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6單元。)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在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深入品味詩文中的優(yōu)美意境;本文又是我國古代歌詠自然山水的優(yōu)秀篇章,為此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著重解決如下兩個問題:
重點:學習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體會文章的意境。
難點:把握文章寫景脈絡(luò),明確文章布局和思路。
【學生分析】八年級學生正處于發(fā)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自尊心、主動性、求知欲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他們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文言文誦讀及文意疏通的方法?;诖?,可以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熟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山水景物的感悟、欣賞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感知課文內(nèi)容。教師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師: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shù)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流淌著一條養(yǎng)育了無數(shù)代人的河流——長江。在長江的上游,有一段地形險峻的峽谷,它就是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千百年來,三峽以其絢麗的風光,磅礴的氣勢,引得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傾倒。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一起走進《三峽》,共同體驗“峰與天關(guān)接,舟從地窖行”的奇妙感受。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悟
師:《三峽》是一篇千古傳誦的游記散文,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暢游1500年前的三峽,請大家看屏幕,聽讀課文,并注意把握語速、重音和感情基調(diào)。(大屏幕顯示課文畫面與字幕,教師配樂范讀課文。)《三峽》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現(xiàn)在,請大家有感情地放聲自由讀課文。(生讀。)
師:現(xiàn)在,請大家?guī)兔ν扑]4名最擅長朗讀的同學,分段讀課文。(生推薦4位同學。)聽了4位同學的朗讀,你覺得哪些地方值得學習?哪些地方還需要注意?你更欣賞哪位同學的朗讀?請簡要評議一下。
生:我覺得第一位同學讀得很好,感情飽滿,語調(diào)也很適中。
…………
(說明:朗讀是語文學科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教師范讀起示范指導作用;學生通過自由讀與仿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并不知不覺地融入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作品中。學生的自評與他評不僅加強了聽和說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師:《三峽》的作者酈道元一生好學,留心水道等自然現(xiàn)象。本文的出處《水經(jīng)注》是酈道元為《水經(jīng)》一書做的注釋。(大屏幕出示《水經(jīng)注》及其介紹。)
《三峽》一文雖屬節(jié)選,字數(shù)雖少,但思路清晰,音韻和諧。酈道元是如何用凝練的筆墨將三峽的萬千氣象盡收筆底的呢?帶著這個疑問,請前后桌同學組成學習小組,參照注釋疏通文意,并思考:作者著重描寫了三峽哪兩種自然景觀?(生討論合作,翻譯課文,師到臺下巡視,與生交流。)
師:不少小組的同學已經(jīng)疏通了文意,并明確了問題答案,我們先來看課文第一段描寫了什么?(逐段理解課文。)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請大家想想剛才提出的問題。
生:作者著重描寫了三峽的山和水這兩種自然景觀。(師板書山、水。)
師:文章就是按照先寫山后寫水這樣的布局和思路展開行文的?,F(xiàn)在讓我們循著作者的思路,針對屏幕上的思考題,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前后桌同學展開研討。
(大屏幕出示探究思考題:1.課文開頭寫三峽的山,突出了什么特點?2.課文二至四段是按怎樣的順序?qū)懢暗模?.夏季三峽的水有什么特點?4.春冬兩季三峽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請用文中語句回答。5.秋天的三峽有什么特點?6.文章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7.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生討論合作,師走下講臺,參與交流。)
師:在討論過程中,不少小組的同學已經(jīng)達成了共識,我也想聽聽大家的意見。這篇文章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作者先總寫了三峽的整體風貌,請問:三峽的山有什么特點?
生:三峽的山高、險峻而且連綿不斷。
師:你從哪兒看出這些特點的?
生:“重巖疊障,隱天蔽日”這句表明山高而險峻,“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一句告訴我們?nèi)龒{的山是連綿不斷的。
師:其中“略無闕處”的“闕”是個通假字。(師板書:高 、險 、連綿。)酈道元又是如何用生花妙筆有序地描寫了三峽的景物的呢?課文二至四段是按怎樣的順序?qū)懢暗模?/p>
生:先寫了夏天的景象,接著寫了春冬兩季的景色,最后寫了秋天的景象。
師:課文中沒有直接提到秋季,你從哪句話中體味到是寫秋天景象的?
生:每至晴初霜旦。(師板書:夏季、春冬、秋季。)
師:夏季三峽的景物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生:水。
師:夏季三峽的水有什么特點?
生:水流急,水勢大。(師板書。)
師:你又是從哪發(fā)現(xiàn)的?
生:“夏水襄陵,沿溯阻絕?!?/p>
師:很好。春冬兩季三峽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生:“清榮峻茂?!保◣煱鍟#?/p>
師:領(lǐng)略了三峽夏、春、冬三個季節(jié)的景象,我們再一同看看秋天的三峽又是怎樣,請大家端起書齊讀最后一段。(生齊讀。)
師:“林寒澗肅,高猿長嘯,漁者悲歌”渲染了三峽秋天什么樣的氣氛?
生:凄涼,寂靜。
師:三峽的山雄奇險峻,三峽的水清幽秀麗,文章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呢?
生:因為有了高險、連綿不斷的山,才會有三峽的水。
生:我們小組認為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先寫山,突出山高險、連綿的特點,是為下文寫水做鋪墊。
師:很深刻。(師板書:鋪墊。)這篇課文,僅用只言片語就勾畫出三峽充滿詩意的畫面,請大家想想,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生:贊美三峽的山水風光,贊美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師板書:贊美祖國大好河山。)
2.自主質(zhì)疑,合作探究
師: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請?zhí)岢鰜?,小組內(nèi)探討一下?很多小組已經(jīng)迫不急待了,我也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生:寫景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來寫,而要先寫夏季呢?
師:好,誰能解答。
生:因為三峽的夏季,水流最急,水勢浩大,最能突出三峽雄偉壯麗的特點,所以先寫夏季。
師:說得很好。所以今后寫景一定要抓住景物特征,最能突出事物特征的內(nèi)容要先寫。
生:課文第二段中先說“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后來又說“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這樣不是自相矛盾嗎?
生:不矛盾。我認為,“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是間接寫出了夏季水流的特點,所以說不矛盾。
生:我還注意到,課文中有句“或王命急宣”,北魏時期是封建社會,那時王權(quán)至高無上,所以即使再危險,也得去傳達圣命。
師:既能聯(lián)系上下文,又能結(jié)合時代背景思考問題,非常好!
…………
(說明:研討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由老師組織學生研討,第二個層次是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研討課文內(nèi)容,這樣既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服務(wù)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品味語言,拓展延伸
師:好的文章往往有好的語言表達,請大家快速到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段,并說說理由。
生:我最喜歡課文第四段,因為它把三峽冬天的凄涼氣氛揮灑得淋漓盡致,讓我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
…………
師:三峽風光美不勝收,學習了這篇課文后,同學們,你們想去三峽嗎?
生:想去!
師:不只你們想去,許多曾到過三峽的人,也都想再目睹她的芳容,因為那里有一個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同學們,1500年前,酈道元以地理學家的眼光探尋自然,以文學家的心靈感受自然。此時此刻,面對文中再現(xiàn)的三峽奇景,身為龍的傳人,你有何感想?
生:酈道元筆下的三峽景色非常壯美,而三峽工程建成后給我們帶來的便利,讓我們感到另一種美,那就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創(chuàng)造美。
生:通過今天的學習,我不僅了解了古時三峽的山水風光,四季景象;還懂得了寫景要抓住特征的方法,明白了寫作時用詞要凝練。
…………
(說明:談學習收獲這處空白點的設(shè)計,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jié)課鞏固認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教師小結(jié),結(jié)束新課
師:這節(jié)課,我們品味了古代散文的精美語言;領(lǐng)略了長江三峽的山水風光。我們贊賞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驚嘆科學技術(shù)的神奇?zhèn)チ?。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宏愿已經(jīng)實現(xiàn),我們堅信,通過炎黃子孫的努力,三峽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絢麗多彩?。ù笃聊煌队按虺鲎帜唬鹤屓龒{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
【課后反思】在教學中,無論是處理教材,還是設(shè)置問題,我遵循的原則就是不吝嗇把讀書權(quán)、思考權(quán)、討論權(quán)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做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讓學生想學、樂學、會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只要我們善于創(chuàng)設(shè)條件,大膽放手,學生一定會給我們驚喜,而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所獲得的知識、能力、方法等也是我們教師無法給予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進行探究,開展有效合作,進而多層面感悟?qū)W習的樂趣和方法,則是教師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
(作者單位:寧安市第3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