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去參加死黨的婚禮,看著他的新娘手指上戴著的卡地亞12克拉鉆戒,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我突然想起了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上英國文學課時,讀過的一篇有關(guān)鉆石的文章。于是,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媒體不會報道的有關(guān)鉆石的事實,特別是給夢想擁有鉆石的朋友。
在繼續(xù)閱讀之前,請你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有幾家公司掌握世界的鉆石市場呢?(A.幾百家 B.一打 C.3家D.1家)
鉆石有多稀少呢?(A.非常稀少 B.稀少 C.有點稀少 D.一點都不稀少)
鉆石多有價值呢?(A.無價B.非常有價值 C.沒人們想的那么有價值 D.幾乎沒價值)
鉆石是好的投資嗎?(A.是的,它總是在增值B.得看經(jīng)濟狀況C.它總是保值的D.不是好投資,因為會賠本)
“Diamonds are Forever”(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廣告詞,早就深深印在每個人的腦子里了,但是在鉆石光鮮亮麗、閃耀奪目的背后,卻有著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實。
1.鉆石既沒有什么價值,數(shù)量也不稀少。事實上,鉆石礦是地球上很普遍的礦產(chǎn),在歐美地區(qū),已經(jīng)切割好的鉆石數(shù)量比汽車還多。雖然它們非常昂貴,可是卻難以像商品一樣被自由交易,因為二手鉆石的價格遠低于原價。天然鉆石反射的美麗光芒,也已可以用人造鉆石取代。如果鉆石沒有那傳統(tǒng)浪漫的形象,它可能一點兒都不值錢。
2、人為哄抬而昂貴。鉆石的高價是南非一家名為戴比爾斯(De Beers)的企業(yè),成功運用市場營銷造成的結(jié)果。這個全球最大的鉆石開采和銷售企業(yè),曾經(jīng)一度控制著全球90%的鉆坯市場,直至今日也占了60%的市場分額。在嚴格的產(chǎn)量控制管理下,戴比爾斯公司成功維持了鉆石的人為高價。借由為鉆石塑造的“浪漫永恒”的形象,大大減少了鉆石持有者賣出鉆石的行為,即使是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人們還是會盡量保有鉆石而不賣出,因為它對持有者可能有特殊的意義。
3.鉆石市場供大于求。世界上鉆石的供給量,一直都超過它的需求,按照經(jīng)濟學供需規(guī)律,鉆石應該會跌價,很便宜才對。但是,戴比爾斯通過持續(xù)買進市場上多余的鉆石,來維持它的高價,估計到目前為止,戴比爾斯已囤積了價值超過百億美元的鉆石了。戴比爾斯還能支撐多久,還能持續(xù)買進多少市場上的鉆石,沒人能回答。
4.鉆石業(yè)剝削廉價勞工。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鉆石,都由非洲和俄羅斯貧窮的鉆石礦工開采出來。3/4的鉆石由印度極度貧窮的勞工完成切割,其中大部分還是童工,勞資則是每切割一顆石頭只有0.04美元。
美國因為戴比爾斯公司不道德地剝削勞工,而禁止這家公司在美國設(shè)立商店販賣鉆石??芍S刺的是,通過其他中間商的銷售,美國仍然是戴比爾斯公司最大的鉆石市場。
5.天價打造的“浪漫形象”。戴比爾斯在世界鉆石市場的成功,可以說是一個近乎達到壟斷的完美范例。它一方面總能刺激市場對鉆石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減少鉆石供給,即使在1955年通用公司研究實驗室宣布發(fā)明了人造鉆石后,戴比爾斯公司仍能成功維持鉆石的高價完美形象。事實上,戴比爾斯公司每年花在廣告上的費用多達1、6億美元,不斷傳遞著“DiamondsareForever”的信息,持續(xù)鉆石浪漫的傳奇。
這家在1888年創(chuàng)立的南非公司,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說服美國人接受歐洲用鉆戒作為婚戒的傳統(tǒng)。上世紀50年代,同樣的奇跡又在日本上演,戴比爾斯成功地將西方婚戒的文化,傳遞到日本乃至整個亞洲,日本此后也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的鉆石消費市場。
可以想象戴比爾斯這家龐大有錢的公司,在各國消費市場和媒體廣告界的影響力,所以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才聽不到這些有關(guān)鉆石的真實故事,而是接受了戴比爾斯灌輸給大家的觀念。
下次在電影、廣告和商場里看到閃亮的鉆石,我不會聯(lián)想到這是浪漫的代名詞,而是會想到貧窮饑餓的非洲鉆石礦工,和可憐無知花大錢的消費大眾。
(摘自《經(jīng)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