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世界經(jīng)濟愁云慘霧。在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面對“金融海嘯”,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獨善其身;進一步說,每位“世界公民”都要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已實施了一段時間的“百元周計劃”兀然凸起。周一至周五,你餐飲、交通、娛樂、購物等全部消費加起來,須控制在100元之內(nèi)。參加活動的網(wǎng)友感慨:“賺錢很辛苦,花錢很容易!”此前,有類似的大學生假期“生存實踐”,不過那是求職打工為主的活動,而這個“百元周”考驗的是都市人的日常生存。這是將都市生活變成“山寨版”,由此體驗什么是現(xiàn)代社會里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巧的是,也在不久前,我在辦公室跟同事計算過自己的“純生活消費開支”,由于我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吃的是單位食堂,一個月也就三四百元。我喜歡過簡單樸素的生活,幾乎沒有任何娛樂消費,每年除了買書花掉很多錢之外,尋常的日子真是低“成本”、很“草根”——“山寨版”的都市生活不是不可以過。
“百元周”生活,應該成為“行為經(jīng)濟學”的一個新研究對象。行為經(jīng)濟學是一門新興邊緣學科,作為經(jīng)濟學的一個分支,它能夠把主流經(jīng)濟學世界中的自私利己、理性十足的“經(jīng)濟人”,還原成平時容易犯錯誤的幼稚人、慷慨大方的男男女女、偏好不一的消費者……一個可資比較分析的對象是“會所”消費群體———這些通常建在景區(qū)的奢華會所,一個人一頓飯往往就花上千兒八百。這樣的“千元頓”與“百元周”,在行為經(jīng)濟學上就有了巨大的不同。
讓我沒想到的是,“百元周計劃”創(chuàng)始人“郁悶昊”是“80后”。他們稱為“‘我’一代”,以“我”為中心,只為“我”而活,他們深受消費主義、互聯(lián)網(wǎng)和電子游戲的刺激,喝星巴克,穿耐克,玩網(wǎng)絡游戲,對政治絲毫不感興趣……但現(xiàn)實的高房價、中收入、低職位,讓一些成家立業(yè)的“80后”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模式,實踐過窮日子的經(jīng)濟行為,這真是一種進步。
今日美國是個消費大國,其消費模式值得研究。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在社會基礎層面,很大程度上是過度消費造成的,特別是房屋等耐用消費品的超前消費。從講究節(jié)約的“窮理查年代”,到寅吃卯糧的“超前消費年代”,確實是種巨變。
出生在三百年前的美國杰出人士本杰明#8226;富蘭克林編撰了《窮理查年鑒》,百年暢銷不衰。書里創(chuàng)作和記錄了諸多格言,比如:“如果你知道如何支出少于收入,你就有了點金術(shù)”,“注意小筆開支,小漏將會沉大船”,“小孩以為二十先令總花不完、二十年總過不完”……該書成于美國建國之前,先后用了25年,那時美國社會并不豐裕,書中處處有著節(jié)約意識。如今的人類世界,是不是該有點《窮理查年鑒》的精神呢?
一位美國歷史學家給金融危機的評語是:一個炫耀財富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民眾消費,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個大矛盾:太少的消費,就沒有內(nèi)需,就沒有發(fā)展;過度的消費,會導致個人困頓,會導致經(jīng)濟泡沫。
“一個今天等于兩個明天”,這是富蘭克林的話。而我想說的是:該節(jié)約的時候別浪費,該慷慨的時候別吝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