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有許多雅號,三國時的人將酒分為圣、賢兩類,清酒謂圣人,濁酒乃賢人。酒即使?jié)?,仍有賢人的善稱相隨,看得出對酒人的珍惜。
酒又有一個名字,曰“般若湯”。般若乃梵文的音譯,即智慧。將酒說成是“智慧湯”,恐怕不能為多數(shù)人贊同。在民間,酒多被稱作“迷魂湯”,是與智慧相悖的飲品,農(nóng)人干脆稱之為“貓尿”。
認(rèn)為酒中有智慧的不僅國人倡導(dǎo),西方的博物學(xué)家大普志尼也說過“酒中有真理”,這諺語已盡人皆知了。大詩人賀拉斯說“不喝酒的詩人寫不出千古流芳的好詩”。在我國的文人中,酒人居多數(shù)。杜甫歌詠過唐代的“酒中八仙”,順序為賀知章、李璉、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和焦遂。更有高人在自己的名字以外,以酒作別號:“高陽酒徒”酈食其、“酒狂”饒寬、“酒徒”蔣濟(jì)、“五斗先生”王績、“釉部尚書”汝南王李璉、“醉民”元結(jié)、“醉司馬”白居易、“醉士”皮日休、“醉朋”詩僧可朋、“呷大夫”常孫修、“醉侯”種放、“醉翁”歐陽修。治文學(xué)史者,亦可治一部“酒文學(xué)史”。
為什么要喝酒呢?皮科克在《梅林宮》這本書中說,“飲酒有兩個理由:一個是當(dāng)你口渴的時候,酒能解渴。另一個是當(dāng)你口不渴的時候,酒能防渴。防渴要比止渴強(qiáng)”。這也是醉話。酒人喝酒的動機(jī)和行為是一致的:就是——喝酒??兹谡勅松硐敕Q“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我愿足矣?!焙唵味溆?/p>
酒人并不是一個階級,其中好漢和孬人俱有。酒不是衡量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標(biāo)準(zhǔn),卻可以是衡量醉的尺度。格言家富勒的許多妙語令人把玩,其中一句是:“在酒里淹死的人比在海里淹死的人要多?!钡拇_如此,雖然海那么大,酒杯那么小。當(dāng)今世界上信眾最多的伊斯蘭教是嚴(yán)格禁酒的。《古蘭經(jīng)》還對飲酒發(fā)出最嚴(yán)格的禁令,認(rèn)為此為“大罪”。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也在《大扎撤》中勸說和阻止人們飲酒。
然而,飲者在飲,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飲者并非不知酒的害處,更知酒之樂趣。世事蹭蹬。人生無常,一握酒盞,心底就平和了。如陸游詩:“閑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毫放、悠游、茍且,是酒人的境界;野渡無人舟自橫,是酒人的形象。如果不論禮法和養(yǎng)生,他們也是大自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