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俄羅斯《真理報》報道了這樣一個恐怖而真實的案例,其間充滿荒誕、詭異,卻又不容置疑——
2007年3月,為了慶祝建市786周年,下諾夫哥羅德市(曾名高爾基市)商會籌資,上演歌劇《浮士德》。接到演出任務(wù)后,歌劇院最終選定資深演唱家安德烈夫扮演主角浮士德。安德烈夫正值壯年,身材瘦弱,但面部表情卻極為豐富。或許是多年的演藝生涯練就了他一雙傳神的眸子,他甚至只用眼神就能表達出喜怒哀樂。
4月23日,安德烈夫參加集體彩排。在第五幕是全劇的最高潮,安德烈夫飾演的浮士德在大運河前與梅菲斯特對白,這是一段充滿了壓抑、憤怒的臺詞,安德烈夫到這時宛然變成了浮士德,充滿了憤怒的力量。
此時,場下一名場景師在搬動道具,聲音偏大了些。安德烈夫不滿地瞪向他,希望他能安靜下來。場景師接觸到了安德烈夫的目光,他的身體猛地顫抖了一下,突然倒了下去。他手指奮力指向安德烈夫的頭部,一言未發(fā),然后猝然停止了呼吸。
醫(yī)生在解剖場景師的尸體后沒有找到死亡原因。只能暫時以猝死作為結(jié)論。但歌劇院卻立即傳出了可怕的咒說,安德烈夫用魔鬼的眼神殺死了場景師。
4月29日,《浮士德》正式上演。當天晚上,歌劇院人山人海。演出進行得很順利,很快又到了第五幕,安德烈夫再次因劇情而表現(xiàn)出焦慮的表情。而樂隊指揮阿列克謝卻分了神,手勢頓了一頓,音樂中立刻出現(xiàn)了不和諧的音符。
好在這是一段的結(jié)束,并沒有真正影響到安德烈夫的演唱,但對于凡事都精益求精的安德烈夫來說,這是不可原諒的。他惡狠狠地瞪了阿列克謝一眼。
阿列克謝身子猛地一震,仿佛化石般一動也不動。但更讓人吃驚的是,阿列克謝在呆立了幾秒鐘后身子頹然向前倒了下去,臉龐痛苦地扭曲著說:“安德烈夫的目光……我的胸口……喘不過氣……”說完昏了過去。
第二天早上,從醫(yī)院里傳來噩耗,阿列克謝死了。
商會會長列昂諾夫因為第一場公演中斷而大為不滿。他堅持要安德烈夫繼續(xù)演唱,否則商會不會如約給劇院演出費用。為避免悲劇再次發(fā)生,劇院領(lǐng)導不得不作出一項決定:本次演出,安德烈夫不得以目光注視任何人。為了自己熱愛的歌劇,安德列夫無奈地接受了這個決定。
當天晚上,歌劇院內(nèi)再次爆滿,市民們絲毫沒有受到昨晚意外的影響。
開場前,安德列夫從幕布的縫隙間向外面看,二樓正中的一間包廂沒有人,所以表演開始后,安德列夫大部分時間注視著空包廂。
表演很順利地結(jié)束了,安德列夫也松了一口氣。但當演員返回后臺時,劇院領(lǐng)導卻一臉恐懼地攔住了他們:商會會長列昂諾夫陷入重度昏迷中——當晚,列昂諾夫包下了二樓正中的包廂,由于臨時有事,所以開場后才進入包廂。安德列夫沒想到列昂諾夫會在開場后趕到,那么說,列昂諾夫在演出期間承受了他大量的目光,所以倒在包廂里。
兩天后列昂諾夫死在醫(yī)院。
連續(xù)三人死亡,皆與安德列夫有關(guān),這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他們重新解剖了場景師、阿列克謝和列昂諾夫的尸體,三人的尸體上都沒有外傷,也沒有毒物反應(yīng)。警方只能以三人都是意外猝死作為結(jié)論。
眼神真能殺人嗎?這個新聞素材引起了《真理報》的興趣,他們請來了俄羅斯“腦波信息技術(shù)”研究所的所長弗拉德和生物學博士格蘭特一起前往下諾夫哥羅德市一探“眼神殺人”事件的真相。
于是弗拉德和格蘭特重建了案發(fā)現(xiàn)場,他們將歌劇院的一切狀態(tài)都恢復到演出時的狀況,讓安德列夫的目光對準一只固定在對面的猴子,然后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shù)當場記錄猴子在接受安德列夫眼神時的反應(yīng)。
當安德列夫又演唱到第五幕時,猴子有些焦灼不安地扭動身體,接著猴子尖銳地叫了起來,避開安德列夫的目光。直到演唱結(jié)束,猴子才安靜了下來,仿佛大病一場。
在對安德列夫做過多次實驗后,弗拉德認為:用眼睛盯人真的可致人死亡,至少對健康有害。實驗證明,人類眼神是強大的生物脈沖發(fā)射源,能發(fā)出高頻生物波。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有人在身后盯著我們看時,我們能夠感覺到。共同實驗者格蘭特博士也得出了類似的結(jié)論:人類眼神就像奇特的光電系統(tǒng),既能接收也能發(fā)射信號。從眼睛里發(fā)出的輻射是短波,像X光或激光一樣具有穿透力。這種波可以影響到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大腦乃至整個身體。
真相終于大白,當安德烈夫非常入戲時,情緒波動過大,所以導致生物脈沖波頻率超高,影響了場景師、阿列克謝和列昂諾夫三人的心臟,最終導致他們的死亡。
郎文摘自2007.9.21.《福州晚報》 編輯/孟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