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神話般的投資故事在英雄云集的華爾街不脛而走。美國《時代》周刊稱林奇是全球“第一理財家”;《幸?!冯s志則贊譽他為“股票投資領域的最成功者——一位超級投資巨星”;美國基金評級公司將林奇評定為“歷史上最傳奇的基金經理人”;而一個讓華爾街至盡津津樂道的稱呼就是彼得·林奇對自己的封號——“股票天使”。
從球童到理財師
彼得·林奇出生于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富裕的家庭里。父親曾經是波士頓學院的一個數(shù)學教授,后來放棄教職,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然而不幸的是,在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為了省錢,家人開始節(jié)衣縮食,林奇也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
為了替在工廠做工的母親分解一份負擔,在父親去世的第二年,林奇就在熟人的介紹下來到布雷·伯雷高爾夫球場干起了球童工作。這份工作對于林奇而言應該說是最理想不過了?!皩τ谝粋€11歲的孩子來說,做球童是一份‘理想’的工作,因為沿著高爾夫球場四處奔跑找到球就可以賺錢?!绷制婧髞磉@樣回憶著這段艱苦而又十分有趣的球童生涯。其實,可能林奇當時并不會想到,正是這綠草地上的球童經歷影響了自己今后的人生。布雷·伯雷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成員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長和股東,這些名流巨賈除了打高爾夫球外還交流投資觀點,林奇于是從他們的交談中接受了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有時林奇甚至“放棄撿5個球的小費,為的是聽到他們吹噓5條投資技巧”,因此,跟隨球手打完一輪球,林奇就相當于接受了一堂有關股票知識的免費教育課。
當然,令林奇最得意地是,球童生涯也并未妨礙自己的學業(yè),讀完中學后,林奇就順利考進了波士頓學院,而即使在波士頓學院學習期間,林奇也未放棄兼職球童的工作。堅持換來了不錯的回報。大學一年級時,林奇就獲得了費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加上相當可觀的球童小費,林奇不僅可以自己支付昂貴的學費,而且次年還有了一筆不小的積蓄。大學二年級時,當一位證券學教授在課堂上繪聲繪色地分析了有關美國空運公司的未來前景后,他迅速地溜出教室,把僅有的打工收入和剩余的獎學金全部購買了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不到兩年時間,這家公司股票從最初的7美元上漲到了33美元。而正是這筆投資,不僅支撐著這位學生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yè),而且從此調動了他的投資天賦。
投資飛虎航空公司的成功不只是讓林奇獲得了賺錢的快感,更重要的是堅定了他的投資信心。他堅信在股票市場存在著巨大的聚財機會,而且只要抓住它,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隨后出現(xiàn)。 因此,在波士頓學院攻讀研究生時,林奇就利用暑假在富達公司找到了一份夏季工作。富達公司當時在美國發(fā)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被華爾街形容成投資公司中的圣殿。非常幸運地是,林奇當時被主管分派作企業(yè)調研和撰寫報告的工作,具體負責對全國造紙業(yè)和出版業(yè)公司的真實情況的實地調查分析。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yè)的神秘感,并從此與富達結下了不解之緣。
獲得MBA證書后,林奇在軍隊里度過了規(guī)定的兩年,他被派往韓國服役。而在退伍的當年,富達公司就給他提供了一份永久性的工作——企業(yè)與商品分析師。其實,這種動智用腦的活兒再適合不過林奇了。幾年之后,30歲的林奇就升任為富達公司的研究主管。這個工作為他更深入了解證券業(yè)務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也為他以后馳騁投資領域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3年之后,林奇被提升為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的主管。盡管麥哲倫基金當時只有600萬美元的資金,其業(yè)務也僅局限于幾家較大的證券公司中,但林奇至少能籍此按照自己的投資理念去施展積蓄已久的投資才華,并從此讓林奇開始了創(chuàng)造華爾街乃至全球基金投資歷史的傳奇。
拯救麥哲倫
創(chuàng)立于1960年初期的麥哲倫基金在慘淡經營的第10個年頭就遭遇到美國股市的大崩盤,而且這場當時美國有史以來的最大一次股災幾乎讓麥哲倫陷入沉沒——公司基金總額從創(chuàng)始時的2000萬急劇萎縮到區(qū)區(qū)600萬。因此,登上了麥哲倫這艘風雨小舟的彼得·林奇就好比是一個力大無比的船長,他被寄予了挽狂瀾于傾倒的厚望與重任。
壓力出乎于林奇的意料之外。由于遭遇嚴重贖回,林奇不得不忍痛對麥哲倫基金采取封閉性措施,而且持續(xù)了4年。盡管罵聲不絕于耳,但林奇似乎顧不上那么多了。在這4年的封閉期中,林奇強迫自己進行著一種嚴格的訓練——遍訪熟悉的各行各業(yè),詳細了解和記錄下導致每一個公司或行業(yè)盛衰的種種因素,不斷地通過媒體向未來的投資者傳遞出麥哲倫的信心。
林奇用在麥哲倫身上的最有力一招就是高換手率。有人做過這樣的統(tǒng)計,在林奇擔任基金經理的第一年中,麥哲倫的投資換手率是343%,即在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中,林奇大約要買進5000萬美元,同時賣出5000萬美元,也就是說,他每天賣出100種股票,也買進100種股票,以致于后三年的換手率都保持在300%以上。當然,如此之高的換手率對于林奇而言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他不僅要將自己選擇的股票替換前任的股票,還要將股票變現(xiàn)償付投資者的贖回要求。實際上,眼花繚亂式地換手已經給林奇留下許多遺憾。不少股票在他賣出后走勢強勁,取而代之的新股票卻不盡如人意,以至他經常自嘲拔掉鮮花,澆灌雜草。不料他的這句話竟成了名言,以至有天晚上居然接到巴菲特的電話,請求允許他在給股東的年報中引用這句話。
不過,讓林奇倍感欣慰地是,四年對新客戶的封閉期終于為麥哲倫贏得了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封閉期結束的第一年,麥哲倫基金額一下躍升到一億美元,并重新開始向公眾公開發(fā)行。
為了避開美國國內資本市場持續(xù)不景氣的負面影響,在承受著封閉期資金短缺壓力的同時,林奇還騰挪出部分資金迅速地投向國外尤其是歐洲市場,特別是對比利時德爾·黑茲公司投資的完勝,既讓麥哲倫品嘗到了第一次出海遠征與凱旋的滋味,更讓其基金規(guī)模得到了急劇地膨脹。林奇在調查德爾·黑茲公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超級市場雄獅食品高達25%的股票都掌握在比德爾·黑茲公司的手中,而雄獅食品的股值當時已經遠遠超出德爾·黑茲公司的股價。難得的機會降落到了林奇的面前。他開始大筆購入德爾·黑茲公司的股票,后來德爾·黑茲公司的股價從每股30美元上升到120美元,麥哲倫因此而獲得了數(shù)倍的收入。而此時正值麥哲倫“啟封”的第二年,林奇投資組合中的股票已經由450只擴大到900只,資產升值至16億美元。
艱難時期既讓林奇體會到了企業(yè)營生的不易,更讓他的投資藝術和技能得到了快速的歷練與提升。在接下來的10年中,林奇將麥哲倫基金送上登峰造極的位置。按照林奇后來的回憶,從麥哲倫基金重新向社會開放后的10年時間中,其年平均增長率接近30%,基金管理的資產擴張到140億美元,公司的投資配額表上原來僅有的40種股票增長到1400種?;鹜顿Y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并且是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其投資績效也名列第一。華爾街也算了這樣一筆帳,如果有人在林奇出任麥哲倫基金主管的第一年投資1萬美元,那么13年之后就可得到28萬美元的巨額回報,這個成績超越了巴菲特和索羅斯兩位投資大師同期的投資表現(xiàn)。
從實踐中來
春風得意馬蹄急。按照一般人的認識邏輯,事業(yè)有成而且為花團簇擁的林奇還會躍馬揚鞭。然而,就在自己步入46歲時,林奇向富達公司提出了辭去麥哲倫基金經理之職的申請。而這一年,正好是林奇苦心經營麥哲倫基金的第13個年頭。
有趣的是,林奇的決定引來許多人為他作了種種離職后的安排:富達基金公司的老板建議,讓林奇以一個榮譽性的頭銜作為公司所有基金的團隊領袖,還可以負責一個規(guī)模在1億美元左右的小基金。在公司外,原來請林奇幫著操作的養(yǎng)老基金也邀請他去擔任高管。有人還提議由林奇掛帥組建一個20億規(guī)模的封閉式基金——“林奇基金”,按相當于凈資產的75個基點的行業(yè)慣例,林奇可以確保1500萬元的年薪,等等。但是所有這些都被林奇拒絕。而他唯一接受下來的就是富達董事會向他發(fā)出的出任公司第一副總裁的邀請。
時下?lián)沃贿_公司副總裁的彼得·林奇再也不會親自掛袍出征,但卻會十分耐心地迎接前來求教的基金經理人,并且和他們的交談總會持續(xù)幾個小時。而幾乎每一個接受過林奇指導的基金主管都會對他聲播全球的投資風格作出更深的理解:不相信理論、不靠市場預測、不靠技術分析,靠的是信息靈通和調查研究。
林奇對理論家和預言家歷來異常反感。理論家總是喜歡高談闊論股票市場如何如何,林奇卻認為股市中總存在著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風險,常常令人捉摸不到,如果一味聽信股市理論家和預言家的意見,而缺乏自己的分析判斷,多數(shù)情況是投資失誤。
一般而言,股市與整個經濟的情況是相互聯(lián)系的,所以許多經濟學家希望對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對景氣和破產、對利率變動方向進行分析來預測股市的變動。林奇雖然相信利率和股市之間確實存在著微妙的相互聯(lián)系,但卻不信誰能準確地提前說明利率的變化方向。因此,林奇提醒投資者:“不要輕信經紀人公司的推薦,甚至連你最信任的金融通訊雜志上最新推出的‘至少不會損失’的建議也別接受,請只相信你自己的研究。”
旗幟鮮明與經院學派唱反調緣于林奇一次深刻的教訓。在他掌管麥哲倫基金的第一年,林奇以每股26美元的價格買進華納公司股票。而當他向一位跟蹤分析華納公司股票行情的技術分析家咨詢華納公司股票的走勢時,這位專家卻告訴林奇華納公司的股票已經極度超值。當時,林奇并不相信,一笑而過。6個月后,華納公司的股票上漲到了32美元,林奇開始有些擔憂,但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華納公司運行良好,于是林奇選擇繼續(xù)持股待漲。不久,華納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這時,林奇開始對股市行情分析專家的建議作出反應,認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頂峰,于是將手中所持有的華納公司股票悉數(shù)拋出。然而,此后華納公司股票價格一路攀升,最后竟?jié)q到180美元以上。即使后來在股市暴跌中也維持在170美元左右。林奇為此懊悔不已。
因此,在將那些理論說教甩在腦后的同時,林奇非常注重對所投資公司的具體研究和調查:在他從朋友羅斯那里聽到某玩具公司時,便決定親自到某玩具商店看看。他詢問顧客是否喜歡某玩具商店,幾乎所有人都說他們是回頭客。這使林奇確信這家公司的生意做得不錯,于是才果敢地買了該公司的股票。而在他買進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他在這家公司辦的汽車旅館里住了三夜。
除了不斷地親自走訪公司和進行市場調查外,林奇還特別為自己配備了兩個分析員助手,一個專門收集華爾街的信息及出席各種會議,另一個專門打電話給目標公司。僅這兩個渠道,林奇每天就要處理上千條信息。不僅如此,林奇還特別重視從同行處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一次,林奇聽到幾個小職員談論聯(lián)合旅社與競爭對手拉克塔汽車旅館如何地親如一家,他就轉身折回辦公室與拉克塔汽車旅館的高級管理層打電話,緊接著直接驅車前去造訪,然后在三周的時間里,他把麥哲倫基金總資本的3%投資于該公司。
與常人不同,奔波于證券市場中的林奇養(yǎng)成了處世冷靜,善于觀察身邊事物的特有習慣。他尤其留意妻子卡羅琳和三個女兒的購物習慣,每當她們買東西回來,他總要扯上幾句。一次,妻子卡羅琳買回了“萊格斯”牌緊身衣,他發(fā)現(xiàn)這將會是一個走俏的商品。在他的組織下,麥哲倫當即買下了生產這種緊身衣的漢斯公司股票,沒過多久,股票價格竟達到原來價格的6倍。同樣,當許多投資機構看空美國最大的有限電視公司的股票并大量賣出時,林奇卻反其道而行之,最終依然滿載而歸。對此,林奇的看法非常簡單。因為,他的家人都非常喜歡有線電視節(jié)目——大女兒瑪麗迷戀和欣賞通俗音樂,小女兒特別喜歡迪斯尼節(jié)目,妻子也盼望著觀看尼克爾迪思的表演,甚至他自己都非常愛好CNN的新聞和有線電視上的體育節(jié)目。
基于自己的切身體會,林奇認為,任何普通投資者即使不懂深奧的理論也能做好投資,而且只動用3%的智力,就會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因為,林奇相信,“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
“須鯨捕食式”投資法
須鯨是一種海洋生物,它不是采取有針對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選擇地、快速地吞食數(shù)以千百萬計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后,通過鯨須選擇很少的精華部分留下來,其余的雜質則全部排除出去。有人說林奇的投資好比須鯨捕食一樣:先買一大批股票,然后經過仔細研究,最終選擇一小部分優(yōu)異的股票留下來,繼續(xù)持有,其余的則全部賣出。不過,那些留下來的股票也會由于公司經營情況的改變而使該公司的股價發(fā)生變化,如該公司所處的行業(yè)競爭加劇,面臨新產品的挑戰(zhàn),凡此種種都會引起該公司股價的下跌。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林奇也會立刻采取行動。
與巴菲特為代表的著眼于實值股和成長股的長期投資家不同,林奇屬于典型的現(xiàn)代派投資家?,F(xiàn)代派投資家是不管什么種類的證券,實值股也好,成長股也好,績優(yōu)股也好,只要是有利可圖就買,一旦證券價格超過其價值就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不錯過投資良機。例如當日本汽車打入美國市場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股票大跌,林奇未作詳盡的研究即大量購買這三家公司的股票,等到股價上漲后又悄悄賣掉,結果,林奇從福特和克萊斯勒兩只股票上分別賺了超過1億美元的利潤,加上從沃爾沃賺的7900萬美元,造就了麥哲倫基金出眾的業(yè)績。
自然,林奇從不將自己的投資局限于任何一種股票和一個行業(yè)上,他要的是一個投資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統(tǒng)風險。不過,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他比較偏愛兩種類型的股票:一類是中小型的成長股股票。這類股票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占最大的比例。因為在林奇看來,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個投資組里只要有一兩家股票的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的賠本,也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的成績。另一類讓林奇鐘情的股票是業(yè)務簡簡單單的公司的股票。一般的投資者喜歡激烈競爭領域內有著出色管理的高等業(yè)務公司的股票,例如寶潔公司、3M公司、德州儀器、道化學公司、摩托羅拉公司等,但在林奇看來,作為投資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東西,只需要一個以低價出售、經營業(yè)績尚可、而且股價回升時不至于分崩離析的公司就行。
當然,對于一般投資者而言,也許像須鯨那樣“通吃”股票并不是什么難事,而最難的則是在吃進之后分解與剔除的本領。彼得·林奇就具備這一常人所不具備的能力——在紛繁復雜和千變萬化的環(huán)境中能一眼看出其中的關鍵所在。許多證券在他的投資組合里僅停留一兩個月,而整個投資組合里的證券一年也至少翻檢一次。林奇自稱購買的股票如在3個月后,其中有1/4仍值得保留,就很滿意了。不僅如此,在林奇經營的1400多種證券中,其中最大的100種始終占其所投資金的一半,由此可見其甄別與選擇的獨到功夫。
不斷挖掘公司隱蔽性資產和發(fā)現(xiàn)其潛在價值,是彼得·林奇又一個“須鯨式”絕技。在他看來,任何一個產業(yè)或板塊,哪怕是所謂“夕陽產業(yè)”,都可以從中找出潛在的投資目標,甚至“女士的絲襪好過通訊衛(wèi)星,汽車旅館好過光纖光學”。只要公司潛質好,股票價格合理,就可以買。國際服務公司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該公司在上市的最初10年間,盡管曾絞盡腦汁想引起華爾街的注意,但卻沒有一位股市分析人員對這家公司給予稍微的注意,直到后來林奇發(fā)現(xiàn)了它。麥哲倫基金在其調查報告中指出,對喪葬服務業(yè)的服務需求決定于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人人會死。根據(jù)美國人口普查局收集的資料顯示,死亡人數(shù)不斷上升,喪葬業(yè)很明顯屬于增長型行業(yè)。作為該行業(yè)最大的公司——國際服務公司,當時經營著189家殯儀館,每家殯儀館的年均收入達55萬美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實際上,在最終報告沒有完全出爐時,林奇已經提前調動了大筆資金下注到國際服務公司的身上,結果大獲全勝。
與他人分享智慧
有人這樣生動地形容世界三大著名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太完美,索羅斯太狡黠,林奇則和藹可親。的確,并不像華爾街許多投資家的身上被罩上了層層神秘光環(huán)那樣,林奇會不厭其煩地回答任何一個投資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特別是從麥哲倫基金主管位置退出后,林奇將大量時間花在了投資經驗的總結與集納之上。目前,林奇出版了《在華爾街力爭上游》、《戰(zhàn)勝華爾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學以致富》等系列個人著作。其中《戰(zhàn)勝華爾街》一書被譽為“全美第一號暢銷書”,《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被紐約時報評為最佳暢銷書。而在這些書里,人們看不到紅紅綠綠的K線翻繞,也不見純粹的財務分析,更不會遭遇各種金融理論和金融模型的晦澀難懂,他們就像同一個久違的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林奇將自己投資成功的密碼毫無保留地奉送給他人。
作為一代投資大師,林奇經常應邀去發(fā)表演講,每次都是聽者如潮。而每次演講完畢,在自由提問的時間里,總有人問到林奇是如何選擇投資對象的。對此,林奇在個人的著作中清晰描繪了自己的投資路線——成長股,謀求能夠獲得200%~300%的收益。
價值股,從中可以迅速賺取1/3左右的收益,然后迅速轉移資金。
績優(yōu)股,帶有防御性,經得起經濟不景氣的打擊。
周期股,依靠低進高拋賺取收益。
不過,盡管林奇自己經營了1400多種股票,但他告誡投資者擁有股票就像養(yǎng)孩子一樣——不要養(yǎng)得太多而管不過來。業(yè)余選股者大約有時間跟蹤8-12個公司,在有條件買賣股票時,同一時間的投資組合不要超過5家公司。同時,林奇特別提醒投資者,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公司而不是股票上。每買進一種股票,投資者都應當對這個行業(yè)以及該公司在其中的地位有所了解,對它在經濟蕭條時的應對、影響收益的因素都要有所把握。在此基礎上,再將自己的交易限制在目標企業(yè)的股票。
避開熱門行業(yè)里的熱門股票是林奇對投資者反復發(fā)出的忠告,相反,那些被冷落、不再增長的行業(yè)里的好公司則是林奇提醒投資者應當重點關注的板塊。20世紀90年代美國科技股曾經輝煌,有的美國公司甚至創(chuàng)下了市盈率500倍的紀錄,而彼得·林奇對高科技股票卻退避三舍。林奇認為,在后工業(yè)化時代的資本市場中,成長股比比皆是。為此他發(fā)明了“72原則”——年投資回報率除以72,等于資產翻1倍需要的年數(shù)。比如25%的投資回報率3年翻倍,15%則是5年。林奇認為,抓住成長股的“最后機會”是確定該公司的擴張期是否走到了盡頭。
如何選擇恰當?shù)臅r機買進和賣出股票,林奇同樣公布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投資的關鍵在于抓住轉折點。不能僅僅因為某種股票下降就購買(即所謂的“抄底”)。投資的惟一依據(jù)是根據(jù)公司的真正價值而不是最近的股市行情作出判斷。在林奇看來,在一家公司財務狀況好轉前的一瞬間進行投資,等到轉折真正開始,再增加投資,無異是最佳的選擇。與此相反照,林奇認為,那種在股市崩潰或股價出現(xiàn)暴跌行情中大量“割肉”的慌亂之舉才是最危險的,因為,這種投資者忘記了另一種危險——踏空的危險,即在股市飛漲的時候手中沒有股票。
找到一個好的公司,選擇了一個有利的購買時機,對于投資者而言還只是投資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則是成功的另一半。據(jù)此彼得·林奇認為,某一種股票在其價格收益乘數(shù)是公司增長率的一半時,會是一個好的購進時機,而價格收益乘數(shù)為公司增長率的二倍時買進則可能是一個極差的投資。同時林奇提示投資者在評價股票的價值時應對資產評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評估兩方面給予足夠的關注。資產評估在一個公司資產重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盈利能力評估主要度量企業(yè)未來獲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愈高,公司價值就愈大,盈利能力的增強,即意味著公司股票價格具備在未來上揚的可能性。
還須指出,盡管彼得·林奇在自己的股票交易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罕見的高換手率,但他仍提醒投資者如果投資的股票業(yè)績優(yōu)良,大可以持五年十年不變。他說: “我投資組合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購股三五年才利潤大增而不在三五個星期之后。”
也許是投資過程中痛與苦的歷練,林奇將股市下跌看成是“象科羅拉多一月的暴風雪一樣平?!薄6绾蚊鎸墒械南麓煨星?,林奇開出了三昧“鎮(zhèn)定劑”:第一,不要恐慌而全部低價拋出;第二,對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堅定的勇氣;第三,要敢于趁低買入好公司股票。林奇說,股市的下轉對投資者來說是最佳投資機會的開始。