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以宏大的“缶陣”引起轟動,其創(chuàng)意和效果都非同凡響,事后張藝謀在回答媒體問時說,“缶”是引經(jīng)據(jù)典查出來的。
事實上,開幕式“缶陣”所演奏的“缶”,無論是據(jù)經(jīng)典還是出土實物,都不是缶。那種方形打擊樂器只是根據(jù)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青銅鑒缶”外形制作的,與缶多少沾點邊。
這個“缶陣”的確使大家興奮,第二天的報紙和網(wǎng)絡就有熱烈反映,說這個突如其來的“缶陣”如何把國人和老外給震了。當天大概只有學者章立凡寫了《“缶陣”硬傷:錯把“鑒缶”當樂器》對之進行簡單的批評。文章的基本論點是:鑒缶不是“缶”;擊奏之“缶”是瓦器不是青銅器。但到目前為止,各種報道仍然把張藝謀團隊自創(chuàng)的“缶”認為是中國古代樂器中的缶,是真國粹。
章立凡在文章中指出,曾侯乙墓“鑒缶”由內(nèi)外兩件組成,外面為方鑒,方缶置于鑒內(nèi)。缶是先秦禮器中的酒器,鑒為水器。鑒缶組合后,之間的空隙正好可用來盛冰。這件器物文獻無定名,“鑒缶”只是考古學的定名,也稱為“冰鑒”,其功能類似現(xiàn)代冰箱而不是樂器,其用途主要是在喪禮場合保證祭祀用酒的醇正。
鑒缶中有缶,缶在先秦是樂器,這都沒有錯。問題是缶在什么狀態(tài)下才是樂器,了解先秦禮器和樂器的人,恐怕都不會主張青銅缶是樂器。
先秦的樂器是按照樂器的質(zhì)地來分類的,即所謂金、石、上、革、絲、竹、匏、木等“八音”?!敖稹笔乔嚆~鐘、鐸之屬,“石”是磬,“土”是塤、缶一類,“革”是鼓,“絲”為琴、瑟,“竹”為篪、簫管,“匏”指絲、竽,“木”為柷、敔。按這個分類,開幕式時以蒙皮發(fā)音的“缶陣”之缶,是為“革”屬之鼓,而不是‘士”屬之缶。
另外說一下缶的演奏場合。早期的陶缶、陶罐、陶盆因燒制溫度低、打擊時聲音沉悶容易破損,只有在硬陶和原始瓷出現(xiàn)之后,才有可能出現(xiàn)陶缶一類打擊樂器。擊缶而歌目的是節(jié)奏,而不在于缶音。隨著鐘、鼓出現(xiàn),音響、音質(zhì)始終有問題的缶就不可能像絲竹、金石、木匏類樂器那樣,進入中原的禮樂序列。陶器本為生活用品的大路貨,飯飽酒酣之余擊缶而歌,多是率性而為,就像在食堂敲盤子打碗發(fā)泄情緒一樣,上不了臺面。因此,先秦時期的缶只是偶然作為樂器,不用于禮樂場合?!妒酚洠H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挾持秦王擊缶,是明顯的羞辱。漢代以后擊缶或有之,但上層社會終是不屑。
對張藝謀團隊以自創(chuàng)之“缶”稱為傳統(tǒng)之缶,可以有幾種假設:一、他們無意間誤讀,確信這是古代傳統(tǒng)的待客之道;二、他們有意地誤讀;三、演出噱頭、忽悠大眾。我傾向于他們是有意誤讀,其效果已如人們所見。
若張藝謀團隊所奏之器不能稱為“缶”,那叫什么比較恰當?對前所未見之物,我們?nèi)钥梢勒湛脊艑W的定名方法,稱之為“鑒缶狀電子發(fā)光鼓”。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