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2007年12月13日,凄厲的警報聲響徹南京城上空,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暨南京市各界代表,駐寧部隊代表,以及專程來寧的外國友好人士,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隆重舉行“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0周年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竣工儀式”。
[知識梳理]
1.古代中日交往:中日關系早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漢武帝時,日本等30多個國家通過朝鮮半島“使譯通于漢”。東漢光武帝贈賜“漢倭奴國王”金印。唐朝時,日本與中國的交往更加密切,日本在政治經濟制度、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等方面均受到中國的影響,有突出貢獻的人物是吉備真?zhèn)浜透呱b真。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騷擾中國沿海地區(qū),戚繼光、俞大猷等領導軍民平定了倭寇。清初實施海禁政策,兩國交流一度隔絕。
2.近代中日關系: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占中國臺灣等地區(qū),臺灣人民掀起反割臺斗爭?!恶R關條約》的簽訂刺激和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爭奪,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900年,日本參與了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一戰(zhàn)期間,日本取得了暫時獨霸中國的局面;1927年,日本在東方會議上確定了“征服滿蒙”的武裝侵略方針;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發(fā)動了局部侵華戰(zhàn)爭,霸占東三省;1937年7月7日,日本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zhàn),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割占中國的臺灣等地區(qū)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3.現(xiàn)代中日關系:新中國成立以后,日本追隨美國,敵視新中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雙方簽署了兩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1973年初,中日兩國互設大使館,互派大使。中日建交結束了兩國長期敵對的歷史,打開了兩國睦鄰友好的歷史新篇章;近年來,中日友好交往是主流,但日本右翼勢力抬頭,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等錯誤舉措,以及釣魚島等問題為中日關系蒙上陰影。
[綜合題解]
1.浮海東渡前往日本傳播唐文化,深受日本人民的尊重的人是 ( )
2.我們在研究“旅順大屠殺”時,最有力的證據(jù)是 ( )
A.當?shù)厝酥v述的故事
B.歷史專著中對“旅順大屠殺”的描寫
C.當年侵華士兵的回憶錄
D.屠殺現(xiàn)場遺跡
3.“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雞毛信”“小兵張嘎”等影視作品深受少年學生的喜歡,請問這些作品是哪個時期歷史事件的反映 ( )
A.北伐戰(zhàn)爭
B.解放戰(zhàn)爭
C.抗日戰(zhàn)爭
D.十年戰(zhàn)爭
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韓、美、歐等國主要媒體批評譴責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同時,日本最大的《讀賣新聞》就小泉于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進行民意調查,有53%的民眾是支持小泉首相的行動,39%的民眾反對,8%的民眾不確定。
材料三關于南京大屠殺,日本新編歷史教科書的表述發(fā)生了變化,修改前,都提到了“屠殺”,談及屠殺的數(shù)字,少的說有“十幾萬人”,多的說“三十萬人以上”。但在修改中,用“大量、許多”等詞語模糊其辭,有的公然寫著“沒有定論”。
請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什么歷史現(xiàn)象?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哪些?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本右翼勢力極力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實質,并談談你的認識。
參考答案
1.A 2.D 3.C
4.(1)反映日本軍國主義有復活的苗頭。日本右翼勢力猖獗。日本具有濃厚的軍國主義土壤;美國戰(zhàn)后極力扶植日本;二戰(zhàn)后對日本的民主改革不徹底;日本經濟實力增強,妄圖謀求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地位;日本政府對右翼勢力采取了縱容政策。
(2)企圖否認和掩蓋戰(zhàn)爭罪行,美化侵略戰(zhàn)爭。這種做法損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情緒,影響了中日關系正?;?,也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