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健身促睡眠
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將3000多名失眠患者分成兩組進行了調(diào)查,在同一天上、下午分別進行鍛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上午運動的人,晚間睡眠的質(zhì)量與不運動時差不多,而下午運動的那組,晚上睡眠質(zhì)量則比平日好。這是由于大腦興奮和機體疲勞程度不同造成的。下午3點后運動,到晚上10點時,身體和大腦進入較為疲勞的狀態(tài),使運動者更易入睡;而上午運動的人,在中午會感到疲勞,到晚上反而不容易入睡。
傷心也會“上癮”
親人、愛人和朋友去世之后,人們總會感到傷心,有時甚至長期無法走出悲痛。神經(jīng)學家指出,這其中的原因并不全是因為人類重情誼,還因為人腦會對這種傷心和悲痛“上癮”。研究人員掃描了23名其姐妹或母親因癌癥而死的女性大腦。在這些女性當中,有11人難以走出陰影,感到“深刻的傷痛”。當向這些女性出示去世親人的照片時,感到“深刻傷痛”的婦女的大腦伏隔核變得活躍起來。吸毒上癮的人在吸食毒品時,伏隔核也會有類似反應(yīng)。
運動不充分 體重會增加
美國研究者近日發(fā)現(xiàn),不充分的運動不但無法起到減肥的作用,反而會令身體的肥胖程度加劇。不管是擁有良好長跑習慣的人還是跑步時沒有充分運動的人,其體重在突然停止跑步后都會有所反彈。但一個沒有充分進行運動的人(每周只跑幾千米),與擁有良好長跑習慣的人(男性跑步里程為每周32千米以上,女性為每周16千米以上)相比,其體重的反彈量將會是后者的4倍。因此如果想通過運動來減肥的話,就應(yīng)當充分地進行運動。不然,非但沒有達到減肥效果,還會讓體重進一步增加。
警惕“競爭性自尊”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認為,大人們常常給予孩子的是“有條件的愛”,并且在一個競爭性氛圍里,只有當孩子表現(xiàn)得比別人都好的時候才給予孩子愛的鼓勵。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競爭性自尊”,這是建立在永不停息地與別人、甚至與自己的爭斗上的。
接受“有條件的愛”的孩子們到了青春期時,會給自己定下一個接一個的目標,只有當目標達成才感到快樂。他們相信,只有當自己到達自己定下的目標時,他們才能夠喜歡自己。
父母們應(yīng)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因為只有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才能提供另一種獲得自愛的可能方式:無條件的自尊。如果孩子們在無條件的愛中長大,他們長大成人以后即使沒有遇到挑戰(zhàn)和競爭也會自愛,并且隨遇而安,享受著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他們不需要跟別人比,也不跟自己過不去。
中年人最自閉
一項心理調(diào)查表明,近70%的中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自閉傾向。
中年人的自閉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不愿再接觸社會新生事物,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對于一些必須應(yīng)酬的活動也敷衍了事;不愿敞開心扉,工作墨守成規(guī),傾向于“守天下”;在家庭生活中缺少活力。還有一部分中年人會出現(xiàn)一些莫名其妙的身體不適,到醫(yī)院反復(fù)檢查又查不出毛病,這樣的人更關(guān)注自己的身體,而很少關(guān)注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還有一些中年人事業(yè)有成,不缺少財富和美滿的家庭,卻突然發(fā)現(xiàn)找不到生活的目標了,對自己生命真正的價值感到困惑,因此出現(xiàn)情緒困擾和自閉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