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性學習是適應社會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我國目前的教育水平和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教學方法的差異是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從單純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學習。實踐證明,通過學生在課堂內外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地拓展了視野,增強了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而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也能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探究性學習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144-02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12-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弊鳛楦呗氂⒄Z教學工作者,我們應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以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方式能改變學生學習上的依賴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社會活動能力,能使學生更有主見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一、探究性學習的特征及作用
探究欲實際上就是求知欲,教師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美國教育家杜威最早提出學校教育應采用探究方法。他指出,學生坐在教室里死記硬背學不到一點“活知識”,只會導致神經(jīng)緊張,厭惡學習,喪失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學科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研究的過程或方法,他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實踐活動和實際經(jīng)驗對獲得知識的重要性。
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性學習能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增強主體意識,啟發(fā)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用相關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對培養(yǎng)探索與團隊精神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探究性學習對英語教學來說尤為重要。語言學習作為認知活動之一,學習者首先必須明白學習外語的目的、用途、目標,這些需求意識和價值意識都會構成主體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學習活動的進行起著極大的制約或促進作用。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其主要職責是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和學習途徑,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究性學習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形成一種學生主動探求、主動解決實際問題的新型學習方式,也是改變目前英語教育落后于形勢的有效方式。在教學中如何開展好探究性教育已成為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探究性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tǒng)教育強調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成為知識“接受器”,學生創(chuàng)造力受到束縛,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而探究性學習的本質是基于一種懷疑基礎上的再發(fā)現(xiàn),需要學生在大量信息面前通過證實真?zhèn)蝸慝@得知識,受到訓練和教育。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能改變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語言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正確的語言學習及交際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實施探究性學習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在探究性學習教學中起指導作用。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與過去不能同日而語,學生見識更廣,各方面的知識積累更多。教師如不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wǎng)絡和各種媒體不斷更新知識,則很難滿足年輕人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甚至連教師起碼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作也難以勝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由于文化差異才顯示出語言學習的重要,所有這些相關知識的儲備只能靠自己平時探索積累。英語教學常涉及外國文化及歷史背景方面的知識,多數(shù)的英語課文具有濃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對此缺乏了解就很難和作者的觀點產生共鳴,學習時自然就會感到難于理解。如綜合英語教程中講敘Traditional Western Wedding這一主題時,學生們問,“婚車上怎么掛白花?舉行婚禮為什么上教堂而不是去賓館或酒店呢?”這就要求教師們知識面廣,指導學生運用多種工具去了解東西方婚禮的異同、西方婚禮的一些宗教習俗的來源及對中國的影響,通過探究性學習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們向書本學、向網(wǎng)絡學、向社會學、向同伴學,掌握了多種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同時養(yǎng)成一種開放的發(fā)散性的思維習慣。
三、探究性學習在英語課堂上的實施
1、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的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實在我們所掌握的知識中,教師傳授的部分畢竟有限,大量的知識需要我們自己去探詢?!皫煾割I進門,修行在個人?!苯處煹淖饔迷谟诮探o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獨立鉆研的能力??傊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學生一旦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習效率定會大大提高。
以講解為主的傳統(tǒng)英語教學教法單一,給學生操練的機會不多,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將知識的傳遞、技能的培訓作為教育的重點,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兩者是相抵觸的。當今世界知識的增長成幾何級數(shù),未知領域的邊界亦不斷擴大,技能隨著科學與技術的不斷更新而呈日新月異之勢。美國教育學者瓊·艾斯林認為在此框架之下,昔日的傳遞應該讓位于建構,灌輸應該讓位于探究,這樣才能組織起積極而有效的教育。試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成為了某一個研究課題的提出者、設計者、實踐者,當學生感到背負一種責任時,他們主觀積極性就會得到極大的調動,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就有了積極的內在動力。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興趣就會有顯著的提高,從而體會到學習的無窮樂趣。
(2)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團隊精神的核心是協(xié)同合作,最高境界為全體成員共同完成目標任務而表現(xiàn)出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奉獻精神。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才及知識的專業(yè)化不斷加強,團隊協(xié)作精神對于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變得尤為重要。青少年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xiàn)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師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huán)境,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參與討論、爭論、辯論,有利于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有利于改變“填鴨式教學”格局。探究性英語課堂中,學生間的協(xié)同合作是社會中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學生間的相互彌補、借鑒、啟發(fā)、點撥,形成立體交互式的思維網(wǎng)絡,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發(fā)展言語技能,做到集思廣益、各盡所能以及培養(yǎng)團隊精神。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fā)達國家非常重視高新技術的發(fā)展、企業(yè)自主研發(fā)和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而高新技術的發(fā)展關鍵之處就在于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依靠技術創(chuàng)新,才能實現(xiàn)工藝的改進、品質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形成產品特色,從而取得新的競爭優(yōu)勢。技術創(chuàng)新是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尤其是核心技術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chuàng)新。企業(yè)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一流的品牌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創(chuàng)造,所以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顯得尤其重要。而探究性學習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教學中應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設計各種思考題,發(fā)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lián)想等思維,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上,而且要利用現(xiàn)學的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創(chuàng)造、去探索,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
英語學科是一門工具學科,強調的是學以致用,只要能夠流利溝通的英語就是好英語。學生通過學習語言知識,運用語言技巧進行交際是該學科的目的。但我國英語教學多年來受各種升學考試指揮棒影響很大,“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只注重卷面分數(shù)的提高,重知識、輕能力的錯誤傾向是導致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學生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機械記憶一些規(guī)則和搭配,實際運用語言交流的機會很少,應試能力比較強,但舉一反三的靈活運用能力很差。有人把我國外語教學形容為“一壺永遠煮不開的水”,功夫花的多,教學效果并不好。
2、探究性學習課堂實踐程序。
(1)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激發(fā)探究興趣。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愿望?!睘榱思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探究的激情,教師要做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了解學生的心理、搜集合適的資料、巧妙選定主題并確定有效的實施方案。一天,我們的德國老師Franz Dunkel博士手里拿著一摞白紙、兩瓶膠水走進教室。他說他打算用2節(jié)課時間做個游戲,并將我們班8位同學分為A、B兩組,我擔任A組組長(groupleader)。然后他給我們介紹游戲規(guī)則:Thetwo groups wiH make a tower 100 pieces 0f paper,paste and a pair 0fscissors in two different classrooms within 2 hours,The members of eachgroup ale not allowed t0 enter the other group's classroom until the gameis over,Try t0 build the tower as tall as possible,The tower should bemade stable enough to be carried from place to place,The team that buildsa taller tower with better stability will be the winner,The prize is a bottleof first class German wine,此時,提出的問題明確了探究的方向,激發(fā)了我們探究的興趣。
(2)自主參與探究、培養(yǎng)團隊精神。人腦中的思維活動是隱性的,只有讓學生親自實踐,主動發(fā)表個人見解,互相交流,才能充分展示其思維的準確性、有效性。開展探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接下來,我們小組開始了積極、自主的討論,大家自由發(fā)言,就創(chuàng)設的問題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探究,提出各種設計方案。英文tower是“塔、高樓”的意思,尖塔顯然要比高樓更細長。為了在高度上領先,我們一致同意用規(guī)定的100張白紙把它做成電線桿狀細長的一座塔。緊接著我們開始動手做,干了不到20分鐘,我突然想到電線桿狀的尖塔能平穩(wěn)放在地面不倒嗎?因為優(yōu)勝者評比的標準是高度和穩(wěn)定性,這塔做成后要能便于挪動而不倒。我叫了暫停,說出我的擔憂。通過討論,大家同意我的觀點,認為應該修改設計方案。有位同學說金字塔、不倒翁保持平衡的奧秘就是下面大上面小。我們根據(jù)她的思路畫出幾張草圖(sketch),并照圖做出幾個小模型,選擇了將高度和穩(wěn)定性完美結合的最佳設計方案(design)。設計方案確定后,作品很快就出來了,材料一點不剩。
(3)歸納、拓展、交流。在小組發(fā)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及時給學生們提供在班內交流的平臺。各組把討論的結果進行整理,推選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交流的過程既是語言實踐能力提高的過程,也是達成共識,拓展視野,構成新知識的過程。之后,由教師對各組交流情況進行評論、歸納、總結。我們組的作品完成后,心情緊張地等候兩個小組進行交流及教授點評的最后時刻。兩位組長首先介紹了整個制作的方案和步驟,談了各自的收獲和體會。教師聽得很認真,偶爾提一兩個問題,并在點評中對兩個小組的閃光點給予了高度評價。首先,他很欣賞我們A組的民主討論的作風,稱贊我是一名稱職的組長(group leader),關鍵時刻確保了團隊前進的正確方向。他說二戰(zhàn)期間希特勒為首的領導班子決策錯誤導致德國經(jīng)歷了一場悲劇。第二,做事應講究章法。他肯定了我們事先討論設計方案并畫出設計草圖的好習慣,體現(xiàn)了一種有計劃的周密嚴謹?shù)墓ぷ髯黠L。第三,團隊精神(group spirit)非常重要。他看到我們小組每個成員都在忙碌,沒人閑著,團隊精神可見一斑。與此同時,他對B組的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精湛技藝(craftsmanship)也大為贊賞,說他們都是一流的工程師(engineer),作品具有藝術美感。我們小組最終勝出,晚上全班一起分享那瓶德國葡萄酒,都覺得很有收獲。老師適當?shù)臍w納、點評使學生們的學習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自然對探究性學習會有更透徹的理解,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這堂課令我終身難忘!
探究性學習使教師從臺前退到了幕后,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服務者與推動者。學生自搭舞臺、自己探索,教師只偶爾給他們指一指方向,但決不告訴他們到底該走哪條路。也就是說,探究性學習過程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到實施,再到結論的得出與重審,完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原則。首先,教師不再以“知識權威”自居,師生平等進行交流。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主意識會逐漸增強,對學習自然會有一種責任感。其次,教師由“知識的輸出者”向“情景的創(chuàng)設者”轉變。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單方面的輸出知識,缺少師生互動和學生互動。在新的探究性學習教學中,教師把課堂變成知識交流的平臺,促成了知識在師生、學生之間多向的交流。最后,教師由“統(tǒng)治者”向“裁判員”轉變。教師不再在講臺上居高If缶下,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臺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自始至終參與教學,處于動態(tài)學習之中,體現(xiàn)了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探究性學習理念。通過這種學習,學生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了,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增強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更濃了,使學生開拓視野,樹立自信心,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同時,探究性學習教學對授課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采用和探究性學習相匹配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擁有廣博的知識面,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識,創(chuàng)造一種有吸引力的、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之火,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內在潛能。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以一顆好奇心去面對周圍的一切,以一顆敏感的心去感受自己的生活,使其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與敏銳的洞察力。我們應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能有效地發(fā)揮各人的特長,激發(fā)各人的潛能,促使學生從被動思維向主動思維、單一思維向多元化思維、平面思維向立體思維、靜態(tài)思維向動態(tài)思維、封閉思維向開放思維發(fā)展。展示自己的豐富想象創(chuàng)意,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更大的創(chuàng)新熱情,學習更多的創(chuàng)新技能,為向更高層次的創(chuàng)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 編 呂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