是頗有根據(jù)的。這充分表示了:凡做一事,不小心,必有壞果,而小心不一定有好成就。一切事情均能誤解?!?/p>
針對種種非議,1981年2月21日,李政道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他從各個方面闡述了事情的始末,解答了人們的質(zhì)疑。在這封用中文書寫的信件中,李政道還向鄧小平講述了他在使中國留學生進入美國大學學習的情形。他說:“這個問題自1979年來一直耿耿在心,1979年春在北京時就和科學院及教育部再三討論,后來蒙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協(xié)助,做了兩個小試驗,第一次是選了5位來哥倫比亞大學為研究生,對每一位均給University Fellow-Ship,每人每年1萬余美元(包括學費、醫(yī)藥費及每月450美元的生活費)。第二次選了13位,3 位來哥校,其他介紹至美國別的研究院,他們的待遇亦大同小異,均為正式研究生。”
在這封信的背后,李政道還附上了附件: 《CUSPEA這一類通道的利弊和問題的討論》一文。
1981年3月,李政道接到了當時的中國國務院總理的親筆信。信中說:
承蒙先生的倡導和贊助,去年的CUSPEA選考,甚為成功。欣聞一百多名研究生將于今秋去美各高等學府就學,我僅借此機會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完全同意方毅副總理的意見,CUSPEA今秋仍應舉行。如推廣到其他學科,我們也表示歡迎。這些辦法可與教育部舉辦的招考赴美國研究生的英文考試(TOFEL)和研究生入學考試(GRE) 并存,以便通過各種渠道,造就我國四化偉業(yè)的各方面人才。我相信,在今后中美學術交流和中國學生赴美學習等方面,您將會作出更加出色的貢獻。
從1981年至1988年,每年的頭三個月,李政道的精力幾乎全部投到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上。一年約有100位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的學生去美國。每一位學生都需要十幾封推薦信,都是李政道和他的夫人以及秘書3人親手書寫。10年中他家的信件總是把附近的郵筒塞得滿滿的,以致郵局寫來抗議信說:你的信件太多,影響別人使用郵筒。之后,他和夫人、秘書3人,便用手推車推著,走過10個街區(qū),把信分別投入到不同的郵筒里。10年間,近1000名中國留學生的上萬封推薦信,就是這樣發(fā)出的。
年復一年,在美國,所有有關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的工作,包括同幾十所大學的聯(lián)系,組織命題,邀請美國教授來華面談,直到為被推薦學生分送材料,解決特殊疑難問題,等等,李政道都事必躬親。發(fā)出的函件每年多達數(shù)百封,電話不計其數(shù)。他的夫人及秘書對中美聯(lián)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的工作,也都給予了熱情支持與幫助。
(責任編輯謝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