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當過香港警察,喝醉了便吹噓當年的豪情,故事引人入勝,只是常隱去人名,問他,他紅著臉把手橫在頸項:不成,說出來,殺頭的。叔叔來港時只有16歲,那時香港百廢待興,傳言英國人想放棄它,沒人愿意當公務員。他沒任何文憑,連廣東話也說不好,竟蒙混過關(guān)當上了警察。
不久香港興旺起來。20世紀60年代初是叔叔最風光的日子,那時他月入超過四五萬,夠買套不錯的住宅。他每星期定時收到信封,里面是厚厚一沓錢。
叔叔好賭剩不下錢,但很重道義,我爸常常借錢給他,他一有錢就先來我家,來時總跟著些下屬,他故意顯擺,好讓鄰居看見,知道我家不好惹。那時候香港許多退伍軍人仗著體格欺凌婦孺。我爸工作地點離家很遠,常在單位留宿,所以叔叔要借此來立威。
當時香港警察名聲很差,和混混根本分不開,有事找警察,等于讓他們敲一筆。反而找混混更有效,許多商戶平時給保護費,有事就找混混出頭。許多混混根本就是成長、生活在區(qū)內(nèi)的小伙子,做起事來有原則有道義。許多社區(qū)基本上是由他們在管治。英國人高高在上不懂民情,全靠叔叔那樣的低級警官和市民溝通,怎么可能贏得信任?我叔叔沒有學歷,只懂一星半點英文,完全沒有晉升可能,不受賄才怪。
之后英國人改變了放任政策,大幅加薪、晉升本地人,并且提供專業(yè)的訓練,對逮捕、拘留、起訴、監(jiān)禁等程序的條文做出清晰限定,譯成中文。此后再投考警官,一定要熟讀法律。廉政公署成立之初警察們不以為意,但后來許多高級警官就在自己的辦公室,當著同僚的面被抓。
叔叔在不久后自愿退休。憑著關(guān)系網(wǎng),很容易便找到一家大型餐館當經(jīng)理,他的工作只是每天請舊同僚吃飯,這樣便不用交黑社會的保護費了。
80年代香港警察開始注重公共形象,除了投放廣告,搞電視節(jié)目,還搞警訊少年、警局開放日,等等。局面很快改觀,警察的態(tài)度也真改善了不少,現(xiàn)在香港警察非常友善,市民會覺得,有事可以找警察,他們是愿意并且能夠解決問題的。
警察的薪金比一般公務員高,因?qū)傥kU性行業(yè)。公務員有豐厚的公積金,但只能在退休后領(lǐng)取。一般中級公務員工作30年后,公積金都能有三四百萬。但如果因為犯事,或者被人投訴調(diào)查屬實而被革退的,這筆錢就沒了。
香港警察形象轉(zhuǎn)變,也只是短短幾十年間的事,要變,也可以很快的。
(選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