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奧殘奧,殘聲很難聽,雖然是現實,也不用忌諱,但每隔數秒說一次“殘”,有點殘忍吧。英文殘奧會的寫法,以“PARA”為字首,有“非正常”、“特殊”的意思,本來稱作“特殊奧運會”可能較為貼合譯意,但原來這已是另一個運動會的名稱,供智障人士參與,總不能當雙胞胎。
現代社會,“弱智”等字眼已遭摒棄,改用“智障”;失明者不稱“盲人”,而是“視障”;“精神分裂”,程度較輕者已改作“思覺失調”。為了尊重,“老人”現稱為“長者”;講求政治正確,免招誹謗訴訟的美國,不少人更稱“肥人”為“橫向受考驗者”,有時在嚴肅刊物中讀到如此稱謂,會令人發(fā)笑。
那么,“殘疾人士”又應如何稱呼?似乎還未有人想到一個聰明的稱謂去避開“殘”字??礆垔W會的開幕式,真的做到了“夢飛翔”的主題,同一個鳥巢場地,不再是洋洋大觀五千年文化,琴棋書畫四大發(fā)明到文化無國界,奔向同一個世界的那種史詩式精巧鋪排,而是回歸簡樸,以優(yōu)美的樂章,引領殘疾的歌者舞者與運動員,展現他們不屈不撓的心靈,感覺很寧靜、很舒服。
看運動員侯斌,以一己之力,把自己拉上鳥巢點燃圣火,比起李寧飛天,更令人感動。他們與肢體無缺者的分別,也許在于他們更堅毅不屈,更有決心去戰(zhàn)勝命運。只要社會給他們少許幫助,他們沒有什么做不到,“殘疾”二字,看來誰也不應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