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這個詞兒,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一種戲稱,指傻頭傻腦,說話離譜,辦事莽撞,總出洋相的人。為嘛把這種類型的人稱為“二百五”呢?關(guān)于“二百五”這個詞兒的來源,在民間有多種說法。這在語言學(xué)上叫做“多重流俗詞源”?!督裢韴蟆方衲?月23日副刊刊載劉玉凱《二百五的來歷》,提到“二百五”這個詞兒的四種流俗詞源。可惜,遺漏了與貨幣有關(guān)而流傳最廣的兩種來歷。
第一種說法:古代作為貨幣流通的是金屬銀錠,俗稱“元寶”,以兩為計量單位。銀子以500兩為整數(shù),用紙包好。500兩為“一封”,250兩銀子就是“半封”,跟“半瘋”諧音,所以人們把半傻半苶,瘋瘋癲癲的人戲稱為“二百五”。
第二種說法:過去的貨幣,就是中間帶方孔的銅錢,戲稱為“孔方兄”。銅錢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重量大而零散,使用不便。于是就把1000枚銅錢用彩繩穿成一串,稱為“一貫”或“一吊”。1000文錢為“一吊”,500文錢則為“半吊”,而250文錢連半吊都不夠。于是,“二百五”就是譏諷這種連“半吊子”都不夠的人。天津歇后語“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就是這個意思。被人稱為“半吊子”的人,與“二五眼”“二把刀”同義,其人或不通事理,說話隨意,舉止失當(dāng);或知識淺薄,技術(shù)粗糙;或做事馬虎,有始無終。而“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那就更差勁,等而下之,更上不了臺面了。
“二百五”還有一個同義詞——“二不愣子”,指言行粗魯,有些癡傻的人。例如:“我看這個二不愣子,是有點兒缺心眼兒吧?”
“二百五”這個詞兒,在北方大方言區(qū)這個大范圍內(nèi)流行。但在江浙地區(qū),尤其在上海,人們卻把同樣內(nèi)容說成“十三點”。關(guān)于“十三點”,也有多種流俗詞源。據(jù)被譽為“補白大王”的文史專家鄭逸梅先生考證,“癡”字的筆畫為十三畫。說某人是“十三點”,就是諷刺他癡頭呆腦,不明事理罷了。
在我國臺灣省和香港地區(qū),也有一個貶義數(shù)字:“三八”。這個詞兒,是專罵女性“舉止輕浮,做事魯莽、瘋瘋扯扯”的詈語,我們在港臺電視劇中偶爾會聽到,例如“臭三八”“三八婆”等。這“三八”也有多重流俗詞源。其中一種說法是:清末通商口岸每個月逢八號、十八號、二十八號開關(guān),西方人入關(guān)貿(mào)易,國人每每在這三個“八號”聚攏圍觀,看那些不合中華禮儀的西洋人,這叫看“西洋景”。“三八”就成為貶低西洋人的代名詞,后演變?yōu)轭涸~。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