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市長彭博,要地位有地位,說富有,他上東城的一棟別墅就值幾千萬美元,但他每天照樣坐4、5號地鐵上班,人稱“地鐵市長”。
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家,按統(tǒng)計幾乎每人都有車。不過有一個地方的人又幾乎不開車,而且這個地方的人平均收入是全美最高的,那就是紐約曼哈頓。在北美,這個城市最像上海和北京。
最早留意到這個現(xiàn)象,是我剛工作不久。我的頂頭上司彼特住在華爾街對面的布魯克林高地,一次我和他出差去波士頓,他告訴我要租一輛車。我感到很奇怪,便問:“為什么不開自己的車?”他說:“我沒有車?!蔽蚁?,他每年至少賺30萬美元,怎么不養(yǎng)車呢?他看出我詫異的眼神。便反問我:“為什么一定要養(yǎng)車呢?”從注意到頂頭上司不養(yǎng)車,我漸漸地發(fā)現(xiàn)“真正”的紐約人絕大多數(shù)都不養(yǎng)車。
近來這種現(xiàn)象連國內(nèi)的親友也注意到了。一次一個老同學和我聊天,她說最愛看有關(guān)紐約生活的電視劇,比如《老友記》和《欲望都市》。她說:“電視劇里的紐約人好像都不開車,出門不是坐地鐵,就是打的?!蔽艺f:“是啊,生活在曼哈頓,公共交通發(fā)達,計程車隨叫隨到,非常方便。相反,要是自己開車的話,由于堵車,根本無法控制時間。”另外,從經(jīng)濟角度上說,一個固定車位每個月租金至少600美元,有的停車場甚至每15分鐘收10美元。養(yǎng)一輛私家車,停車費,加上保險、油費、汽車折舊,每個月要兩三千美元,而一張公共交通的月票只要幾十塊錢。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汽車無疑是主要交通工具,但那種將騎自行車或乘坐公車看成是降低自己身份的觀念早已過時。在某種意義上,良好的自行車或公車基礎(chǔ)設(shè)施是民主政治的反映:它表明一個騎自行車或坐公車上班的公民與另一個坐在豪華轎車里的公民是同等重要的,這就是交通所體現(xiàn)的公平性。
紐約市市長彭博,要地位有地位,說富有,他上東城的一棟別墅值幾千萬美元,他每天照樣坐4、5號地鐵上班,人稱“地鐵市長”。起先覺得那是他拉選票的“噱頭”,有兩年我每天也坐4、5號地鐵上班,隔三差五見到他,這才相信他不是作秀的。再后來,我住進了曼哈頓的羅斯福島,我所居住的“曼哈頓花園”小區(qū)(Manhattsn Park),是聯(lián)合國各級官員的居所,前秘書長安南就曾在島上住了好些年。他們也是入鄉(xiāng)隨俗,每天搭乘島上的紅色大巴出出進進,這紅色大巴和美國接送孩子上學的校車很像。一大車衣冠楚楚的大使參贊們乘坐其間,也算是紐約的一大景觀吧。
關(guān)于汽車,有些人可能還有一個觀念,就是覺得一個地方的汽車越多,那個地方的生產(chǎn)效率就越高。真是這樣嗎?最近哈佛有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郊區(qū),在中小城市,情況的確如上所述。但在大城市就絕非如此。在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當汽車的數(shù)量從無到有的初期階段,生產(chǎn)效率的確成正比提高。但到達一定數(shù)目后,交通成本將會越來越高,漸漸地將會抵消生產(chǎn)力的提高。而隨著汽車的進一步增加,就會和效率成反比,那時,整個城市就漸漸成了一個巨大的停車場,大家都將動彈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